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民生

文旅融合大美象山 ——— 桂林市象山区争创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掠影

文旅融合大美象山 ——— 桂林市象山区争创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掠影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形象地描绘了桂林“象山水月”的神奇景观。

  “象山水月”景观所在的山叫“象鼻山”,它位于桂林市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的象山区境内,因其酷似一只站在江边畅饮漓江水的巨象而得名,人们也叫其为“象山”。唐宋以来,象山即为著名游览胜地,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旅游发展历史。

  象山区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除象山景区外,还有南溪山公园、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园林植物园、侗情水庄、李宗仁官邸、日月双塔、万福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等著名景区景点,在文化旅游资源发掘方面大有可为,是大桂林旅游圈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近年来,象山区发展旅游文化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推陈出新,开展“文旅融合、大美象山”实践活动,促进了象山区的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地的旅游文化底蕴。2018年,象山区共接待中外游客708.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39亿元,创历史最好纪录。2019年1-8月,象山区共接待中外游客490.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6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63.57%。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截至目前,象山区共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其他有一定规模的景区及乡村旅游景点10多个,旅游文化事业就像芝麻开花——— 节节高!

  “……过桂林会馆……庵后为右军崖,即方信孺结轩处。方诗刻庵后石崖上,犹完好可拓,其山亦为漓山,今人呼为象鼻山……上既空明如月,下复内外漝波,‘水月’之称从此。而插江之涯,下垮于水,上属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势,‘象鼻’之称又以此。”这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名著《徐霞客游记》中对桂林象山的描写和记载。

  在象鼻和前象腿之间,因洪水长年冲蚀,形成一个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构成“象山水月”奇景。该洞与漓江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挂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2006年,桂林象山景区与法国海滨旅游小镇艾特塔的象鼻山景区结为友好景区。“象山水月”是人们赏月的好地方,多次被评为全国最佳赏月地。

  象山景区主要名胜还有普贤塔、云峰寺、舍利塔、太平天国遗址陈列馆、桂林三花酒文化博物馆等。其中桂林三花酒文化博物馆既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唯一传承地,同时也是广西桂林工业旅游示范点。

  在象山水月洞内,至今还保存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方信孺也在这留下“不用穷探费杖藜,隐然林壑挟城陴。曾尊月洞千岩上,更著云崖一段奇”的佳句。

  登临象山山顶,放眼四望,桂林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一个现代化的绿色城市尽收眼底。山下江波船影,闪烁隐现于象山、塔山、穿山之间,好一幅漓江山水巨轴画。这正是明代诗人孔镛“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的真实写照。

  象鼻山下,宽阔的漓江江面,江水清澈见底,数十位渔民划着竹排,点着渔火,带着一只只鱼鹰,一边在江面来回穿梭,一边不停地吆喝着,鱼鹰钻进水中潜行,不一会便捉上来一只只鱼儿,引来岸边中外游客一阵阵喝彩!这就是记者在象山公园的漓江边观看大型山水实景文化大餐《象山·传奇》时欣赏到的“漓江渔火———鱼鹰捕鱼”精彩一幕。

  《象山·传奇》立足已有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旅游产业的壮举,是桂林发展旅游文化事业不断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的结果。近年来《象山·传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十多万人次,并以优异的成绩荣获2015年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是桂林文旅深度融合的标杆。

  漓江西岸,奇峰罗列,绿树成荫,河道纵横,芳草茵茵。一群“秀丽漓江鹿”来到漓江边的一条小河饮水,数只“桂林广西鸟”在岩石上唱歌。几名穿着兽皮、手持梭镖的桂林先民猫着腰,借着江边树木和野草的掩护慢慢靠近,突然向鹿群投去梭镖,结果1只鹿被击中倒地,受到惊吓的其他鹿和鸟立即四散而逃。

  傍晚,在山环水绕的甑皮岩门口草坪上,一群茹毛饮血的桂林先民,围在猎物和火堆四周,欢呼雀跃,载歌载舞,共享美食和欢乐。好一个人类的伊甸园!

  这就是记者最近游桂林甑皮岩遗址公园时,在高科技演绎项目中穿越时空,来到万年前的桂林人的住所甑皮岩看到的情景。

  象山区境内的甑皮岩遗址公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岭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文物景区,每年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和考古、旅游、文化各界学者前来参观考察。

  据向导介绍,甑皮岩遗址包括主洞、矮洞、水洞,洞穴面积约1000平方米,1965年发现后,于1973年、2001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了成千上万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和陶器残片;发现了中国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洞穴遗址和最早的石器加工场;发掘了32具古人类骨架,其中大部分为奇特的屈肢蹲葬;出土了古人类食后遗弃的113种水生、陆生动物遗骸,其中哺乳类的“秀丽漓江鹿”、鸟类的“桂林广西鸟”是首次发现的绝灭种属;鉴定出植物孢粉和炭化物近200种,其中发现了中国最早、距今约10000年的桂花种子。

  据考古专家考究,甑皮岩人是桂林的土著先民,距今约7000-12000年。遗址的遗迹遗物记载展示了桂林史前文化发展轨迹,被考古界称为“华南及东南亚史古最重要的标尺和资料库之一”,有“史前明珠”之誉。景区于1978年对外开放,占地50000平方米。

  近年来,当地旅游部门引进先进的电脑、幻影、灯光等技术,将甑皮岩景区推陈出新,开发了洞穴遗址保护区、出土文物展示区、独山生态保护区、考古模拟园等四大园区,主要景观有“万年前的桂林人”文物展馆、甑皮岩洞穴、甑皮岩人“复活”、水洞探险、模拟考古、独山奇景、考古碑园等,通过实景和光影技术,展示了多个桂林先民生活、生产的场景,能让游人穿越时空,身临万年前的桂林,让人叹为观止!

  技术创新对于“旅游+”多产业融合,文化IP开发起关键性作用,能提升景区内容和升级景区产品质量,给游客带来更多的娱乐性和科技、文化体验。象山区注重借力现代科技新平台,发掘景区景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重点促进景区景点从门票经济向以IP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收益转型,甑皮岩景区也因此成为桂林文旅深度融合之“万年智慧”新名片!

  象山区境内的南溪山公园,有东西两峰,彼此并列,耸拔千尺,北面有峭壁,其山石洁白。雨后天晴,云雾初散,阳光照映在山石上,会反射出耀眼的光彩,人们称其为“南溪新霁”。南溪山旅游的最早开发者是唐宝历年间的桂州观察使李渤。南溪山公园新开发出来的梅花、樱花花海,近些年已成为游客神往的赏花乐园。

  桂林市园林植物园成立于1938年,是全国最大的桂花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园区占地40多公顷,绿化苗木生产基地126公顷,是集苗木生产、绿化景观、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园区有树木21万多株400多种,隶属100多科。有桫椤、金花茶等众多珍稀植物,有桂林及全国优良桂花品种80多个,为中国取得桂花国际登录权作出了特殊贡献,是全国3个“中国桂花品种繁育中心”之一。园内自然景观别具特色,处处绿意盎然,是桂林市区的一个“天然氧吧”,素有“桂林的西双版纳”之称,是游客和市民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在风景秀丽的杉湖南岸,有一座李宗仁官邸,是桂林市内现存的两处最完好的名人旧居之一,其与杉湖上的日月双塔交相辉映,是游客向往的旅游景区。

  日月双塔号称“世界第一铜塔”,是桂林新的文化地标,是中国第一个以“儒释道之和”为主题的文化公园,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科技、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其与象山上的普贤塔、塔山上的寿佛塔相互映衬,有“四塔同美”之说。每当华灯初上,人们登上日月双塔,只见游船穿梭,游客摩肩接踵,波光倒影,交相映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城秀美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侗情水庄景区位于象山区二塘乡北芬大村东面,地处桂林旅游黄金通道——— 桂阳公路西侧及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是象山区新开发的,集游、购、娱、饮食于一体的,桂林市区最具侗族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最有代表性的侗族三宝——— 侗族大歌、风雨桥、鼓楼,让游人流连忘返!

  在当代旅游中,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正在发生变化,那些能够体现文化独特性、鲜活性、多样性的文化场景,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象山区注重发挥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梳理整合优质特色资源,通过开发文旅产品和文旅项目,把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由点到线再到面进行打造,逐步扩大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而促使一个个旅游产品逐渐实现了转型升级和文旅深度融合。侗情水庄就是这方面成功的案例。

  2019年10月17日,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瓦窑小镇文创展区开幕。象山区不断引入新的文化元素,重点打造瓦窑小镇文旅深度融合新景区,使之成为游客新的网红打卡地,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2019年以来,象山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旅游商贸物流强区目标,努力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狠抓文化体育旅游各项工作落实,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实践,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探索文旅消费新途径,广泛开展旅游文化活动。象山区近年坚持网络与实体并举、线上与线下互动,坚持居民爱看什么就提供什么,畅通了文化消费供给的途径和渠道,精心办好了“象山水月”、“壮族三月三”、“周末大家乐”、“音乐啤酒节”等公共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活动,营造了深厚的文化消费氛围。便利的平台、创新的模式、畅通的网络,为市民感知艺术、享受文化、体验消费,提供了快速有效的供给渠道。

  抓特色激发市场活力。近年来,象山区培育了一批以联达、红街、万福等成熟广场商圈为文娱消费主体,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经济发展的“夜间经济”项目,拉长了消费时长;培育了一批以田园综合体为主体,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间经济”项目,扩大了文旅消费辐射范围;培育了一批以颐高数字经济港、双创空间为网络平台,以文旅文创名品和网络旅游营销为主体,促进线上线下消费的“网间经济”项目,以“网间经济”促进了文旅消费快速升级。

  促融合释放消费潜力。象山区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了一批标志性引领项目,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全域旅游创建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等一批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工程;推动文旅与科技、金融、商贸、区域经济等多方位融合;扶持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创新重点产业,做强文旅经济发展主体。

  2019年以来,象山区先后举办了“喜迎新春,文化走亲”、“我们的中国梦”春节文艺汇演;举办了“五谷丰登三月三·龙腾虎跃体育炫”民族体育及文艺演出活动;举办了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展;开展了万福“三月三·民俗大联欢”;开展了象山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调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

  旅游服务质量大幅提升。积极联系协调市自然资源局和文广旅局,对象山区龙光项目和华邦项目进行调研勘察,成功将项目纳入桂林市旅游片区规划。华邦项目已进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文旅产业重大项目名录。

  发掘文化旅游消费潜力。象山区今年积极推出消费惠民措施,提高消费便捷程度,着力丰富产品供给,推动景区提质扩容等9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从而有效加快了文旅深度融合步伐。

  完成旅游厕所评审定级。积极联系旅厕评审部门指导辖区旅游厕所的建设管理工作,督促旅厕管理方落实管护责任,已顺利通过8座旅厕的评审定级工作。

  加强文化产业建设。象山区努力打造国家、自治区、桂林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先后对华夏艺术大观园、桂林漓江出版社、甑皮岩、瓦窑工社、席华文化工作室、开元寺、森林公园龙泉寺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积极推荐瓦窑小镇申报并获得第二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荐物资集团“梦想储运站”申报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荐侗情水庄等文化企业申报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象山区正在积极开展第31届“象山水月”暨桂林市第40届“漓江之声”预赛活动。“象山水月”系列文艺汇演经过30年的积累沉淀,从未间断,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了象山区的知名度,树立了象山区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

  锐意进取求创新线日,象山区委、区政府召开处级领导“文旅融合、大美象山”专题学习研讨会,决定在推进象山文旅融合工作中,把握“发掘象山文旅资源新优势、创新文旅融合新方式、探索文旅消费新途径、运用现代科技新平台”四个新认识,增强推进象山文旅融合发展的信心。决定抓住“坚持项目先行、坚持融合发展、坚持打造品牌精品、坚持广泛招商推介、坚持优化营商环境”五个着重点,全力推动文旅核心项目落地建设。决定高标准办好“‘三会一节’、甑皮岩考古论坛、CPC中澳青马术公开赛、市26届‘象山—解放杯’长跑赛、十如论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赛和市马拉松保障”六个大活动,全面提升组织大型文旅活动的能力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重要的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象山区委唐小忠强调,“全域旅游的核心价值还是‘旅游’,以游客为核心始终是智慧旅游的精髓。我们要通过智慧化,让文旅融合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个性化需求,引领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迈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目前,象山区全体党员干部正在把在主题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奋力推动象山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桂林市象山区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