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民生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1951年9月集资旧人民币3.7亿元,合并组成利生化工厂股份有限公司,庞方柏任厂长,生产松香、松焦油、乳酸钙等产品,从业人员38人。1956年公私合营,次年起华茂、文兴、约友等化工社(厂)相继并入。1961年桃浦化工厂的氯化亚砜产品移至利生厂生产。1967年改名工农兵化工厂,1972年改为今名。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化工原料公司,厂址闸北区老沪太1179号。占地30142平方米,建筑面积22789平方米;199O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76万元,净值913.8万元,新度系数0.58。设备总容量2784千瓦,蒸汽年消耗量44727吨,有磷氯、磷酸酯、双乙烯酮系列和农药等4类32种化工产品。

  工厂设3个生产车间、1个修配车间,47个班组;职工923人,其中女职工343人,占37%,专业技术人员117人,专业管理人员17人。1984年被命名为无泄漏工厂。

  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19.8万元,实现利润354.94万元,上缴利税573.65万元,资金利税率28.72%,人均利税额769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8169元/人。

  前身是新业化工厂,由陈小平等人于19年(1930年)9月集资10万银元在兆丰199、200号开办,生产碳酸钙,工人60~70人。25年产业转到股东吴翰洲名下。30年,工厂租给日本人青木,厂名改为京华产业株式会社。33年该厂卖给韩国人,更名为丽华化工厂,制造军需产品。抗战胜利后,国民经济部接收敌伪产业,12月中央信托局派员接管,改名为京华化学工厂。37年8月,该厂划由中统局建新公司经营。

  1949年5月,上海市军管会查封接管。同年10月由天胜实业公司租营,生产碳酸钙。1951年5月,该厂成为上海市营企业,属地方工业处领导,商标始改为“白石”。1956年1月,与大中华橡胶原料一、二厂合并,厂部迁到现址,6月1日更名为地方国营上海京华化工厂。1958年京华厂由橡胶公司划至染料油漆公司,随即上海钡业厂和上海氧化锌厂并入。1960年8月碳酸钙产品和设备转至青浦化工厂。1964年美嘉制药厂的药用氧化锌等产品转来生产。1969年划属上海市化学原料工业公司。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化工原料公司,厂址徐汇区东安10号。占地2.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726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069.4万元,净值533.1万元,设备总容量3435.6千瓦,蒸汽年消耗量20743吨。主要生产白色颜料立德粉和氧化锌等,年产量2万余吨。工厂有3个车间,49个班组,职工747人,其中女职工247人,占33.1%,专业技术人员138人,专业管理人员65人。1990年成为清洁文明工厂、市级先进企业和上海市文明单位。

  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75.7万元,利润325.7万元,上缴利税1399.9万元,资金利税率84.22%,人均利税额2292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1884元/人。

  原名大丰工业原料股份有限公司,8年(1919年)8月由林涤庵等人集资2万银元创办于上海咸德里,经营化工原料。次年公司迁址昭通,并在闸北民立设制造厂,生产、火棉等产品。12年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第三次展评会上,大丰公司的铬酸、氧化锡等12项商品被评为优等,氨水、锰粉等4项商品被评为最优等。13年起,公司先后在外地设支店,在上海设三个分厂。26年8月上海沦陷,分厂支店相继停顿。30年组建大丰化学研究所,研制出西药及化工产品数十项。33年筹办晋丰(后改名泰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大丰公司股本猛增至1000万元,职工104人。34年后,西药倾销市场,大丰公司研究所及各制造厂逐一关闭,唯保留经营业务。36年广州支店复业,台北支店成立。1950年成立天津支店。1952年1月,泰丰化工厂并入公司总厂,原陕西北的总厂亦迁回交通,总公司及商业机构渐次撤销,人力、资金转入工业生产。1956年公私合营,胜美化工社、泰山肥皂厂、淳大化学厂、立升化工厂、力大化学社、利康化工厂等先后并入。1958年大丰公司改名为大丰化工厂,职工157人。1967年改名东方红化工厂,1972年改名东海化工厂,1980年恢复大丰原名。1984年水电一车间划至上海硫酸厂。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于上海化工原料公司,厂址普陀区交通2345号,占地1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13778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22.9万元,净值638.5万元,新度系数0.51,设备总容量3784千瓦,蒸汽年消耗量78745吨。主要产品有草酸、草酸二乙酯、一乙胺、二乙胺和三乙胺。大丰牌草酸1981年被评为国家金质产品。工厂设草酸、胺酯、机修等3个车间,28个班组。职工609人,其中女职工242人,占39.7%,专业技术人员85人,专业管理人员59人。1984年被评为无泄漏工厂,1988年获上海市先进企业称号。

  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24.5万元(出口产值242万元),实现利润28.32万元,上缴利税额135.7万元,资金利税率20.32%,人均利税额372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8178元/人。

  1951年8月由王崇令等人集资旧人民币5000万元在杨浦区眉州431弄182号开设勤工化学工业社,从业人员10人,生产镍盐、白油、绿油。1952年改名勤工化学厂,生产冬青油、甲酚油及化学试剂。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迁至长阳1519号.1956~1961年间正大、永明、融光三个化学工业社和益丰、孚中两个化工厂并入。产品扩大到硫酸镍、碳酸镍等13个品种。1967年1月改为上海勤工化工厂。1980年12月,吴淞化工厂4车间并入该厂,同期厂部迁至宝山今址。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于上海化工原料公司,厂址宝山区江扬南900号。占地3.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65.95万元,净值719.56万元,新度系数0.568,设备总容量5500千瓦,蒸汽年消耗量1.34万吨。产品有氰化物及衍生物类和无机金属盐(含试剂)类,年总产量7818吨。

  工厂设2个车间1个运输队42个班组,职工795人中女职工275人,占35%,专业技术人员104人,专业管理人员114人。1984年7月被命名为无泄漏工厂。1990年工业总产值1644万元,实现利润72.1万元,上缴利税304.8万元,资金利税率21.04%,人均利税额4213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731元/人。

  前身是化工原料行,31年(1942年)由李一新等集资法币1亿元,先后设址西中及河南中,经营进口化工原料,曾在外地设点。35年,迁址昭通27号。此后数年营业额接近大丰化工原料公司,居本市同行内第2位。上海解放初,断绝进口,遂择地中兴1431号,小批量生产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铵。1950年建立化工厂,年底改组为化工原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资本为34亿元旧人民币。1953年经营部及公司相继撤销,商工合并。1954年氰化钠试制成功。1956年改名为公私合营化工厂。1956~1961年有沪明、麦伦两化工社、兴昶、万兴两化工厂及新中国化学药品厂先后并入。1958年在国内率先制成重铬酸钠,翌年土法投产。1966年迁到现址,贷款80万元。同年11月改名红卫化工厂,1972年6月更为今名。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化工原料公司,厂址宝山区泰和陆家宅52号,占地53161平方米,建筑面积24037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445.4万元,净值757.8万元,新度系数0.524,设备总容量4055千瓦,蒸汽年消耗量29675吨,系耗能大户。专业生产铬盐系列产品,主要有5种。有5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车间,24个生产班组、12个辅助班组。职工617人,其中女职工235人,占38%,专业技术人员100人,专业管理人员15人。1984年授予无泄漏工厂称号。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13.3万元,实现利润130.1万元,上缴利税额209.7万元,资金利税率25.51%,人均利税额5211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3477元/人。

  前身是协和商行,由吴性栽和王鹏程于22年(1933年)3月创办,地址在天津195弄50号,经营化工原料、西药、颜料、染料等进出口业务,职工15人。1950年协和行注册资本旧人民币5亿元,在归化435弄80号设立化工制造部生产薄荷脑。1951年该行迁至中山东一12号145室。1952年5月更名为协和进出口行,资本增为50亿元。

  1956年1月公私合营时,与大明化学工业社等五家厂合并为公私合营协和树脂厂,职工76人。1956年7月,厂迁至天山201号,占地8.63亩。同时,申北油厂和林记化学工业社并入,更名为公私合营上海树脂厂。翌年投资26.24万元,10.074亩,扩建成醇酸和胺基树脂车间。1958~1962年投资356万元,54.7亩,先后建成年产336吨环氧树脂车间、年产127吨离子交换树脂车间和年产24吨有机硅车间。1960年,年产6712吨酚醛、醇酸、胺基等一般树脂的生产装置移交给永光油漆厂。1962年投资44万元,扩建年产110吨阴离子交换树脂车间。1971~1979年先后投资261万元,扩建成年产450吨有机硅生产装置。该厂已发展成为年产7000吨规模的有机硅、离子交换树脂和环氧树脂的专业厂。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塑料工业联合公司,1992年11月,成为上海塑料工业联合公司实体层,厂址长宁区天山210号,占地48856平方米,建筑面积35500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342.75万元,净值1173.13万元,新度系数0.5。设备总容量6676千瓦,年工业蒸汽消耗量37757吨。主要产品分有机硅、离子交换树脂和环氧树脂3大类,其中有机硅63种,离子交换树脂27种,环氧树脂43种。#250-30苯甲基硅油1985年获国家科委发明三等。上海树脂厂下设3个生产车间,1个研究室,有生产班组21个,职工1349人,其中女职工453人,占33.6%,各类专业人员21人。1983年被命名为无泄漏工厂。1990年工业总产值5320.4万元,实现利润488.2万元,上缴利税1323.3万元,资金利税率35.74%,人均利税额999.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0033元/人。

  初名中合化工厂,由章奉冈于34年(1945年)9月开办,厂址武夷311弄35号,生产胶木粉,月产量5吨。1950年扩建厂房9间,占地9亩,年产量提高至600吨。1955年1月中央重工业部对该厂进行,改名为公私合营上海塑料厂。

  1957年1月并入上海化工厂,改名为上海化工厂分厂,1959年8月从上海化工厂划出,恢复原厂名。1964年7月,将天山化工厂年产1200吨胶木粉的生产设备转移到该厂,1966年更名为国营上海塑料厂。1981年投资36万元增添设备,1983年2月投资72万元新建线万元引进BUSS公司DKGI—20—25混炼挤出造粒机组。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上海塑料工业联合公司,厂址长宁区安化310号,占地6479.6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734万元,净值1382万元,新度系数0.8。胶木粉有通用、耐热、电气、特种、注射、冲击和耐磨等7个系列40个品种。1990年产量12169吨,是全国同行业总产量的1/4,市场占有率26%,当年出口2227吨,创汇130万美元。PFeA4—161黑色是主要产品,1983、1988年获国家银质。设备总容量27265千瓦,年工业蒸汽耗用量17501吨。工厂设3个生产车间,48个班组,职工717人,其中女职工231人,占32.2%,各类专业人员76人。1984年被评为无泄漏工厂。1990年工业总产值3027.3万元,实现利润489.5万元,上缴利税1062.3万元,资金利税率48.3%,人均利税额15132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3124元/人。

  前身是中华工厂,由季连生等人在28年(1939年)1月开办。厂址槟榔(今安源)均泰里49号,资本为法币3000元,工人16人,生产再生赛璐珞片。33年因火灾,厂迁至长宁296弄200号,改名为美华赛璐珞制造厂。加工赛璐珞片及其制品,资本增为900万元。35年设营业所于山西南72号。37年工厂再次毁于火灾,次年在北翟1240号重建,占地近14亩,改名美昌实业有限公司。1953年更名美昌赛璐珞制造厂。1956年公私合营时名为公私合营上海赛璐珞制造厂。1958年上海美丽赛璐珞制造厂和兴业赛璐珞制造厂等相继并入,职工增至323人。

  1964年投资54万元,建成红双喜乒乓球料生产车间。1965年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生产一步法试验成功,同年投资16万元,建成年产1000吨生产车间。1970年和1984年先后投资17万元和383万元扩建成年产达3000吨生产规模。1966年改名长红塑料厂,投资29万元尼龙车间。1970年投资17万元,新建氯乙酸车间。1971~1974年先后投资48万元和55万元,新建电解水工段和将尼龙1010车间扩建成年产1000吨生产规模。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塑料工业联合公司,1992年11月成为上海塑料工业联合公司实体层,改名为上海塑料工业联合公司赛璐珞厂,厂址长宁区北翟1240号。占地54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1159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132万元,净值1254.9万元,新度系数0.59。设备总容量为8532千瓦,年工业蒸汽消耗量46246吨。主要产品有赛璐珞51种、羧甲基纤维素钠(CMC)20种、尼龙10109种计3大类。工厂设7个车间,29个班组,职工799人,其中女职工285人,占35.7%。各类专业人员150人。1984年被命名为无泄漏工厂。1990年工业总产值3871.4万元,实现利润135。9万元,上缴利税605.3万元,资金利税率14.68%,人均利税额7692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8万元/人。

  前身是胜德织造厂,由顾兆帧等人于3年(1914年)6月创建,厂址梅白克(今新昌),生产丝结边、花边等产品。7年迁址小沙渡(今西康),13亩建造新厂房扩大生产。9年投资30万银元,建一幢三层钢骨水泥楼房,并向法国购进反应锅、泵、机等生产设备。次年设立赛珍部,同年试制成功浇铸型酚醛树脂,这是中国塑料的起源。之后,又生产乳酪素、胶木粉及其制品。31年初,赛珍部被日方,改名大东树脂厂,胜德织造厂也解散。抗战胜利后,35年重筹资金,在旧址重建胜德化工厂,仍生产胶木粉及制品,顾卫丞任经理1957年并入公私合营天山化工厂。为抵制外货,发展中国自己的热塑性塑料加工业,37年2月集资30亿元在织造厂原地另建胜德新艺厂,成为国内第一家热塑性塑料制品厂。

  1956年1月,胜德新艺厂公私合营,1958年3月改名为公私合营胜德塑料制品厂。1956~1964年,先后有大立化工厂、先进工业社、大明化工厂、三元塑胶厂、鼎孚酪质制品厂、美丰化工厂、中国树脂厂和中元塑料模具厂等并入。1966年10月,改名为上海红军塑料厂。1972年4月,恢复厂名为上海胜德塑料厂。60年代投资31万元,添置多种规格的注射机,最早开发了尼龙1010等工程塑料制品。1975年,投资293万元,安装国产最大容量的3.2万克特大型注射机。其中基建投资148万元,用于翻造改建大型注塑车间,土建面积2843平方米。1981年11月竣工。1983年12月,为开辟桑塔纳轿车硬塑件生产,地处青浦朱家角镇、占地3.37万平方米的新江化工厂并入胜德厂,成为上海胜德塑料厂分厂。“六五”期间,投资975万元进行重大技术,引进22台(套)备类成型设备和测试仪器。全年塑料制品加工能力7000吨,成为一家中型的综合性塑料加工企业。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上海塑料工业联合公司。1992年11月成为上海塑料工业联合公司实体层,改名为上海塑料工业联合公司胜德塑料厂,厂址静安区西康471号,占地2957平方米,建筑面积12682平方米(不合青浦分厂)。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191.8万元,净值1351.1万元,新度系数0.62,设备总容量5611千瓦。塑料加工分注塑和挤出两大类,1990年塑料制品总产量2509吨。全厂除职能部门外,设有注塑、挤出、模具3个车间,19个生产班组,1个中试室,1个分厂。职工808人,其中女职工302人,占37.4%,各类专业人员146人。1989年企业获清洁文明工厂称号。1990年工业总产值2761.6万元,实现利润260.5万元,上缴利税231.87万元,人均利税额5544元,资金利税率18.7%,全员劳动生产率34477元/人。

  36年(1947年)6月,叶春华集资法币50万元,在中山北333号开办联合颜料厂股份有限公司,占地5333平方米,经营染料拼混包装业务。1954年4月由市地方工业局接管,改名为地方国营联合颜料厂。1950年4月,倪儆夫以名义集资旧人民币8.6亿元,在溧阳开办翠华化工厂有限公司。生产硫化蓝等染料。1953年后由市地方工业局接管,改名为地方国营翠华化工厂。1955年,上述两厂合并为地方国营上海染料厂。职工112人,产品商标“红旗牌”。1956年大中胶质化学制炼厂等10家颜料小厂并入。1958年毗邻的新建印绸厂地基并入。1966年更名为上海染料化工一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染料公司,厂址中山北347号,占地12933平方米,建筑面积19633平方米。拥有年产有机颜料2000多吨,活性染料600多吨,中间体1400多吨的生产能力。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741万元,净值938万元,新度系数0.54。设备总容量6920千瓦,年蒸汽消耗量7.28万吨。产品分有机颜料、活性染料、中间体和颜料制备物4大类100多个品种,有机颜料占全国总产量的10%。活性翠蓝KN-G占全国产量80%,出口创汇138万美元,被评为上海市出口优质产品。设4个生产车间,41个班组,职工1001人,其中女职工391人,专业技术人员178人。1984年获无泄漏工厂称号。1988年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

  1990年工业总产值2907.5万元,实现利税922.8万元,上缴利税874.7万元,资金利税率43.72%,人均利税额9208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9016元/人。

  24年(1935年),日本商人有田万龟夫在上海柳营开设三和颜料厂,次年开工,生产硫化元染料。26年被青岛总厂合并,成为维新化学工艺社株式会社上海工场。34年由中央资源委员会接收,命名上海中央化工厂上海工厂染料部。36年,徐昭隆等人承购,改名归侨实业有限公司。1950年,更名庆成颜料有限公司。1952年8月与公泰、大可、中一染料厂私私合营,成立中国染料工业公司,后庆成与公泰厂合并为该公司一厂。1955年公私合营。1966年改名上海染料化工三厂。1963年,开始生产“建设牌”阳离子染料,1985年后,成为我国最大的阳离子染料专业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染料公司,厂址闸北区西和田295号。厂区占地20252平方米,建筑面积20150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327.1万元,净值1757.8万元,新度系数0.75。设备总容量4292千瓦。年耗电量443.25万千瓦小时,万元产值耗煤0.961标吨,年蒸汽消耗量27701.2吨。1990年生产的阳离子染料品种有普通型X型、M型、SD型4大类型27个品种,产量1585吨,1990年接受阳离子染料排产量1430吨,占全国排产总量的68%。阳离子艳蓝RL在1979年获国家银质,有关产品1985~1990年出口创汇3111万元。设1个厂办研究所,5个生产车间,102个班组。职工总数1040人,其中女职工395人,占38%,管理人员143人。1983年被评为无泄漏工厂,1988年成为上海市先进企业,1989年4月被命名为清洁文明工厂。

  1990年工业总产值7930.1万元,实现利税3159.3万元,其中利润1107.1万元,上缴利税2573.7万元,资金利税率96.45%,人均利税额3046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6400元/人。在评比中,名列1990年度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化学工业第18位。

  前身是德康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系由日本籍尾崎武男等人于25年(1936年)创办。地址在其美(今四平),生产硫化元染料。至26年中日沪战毁于兵燹。29年在原址重建,董事长尾崎武男。35年,德康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被国民经济部接收,沈鼎三以法币2亿余元承购,更名大可染料化学厂。36年2月取得营业执照,注册商标为“大可”牌,设营业所于南京东192号。37年5月,因吸收股资,遂更变为大可染料化学厂股份有限公司,沈鼎三任董事长。1952年初,大可厂与中一、庆成、公泰四厂合营,成立私营中国染料工业公司。公司总资本旧人民币212亿元,董事长沈鼎三兼生产部经理,总办事处设于四川南25弄16号。其中大可厂资金50亿元,并更名为中国染料工业公司三厂。1955年,信昌祥染料厂和赫林化工厂并入中染三厂并实行公私合营。1966年改用现名。1988年,在宝山县淞南乡建立长江分厂,专司新产品及染料干拼混生产。自此,完成染料全部工序生产一体化过程。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染料公司,为全国重工企业之一。厂址虹口区董家宅130号,占地2.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专业生产分散和还原两大类染料,常年维系生产的单色及拼色产品近20种。1990年生产能力2500吨,总产量2398.4吨。设备总容量4452.4千瓦,年蒸汽耗量42538.9吨。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576.80万元,净值1261.79万元。新度系数0.49。厂设置3个生产车间、1个辅助车间、2个直属工段及长江分厂,共有56个班组。全厂职工1316人,其中女职工510人,管理人员15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7人。1985年获清洁文明工厂称号。198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市级先进企业。

  1990年,工业总产值7510.4万元,实现税利1719.8万元,其中利润554.29万元,资金利税率50.12%;人均利税额14562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6811元/人。

  1950年10月吴光汉、朱紫光出资旧人民币20亿元,在虹桥770号建立研制染料中间体的朱紫光染料研究室,职工113人,1951年11月迁至线年吸收商业资金,并进“协懋’等四家商行。1955年7月与草原化工厂合并,9月公私合营,改名华享染料厂,职工75人。1956~1960年先后并进恒一化学社,华孚油厂和大星化工厂等。由于生产有机化工原料,1961年7月复名华享化工厂。1962年初并进焦化二站。1966年11月改名上海染料化工七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上海染料公司,系国内最早从事煤焦油产品进行气相催化氧化生产有机化工原料的厂家。位于普陀区云岭东102号。1990年末厂区占地80004平方米,建筑面积2767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693万元,净值1281.9万元,新度系数0.52,设备总容量17176千瓦,工业蒸汽年消耗量23630吨。年生产能力:邻苯二甲酸酐(简称苯酐)6500吨,顺丁烯二酸酐(简称顺酐)2000吨、蒽醌330吨。全厂设置6个生产车间,115个班组,职工1406人,其中女职工523人,管理人员126人,专业干部165人。1984年被评为清洁文明工厂。

  1990年工业总产值2295.4万元,实现利税102.2万元,资金利税率2.84%,人均利税额727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349元/人。

  24年(1935年)1月,吴光汉集资2万法币,于闸北柳营河八字桥堍建华元染料化工厂,占地4800平方米,聘朱紫光为厂长,职工30余人,生产硫化元染料,商标华元牌。26年8月,厂房毁于日军侵华炮火,34年底,出资1万美元重建于徐家汇徐虹28号,职工40人,占地1950平方米。37年7月迁入斜土2601号新建厂房,资金10万美元,职工270余人,占地29000平方米,并在江酉中170号224室设华元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所,注册商标飞机牌。1955年11月恒新、通益、久和染料厂等并入,12月公私合营后庆华、民亨、振大、工大、永川染料厂并入,资金268.2万元,职工增至472人。1964年底,国家投资300万元,在高桥建第四车间,生产蒽草绿,后为新华染料厂。1966年11月,改名为上海染料化工十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上海染料公司实体层企业。厂址徐汇区天钥桥401号,占地4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5877平方米。

  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816万元,净值761万元,新度系数0.40,设3个生产车间,1个机修辅助车间,共有班组106个。设备总容量5000千瓦,年工业蒸汽耗量44531.16吨。主要生产还原染料及其配套中间体,有单色还原染料12种,品种为国内之首,年生产能力1400吨左右。全厂职工1145人,其中女职工444人,管理人员223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0人。1988年被评为清洁文明工厂。

  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01.2万元,上缴税利1177.4万元,实现税利1174.9万元,其中利润371万元,资金税利率53.38%。人均利税10309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7523元/人。

  35年(1946年)春,祖等人集资法币3500万元买进敌产浪花豆腐厂,改设国华大豆制品厂,地址九龙317号。因亏损转产硫化元染料,7月易名为国华染料厂股份有限公司,职工20余人,占地429平方米。是年秋,洪以法币4500万元买入敌产万国染料厂设备,安装于租用的昆明661号五星肥皂厂部分厂房内。翌年,厂迁今址,扩大生产,产品商标国华牌。37年登记资本为法币50亿元,职工41人。1955年公私合营,改称国华染料厂。后五星肥皂厂、华美颜料号、一大颜料号并入,厂区面积扩至4520平方米。1956年并入的有太业油脂颜料厂、友谊化学工业厂等11户,职工增至123人,资金达44.32万元。此后,国华染料厂主要生产有机颜料。1966年11月改名上海染料化工十二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染料公司。1992年7月为上海染料公司实体层企业。厂址杨浦区昆明661号,占地11182平方米,建筑面积12813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47.12万元,净值478.97万元,新度系数0.565,设备总容量2196千瓦,年耗电量178.09万千瓦时,年消耗蒸汽量3.44万吨。生产颜料、染料、颜料制备物、中间体4大类12系列140多只产品,1990年总产量837.1吨,出口124.6吨,创汇42.19万美元。厂设4个生产车间,66个班组。职工556人,其中女职工216人,管理人员43人,专业技术人员119人。1984年被命名为无泄漏工厂。

  199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645.9万元,实现利税710.4万元,其中利润100.2万元,上缴利税640.83万元,资金利税率50.22%,人均利税额12892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9781元/人。

  1952年1月陈作齐等人于川沙县龙王庙合伙建品晶化学工业社,资金旧人民币1.2亿元,职工6人,生产造漆溶剂,后改名品晶化工厂,1956年1月公私合营。

  1952年12月邹孟卿出资旧人民币5千万元在川沙县张江镇新村建中国化工社,职工3人,生产五氧化二磷,后改名中国化工厂,1956年1月公私合营。1958年底江苏省化工厅投资15万元,50亩建造磷肥车间。

  1959年1月上述两厂合并为川沙联合化工厂,隶属于川沙县工业局。1961年1月划归上海市肥料公司,同年4月浦东县农药厂并入,后以生产农药为主。1962年7月,先后隶属化学原料工业公司、化肥农药工业公司,1966年10月改名为上海红卫农药厂,1979年改用现名,1981年11月划归上海市染料工业公司。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全国农药重点生产厂之一。位于浦东陆家嘴花木小区,厂址沪南公270号。1992年6月改名为亚太农用化学(集团)公司联合化工厂。占地91533平方米,建筑面积32462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765.75万元,净值1086.97万元,新度系数0.62。设备总容量4829.83千瓦,工业蒸汽耗量42065吨/年。生产农药、低碳脂肪胺、有机中间体、卫生用药、磷制品、化学试剂等6大类130余种。7个生产车间,1个辅助车间,61个班组,职工1407人,其中女职工568人。1984年被命名为清洁文明工厂,1989年为上海市市级先进企业。

  1990年工业总产值4506.8万元,实现利税398.1万元,其中利润125.2万元,资金利税率16.93%,人均利税额2945.8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2993元/人。

  32年(1943年),国民农林部建在重庆的病虫药械制造实验工厂,于34年底迁至上海,将榆林820号原为日本第一工业株式会社上海支店第二工厂(油脂工厂)扩建为药剂研究室和药剂制造车间。1950年由华东农林部接管改名上海病虫药械厂。1953年3月划归上海市地方工业局改名为上海农业药械厂,1955年隶属上海市第二重工业局。1958年3月,经上海市计委批准,投资240万元,以上海农业药械厂制药车间为基础,在浦东原光华火油公司旧址新建上海农药厂,专业生产农药。隶属上海市塑料工业公司,后为有机化学工业公司。1962年8月隶属上海市化工原料工业公司,1965年7月隶属上海市化肥农药工业公司,1982年1月划归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1983年3月与毗邻的上海染料化工十五厂合并,仍名上海农药厂,并于1983年7月划归化工局,1984年1月隶属上海市染料农药工业公司。1990年4月上海农药厂和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与美国杜邦公司合资成立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全国农药行业企业之一。1992年6月,改名为亚太农用化学(集团)公司上海农药厂,厂址浦东江心沙9号。占地面积123009平方米,建筑面积6494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916.4万元,净值1470.2万元,新度系数0.5。设备总容量8139千瓦,年耗蒸汽95737.80吨。生产能力100%农药总量7575吨/年,染料化工产品1000吨/年。有杀虫剂、杀菌剂、生物农药、除草剂、染料中间体等5大类产品。1990年创汇191万美元。

  全厂设5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车间,计有28个工段,89个班组。另设农药化工研究所和技工学校。全厂职工1947人,其中女职工728人,各类技术人员219名。1985年获清洁文明工厂称号。

  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19.6万元,实现利税1247.13万元,其中利润1001.5万元,上缴利税376.23万元,资金利税率35.65%,人均利税额650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6920元/人。

  原名开林颜料油漆厂,4年(1915年),由阮霭南、周元泰等人合伙在闸北宝山创办,生产厚漆、白铅粉。9年迁址天通庵,增加红丹、调合漆等品种,注册商标双斧牌。19年在西体育会229号购地5亩,次年兴建钢筋混凝土厂房一幢。21年5月,开林颜料油漆厂改名为开林油漆有限公司,黎润生任董事长。26年“八一三”厂房被日军侵占。31年7月,开林油漆有限公司产权给日商,改名大日本涂料株式会社。34年抗战胜利由经济部中央信托局接收。35年3月,通过国民经济部赎回全部产权。至37年增资到金圆券40亿元,王云五等人占40%。

  上海解放后,华东工业部派员监理。次年5月,正式接管改名为地方国营开林造漆厂。1951年起,先后有益民造漆厂、美商利达洋行油墨厂、海军油漆厂并入,1956年又有上海颜料厂、新华红丹厂、信诚协颜料厂并入。

  1961年1月并入开林厂的永固造漆厂,15年2月由留美归国的陈广顺、陈次平。沈慈辉开办,原名永固造漆股份有限公司,厂址南市丽园,生产长城牌漆。19年迁址江湾90号,开始生产硝基漆。25年在长寿开设分厂,26年生产皱纹漆、晶纹漆和红丹漆。37年筹建永固油漆公司。1955年7月,实行公私合营,改名永固造漆厂,12月有永华、中美、公和、裕达四家造漆厂并入。1967年1月,开林造漆厂改名为长征造漆厂。1973年4月,制造大漆(生漆)的旭光造漆厂并入。1975~1978年,红丹、黄丹及大漆制品转产崇明县竖河造漆厂。1979年11月,复名上海开林造漆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于上海涂料公司,是全国涂料工业重点企业之一。厂址虹口区西体育会229号,占地19537平方米,建筑面积16406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70.9万元,净值646.7万元,新度系数0.55。设备总容量2968.9千瓦。主要涂料产品有油脂、天然、酚醛、沥青、醇酸、氨基、丙烯酸、聚酯、环氧、有机硅、橡胶及辅料等12类,共有337个花色品种,其中长效期防锈防污漆1986年获市科技进步一等。设3个生产车间和2个辅助车间,生产班组26个,职工730人,其中女职工280人,占38.4%。工程技术人员104人,经济管理人员80人。1984年获无泄漏工厂称号。

  1990年工业总产值7501.8万元,实现利润488.2万元,上缴利税1498.59万元,资金利税率81.03%,人均利税额2.6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0012元/人。

  前身为英国太古洋行下属的永光油漆股份有限公司。22年(1933年)筹建,24年8月开业,由英国人麦士涛、兰德别任总经理、厂长。公司设在外滩(今中山东二)22号太古洋行,厂址在平凉2200号。人员约百人,从英国购进的设备有捏和机、三滚机、拌和机、球磨机等34台套,综合生产能力约8000吨/年。部分产品出口、新加坡、曼谷等地。30年,工厂由大日本涂料株式会社接管,生产呈停顿状态。34年8月抗战胜利,工厂归还太古洋行,恢复生产,并试制自行车黑烘漆、烟囱漆等。

  上海解放后,生产不正常,靠变卖原材料维持。1953年7月由接管并改为地方国营上海永光油漆厂。1956年属上海市造漆颜料工业公司。1960年10月改为生产涂料用合成树脂,更名为地方国营上海永光化工厂。先后生产和开发了氨基、环氧、聚氨酯、酚醛、醇酸、聚酯等树脂品种,至1960年产量为709.6吨。1966年改名为国营红卫树脂厂。1973年改为上海新华树脂厂。1987年1月上海新华树脂厂与南大化工厂合并,厂名沿用上海新华树脂厂。1988年9月1日起恢复上海南大化工厂法人地位,两厂分别实行核算。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涂料公司,是化工部涂料重点企业之一,厂址杨浦区平凉2200号。工厂占地10415平方米,建筑面积12261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78.9万元,净值570.3万元,新度系数0.65。设备总容量1811千瓦。企业综合生产能力15000吨。产品有醇酸、氨基、不饱和聚酯、环氧、酚醛、聚氨酯等6类树脂计143个品种,其中产量最大的醇酸树脂1990年产量5517吨,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厂设环氧、酚醛、氨基、综合生产及辅助等5个车间。班组26个,职工467人,其中女职工175人,占37.5%,技术、管理人员133人。1990年获清洁文明工厂称号。

  1990年工业总产值3985万元,实现利润330.6万元,上缴利税831.2万元,资金利税率为69%,人均利税额20656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5150元/人。

  原名中南橡胶厂上海厂,29年(1940年)由马来西亚华侨庄怡生与中国茶叶公司签约合办,4月14日在四川重庆设总管理处,先后在昆明、贵阳、广元、曲江、重庆等地设厂,从事翻修汽车轮胎业务。35年9月该厂标买进敌产上海兴亚护谟株式会社,开办中南橡胶厂上海厂。厂址全家庵51弄2号,即今临平北7号,占地3814平方米,建筑面积1901平方米,职工57人,主要生产力车胎、胶带、胶鞋、杂件等。36年工厂总管理处由重庆迁到上海江西150号,其时内地诸厂经撤并犹存重庆、贵阳两个厂。中南上海厂于1950年9月开始试制汽车轮胎,1951年停产鞋类等,正式生产汽车轮胎,继之又生产手推车胎,产品形成汽车轮胎、力车胎两大类。1953年撤销总管理处和贵阳厂,沪、渝两地工厂各自,上海厂改名上海中南橡胶厂。1954年1月公私合营,隶属上海市轻工业局,1956年隶属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1958年根据上海市橡胶工业规划,西邻上海纺织工人技术学校划归该厂,占地32769平方米。1959年永久橡胶厂、1960年双龙橡胶厂先后并入。1961年停产汽车轮胎,将上海大中华与正泰两厂的力车胎产品设备和人员划入,该厂成为力车胎生产专业厂。1967年改名国营上海力车胎厂。1980年该厂划出内胎车间818平方米,改组为集体所有制内胎分厂。1982年普陀汽车配件厂与内胎分厂合并,改名上海力车内胎厂,属集体所有制、经济核算,归上海力车胎厂领导并为其生产配套内胎。1985年1月恢复原厂名。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生产力车胎的专业厂,隶属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是化工部重点企业。厂址虹口区临平北7号,占地31951平方米,建筑面积39226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089.9万元,净值2068.2万元,新度系数0.67。设备总容量8983干瓦,年工业蒸汽耗用量7954.69吨,年综合能耗标煤16046吨。年生产能力:摩托车胎70万套,自行车胎1658万套,自行车外胎曾多次获国家质量银质。工厂设6个车间,161个班组,职工2547人,其中女职工1150人,占45.2%,管理和技术人员430人。1985年被化工部授予化工六好企业。1988年获上海市市级先进企业称号,1990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和上海市文明单位。

  1990年工业总产值14646.7万元,实现利润852.4万元,上缴利税3139.9万元,资金利税率90.90%,人均利税额13034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0800元/人。6项指标在中国橡胶工业力车胎协会56家企业中均居首位。1990年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之一,位列橡胶制品业第16名。在1989年度上海最大200家工业企业中排序第86名。

  1957年8月后,云利乳胶厂等四个小乳胶厂规划合并,筹建年产乳胶制品400吨的新厂。次年3月动工,年底部分新厂房建成启用,云利乳胶厂等并入。1959年1月地方国营上海乳胶厂成立,隶属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同年7月潘茂昌玻璃厂并入,10月全部竣工,占地12335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两年实际投资70.73万元。195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0.80万元,实现利润489.68万元。1960年胜利橡胶厂并入。1966年新亚卫生材料厂的部分乳胶制品转入。至80年代初,它一直是上海市唯一生产乳胶制品的厂家。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胶带股份有限公司。厂址杨浦区黄兴1700号,工厂占地23136平方米,建筑面积31868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075.40万元,净值1464.40万元,新度系数0.71。全厂有乳胶制品生产线千瓦,年工业蒸汽耗用量5.66万吨,耗乳胶2488.6吨。年生产能力医用手套2400万双,卫生检查手套1.2亿只,工业、工作手套390万双,绒里家用手套650万双,3.2亿只,输血胶管300万米,气球按8号泡计3000万只,并带胶丝600吨,涂胶水龙带40万米。设5个车间,83个班组,职工1234人,其中女职工651人,占总数的52.75%,工程技术人员89人,管理人员91人。1984年被命名为清洁文明工厂。

  1990年工业总产值2412.9万元,实现利润68.2万元,上缴税利96.8万元,资金利税率19.76%,人均利税额3568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412元/人。

  初名上海橡胶工业制品一厂,1960年5月由勤工、亚孚、自力、安孚、统一和牲牲橡胶厂合并组成,隶属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职工380人。1960年11月华孚橡胶厂厂房并入。1963年更名为公私合营上海橡胶制品一厂。1964年抽调技术支援贵州遵义061工程,1969年抽调技术管理人员支内组建桂林橡胶制品厂。1967年改称上海橡胶制品一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橡胶制品公司,厂址徐汇区宜山320号,占地20459平方米,建筑面积25638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832.74万元,净值1225.25万元,新度系数0.69。设备总容量4640千瓦,年工业蒸汽耗用量34753吨,1990年综合能耗5241吨标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9吨标煤,生胶消耗总量825吨。年生产能力油封1000万只、皮碗765万只、皮膜54万只、机车皮碗14万只、O形圈263万只、胶板5013吨、胶布制品12万平方米/层、嵌条676吨、石油机械橡胶配件532吨、其他机械橡胶配件610吨。工厂设4个车间65个班组,职1940人,其中女职工415人,占44%,技术人员107人,管理人员65人。1984年被评为清洁文明工厂,1989年为上海市市级先进企业,1990年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

  1990年工业总产值2512.6万元,实现利润224.3万元,上缴税利534.3万元,资金利税率38.8%,人均利税额7041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7163元/人。1990年工业总产值和上缴税利在全国同行业134家企业中分别列第7和第9位。

  建于1960年11月,由地方国营新华橡胶厂、公私合营民元橡胶厂、民华橡胶厂、久康橡胶厂等合并而成,有职工538人。建厂初期产品以风扇带、补胎胶,X光围裙、铁芯轮及工业手套为主,年工业总产值约1000万元。1963年底被化工部定为华东地区军工配套橡胶件定点生产厂。1966年和1972年国家投资100万元,建造两幢军工大楼,建筑面积6095平方米,建成军品车间。民用产品陆续转出,形成以军品为主的生产厂。1984年以来,扩大民品开发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制。1986年投资210万元落成建筑面积4223平方米风扇带车间,奠定了产品军民结合的基础。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胶带股份有限公司,厂址长宁区武夷461号,占地12936平方米,建筑面积18442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42.9万元,净值541.7万元,新度系数0.64。设备总容量2730千瓦,年工业蒸汽耗用量为16445.75吨,年耗胶221吨。年生产能力风扇带150万条,防毒面具、供氧面罩3.5万套,防水卷材15万平方米,胶布制品2.5万只,模品400万件。设4个车间,52个班组,职工651人,其中女职工282人,占43%,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93人。1985年被评为清洁文明工厂。

  1990年工业总产值1155.9万元,实现利润75.1万元,上缴利税177.4万元,资金利税率19.07%,人均利税额2789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174元/人。

  7年(1918年),叶钟廷、叶翔廷兄弟在沪创建永和实业无限公司,资金5000银元。原址在老北门财神弄内,后迁往民珠街56号,职工6人。最初生产纸袋牙粉,商标为月里嫦娥。11年,资金增加到3万两银子。次年在西宝兴民生购地建厂,先后有香皂、化妆品.玳瑁眼镜架和印刷油墨等产品投产。17年正式涉足橡胶行业。二三年内接踵研制成功小皮球、套鞋、热水袋等产品。几十年里,产品行销全国,部分远销东南亚地区。永字牌橡胶制品尤其是小皮球,在国内闻名遐迩,妇孺皆知。一二八战争期间,工厂兵灾之创,损失惨重。22年2月蒸缸爆炸,死亡18人,伤者更众。数年后,企业渐渐复苏,改组为永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集资金60万元法币。26年八一三事变工厂再次遭到日军。厂主抢救出一部分机器、物资,转至法租界,另筹工场,惨淡经营。28年在昌化和长寿(今厂址)重建新厂。抗战胜利后,以法币1.02亿元标购敌产中华松本织造厂,利用其设备在长寿厂内设立永利实业公司,生产宽紧带等织物产品。

  1956年公私合营,印刷油墨和宽紧带等产品转出,化妆品生产线则连同部分职工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建华、中心、新丰、中央等30余家橡胶厂(社)陆续并入,厂名改为公私合营永和橡胶厂。1966年为国营上海橡胶制品三厂,1984年恢复原名上海永和橡胶厂。1990年1月兼并上海大众橡胶厂,成立上海永和橡胶总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于上海化学工业局,1991年和上海球厂合并,改名为上海制球联合公司,划归上海市轻工业局。厂址普陀区长寿147号。占地9733平方米,建筑面积19387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51万元,净值652万元,新度系数0.55。设备总容量469.5千瓦,年蒸汽消耗量20842.9吨,年耗胶量为584吨。1990年胶制球年产能力400万只,热水袋340万只,乒乓1.7万张。工厂设有3个分厂,3个车间,下辖72个班组,职工1256人,其中女职工621人,占49%,管理、技术人员220人。

  1990年工业总产值1950.9万元,实现利润187.47万元,上缴税利314.17万元,资金利税率24.34%,人均利税额2493.4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813元/人。

  前身是大成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于35年(1946年)12月3日。抗战胜利后,由杨公庶标购长阳941号原日产理兴酒精饮料厂,资本总额法币2亿元,职工233人,购置专用设备生产海燕牌胶鞋,主销北方。后受战事影响,胶鞋滞销。37年春,产权以1500两黄金盘出,厂名、产品、商标不变,职工减至140人。解放初,股东移居,职工疏散,仅留10余人生产补胎胶。

  1950年下半年,停产胶鞋,承接加工军用雨衣胶布,嗣后研制医用、耐酸等胶布,产销各种橡胶模压件。1956年1月公私合营后,广东橡胶厂等18家小型厂(社)并入。1961年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厂房、部分设备和职工108人划归大成厂,厂部迁至今址。1965年6月,上海橡胶复制品厂与大成橡胶厂合并,更名上海橡胶制品四厂,职工增至772人。次年6月被化工部定为军工配套橡胶定点生产厂。

  1980年和1984年翻建两幢车间大楼,建筑面积9701平方米。1987年购买鑫昌公司的胶布生产线万元,建炼胶车间及安装胶布生产线配套设施。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橡胶制品公司。厂址杨浦区杨树浦647号,占地38763平方米,建筑面积24376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198.4万元,净值2676.1万元,新度系数0、84。设备总容量6245.25千瓦,年工业蒸汽耗用量15895.2吨,年耗橡胶934.7吨,年生产能力胶布2532万平方米,救生筏5500只,橡胶模压件75870台班,橡胶衬里39000平方米。1984年QJF-10型气胀救生筏获国家银质。1990年外销救生筏723只、充气垫64080只,创汇178万美元。工厂设5个车间,生产班组50个,职工1069人,其中女职工436人,占40.79%,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226人。1985年被命名为清洁文明工厂,1989年获上海市先进企业和国家二级企业称号。

  1990年工业总产值5084万元,实现利润517.3万元,上缴利税780.56万元,资金利税率56.96%,人均利税额11558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8008元/人。在全国橡胶制品协会134个会员企业中,工业总产值占第2位,出口创汇占第4位,人均利税额、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利税均为第6位。

  前身泰山橡皮公司,由经营淡海洋行的日商太田常治等于19年(1930年)开设,生产STK牌橡胶制品。20年,九一八事变后,泰山橡皮公司陷入困境。22年9月被大中华橡胶厂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以10万两银子盘进,改名为大中央橡胶厂。略经扩充,工厂占地7亩余,有小型炼胶机11台,工人增至200人,日产5000双双钱牌圆口套鞋。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大中央橡胶厂被淡海洋行侵占。34年8月日本投降后,大中华橡胶厂经交涉,于36年收回原大中央橡胶厂产权,恢复生产。次年改名为大中华橡胶三厂。

  1954年12月公私合营,职工357人。1956年9月中国橡胶厂和大兴橡胶厂并入,职工增至587人。1959年10月脱离大中华橡胶厂,成为经济核算单位,隶属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1965年1月大丰橡胶厂并入。1966年易名为国营上海胶鞋三厂。1971~1975年先后抽调一批技术和工人包建上海合成橡胶厂,1975年10月兼并上海胶鞋四厂,职工增至1091人。1987年4月改为今名。

  该厂是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胶鞋公司。厂址杨浦区宁国241号,工厂占地24046平方米,建筑面积28947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43.29万元,净值507.36万元,新度系数0.6。设备总容量3911千瓦,年工业蒸汽耗用量17338吨。1990年三胶耗量2802吨,年生产胶鞋500万双。1984年轻便靴被化工部和商业部评为全国胶鞋测评第一名。工厂设4个车间,97个班组,职工1567人。其中女职工930人,占59.3%,各级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207人。1985年12月被命名为清洁文明工厂。

  1990年工业总产值4700.6万元,实现利润438.73万元,上缴利税864.95万元,资金利税率110.92%,人均利税额832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9214元/人。1990年被《管理世界》中国评价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评为橡胶制品业5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第39名。

  前身是大生橡胶厂,由曹涛声于19年(1930年)秋集资2万银元租赁务本橡胶厂的厂房设备开办,厂址麦克里克(今临潼、霍山口),职工约100人,生产汽车牌全胶鞋。次年7月租赁朝阳(今沈阳)土地3921平方米建造厂房,竣工后于21年9月迁大生橡胶厂至朝阳131号,改名为益昌橡胶厂,生产金鸡牌和黄牛牌胶鞋。28年7月被日本人购买,改名东亚橡胶厂,32年10月更名为大东橡胶厂。34年8月由国民经济部接管,35年6月标售给交通部公总局汽车器材总库,更名为上海橡胶厂,生产三星牌和上海牌胶鞋。由于经营不善,35年11月被正泰信记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等合资组成的福泰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租赁,生产回力牌布胶鞋。次年1月,由正泰信记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独资租赁,改名为利泰橡胶厂,增加产品大喜牌全胶鞋,职工增至300余人。同年底拨出524平方米厂房和设备,由交通部公总局汽车器材总库成立上海胎轮翻修厂。利泰厂于1949年底改厂名为正泰信记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分厂。1954年2月公私合营时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轮胎翻修厂迁出,其资产作为公股投资组成公私合营上海正泰橡胶厂第二厂。1956年8月永丰橡胶厂并入。1960年1月,隶属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1966年12月更名为国营上海胶鞋六厂。1990年12月兼并上海明星橡胶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胶鞋公司,厂址杨浦区平凉1180号,占地12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5.7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74.1万元,净值500万元,新度系数0.57。设备总容量1760千瓦,年工业蒸汽耗用量11118吨。生产和经营回力牌、华兴牌全胶鞋和布胶鞋。产品分全胶鞋和布胶鞋2大类计21个品种,565型篮球鞋6次蝉联全国同类产品试穿第1名,2次获国家银质和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生产胶鞋609.63万双,其中出口287.60万双,创汇630万美元。全厂设1个分厂,2个车间,105个班组,职工1638人,其中女职工824人,占50.3%,各类管理、技术人员201人。1983年被命名为清洁文明工厂。

  1990年工业总产值4078.9万元,实现利润316.4万元,上缴利税273万元,资金利税率28.3%,人均利税额3162.7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5194元/人。

  始名利康橡胶厂,35年(1946年)4月由赵江汉等人合股开办,厂址南塘浜72号,生产星球牌力士鞋。同年11月被正泰信记橡胶厂盘进,更名为通用橡胶厂,生产回力牌万里鞋,职工200人,资本总额法币150亿元。1950年2月改名为正泰橡胶厂第一分厂,资本总额旧人民币120亿元。1954年改名为公私合营正泰橡胶三厂。1958年元昌橡胶厂并入,1960年9月第三鞋面厂并入。同年10月经济核算,隶属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1967年1月改名为国营上海胶鞋七厂。1990年12月兼并上海胶鞋十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胶鞋公司。厂址卢湾区斜土631号,占地76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30.3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299.3万元,净值1072.5万元,新度系数0.83。设备总容量1560千瓦,年工业蒸汽耗用量10871吨。生产回力牌和前进牌布面胶鞋,有田径鞋、网球鞋、网球运动鞋系列及童鞋等计41个品种,年综合生产能力900万双以上。工厂设3个车间,83个班组,职工873人,其中女职工478人,占54.7%,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102人。1986年被评为清洁文明工厂。198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市级先进企业。

  1990年工业总产值5059.4万元,实现利润434.1万元,上缴税利638.6万元,资金利税率47.93%,人均利税额731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7931元/人。

  前身是民生橡皮厂股份有限公司,由张佑民等人集资白银1万两,于19年(1930年)5月在陆家浜853号开办,职工50余人,生产各种胶鞋。26年沪南沦陷后,工厂曾一度停产。次年迁至今安远614弄处。33年厂方日本人低价,继续经营。抗战胜利后,工厂增资添员,一度有所发展。

  1950年接受军鞋订货。次年底改名为民生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隶属上海市橡胶工业公司。1957年黄宝福机器厂并入。1960年胡祥泰鞋料五金工业社并入。同年停止鞋类生产,转产轮胎钢丝。1964年改名为民生钢丝厂。1967年迁至今址,易名上海钢丝厂,成为国内最大的轮胎钢帘线万元,在吴淞泰和新建年产2500吨轮胎钢帘线生产装置。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厂址杨浦区翔殷1088号,占地11645平方米,建筑面积15432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536万元,净值1042万元,新度系数0.67。设备总容量5557.6千瓦,年蒸汽耗用量7021吨。产品有轮胎钢帘线、胶管钢丝和其它钢丝制品,注册商标金龙牌,年生产能力2750吨。工厂设4个车间,33个生产班组。职工1281人,其中女职工572人,占44%,各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52人。1983年被命名为无泄漏工厂。1990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

  1990年工业总产值1423.9万元。实现利润310.6万元,上缴利税412万元,资金利税率26.74%,人均利税额4304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4695元/人。

  前身是地方国营青浦化肥厂和青浦磷肥厂。青浦化肥厂筹建于1959年11月,由国家资产146.1万元,择址青浦镇北门外,建年产合成氨800吨装置一套,1961年4月投产。1960年10月,为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62年7月,划归上海市化工局化学原料工业公司。1970年6月,由市化工局与青浦县双重领导。青浦磷肥厂筹建于1970年,1972年1月投产,隶属于青浦县工业局,为县属全民所有制。1976年迁址于青浦镇北门外。1986年7月1日,上述两厂合并为上海青浦化工厂,隶属于上海市化肥工业公司。1989年5月组建上海市化肥联合公司,成为单位之一。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青浦镇青安100号,1993年2月加入上海太平洋化工(集团)公司。占地10.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0万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666.90万元,净值1846.6万元,新度系数0.58。设备总容量12756千瓦,全年耗标煤5.66万吨,耗电3962万千瓦时,系耗能大户。1990年生产合成氨2万吨、过磷酸钙10.78万吨、磷酸一铵2691.7万吨、复混肥0.88万吨,城镇煤气306.5万立方米,碳酸氢铵7.91万吨,销售液氮123吨。全厂设合成氨、磷肥、机修3个车间,79个班组。有职工1217人,其中女职工369人。1984年被评为清洁文明工厂,同年成为上海市小化肥行业第一家化工部六好企业。

  1990年工业总产值2925.2万元,利润277万元,上缴税收25.37万元,资金利税率4.37%,人均利税额1066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6188元/人。

  原名地方国营浦东化肥厂,1959年11月筹建。投资约140万元,占地1.36万平方米,年产合成氨800吨,1961年1月投产。其生产业务由上海市农委管理,党政关系属浦东县(今川沙县)。1962年7月,划归上海市化学原料工业公司,1965年7月属市化肥农药工业公司。1970年2月,年产1万吨联碱车间投产,填补上海纯碱生产的空白点。6月起,企业由市化工局与川沙县双重领导。1983年5月更名上海浦东化工厂。1986年1月,隶属于上海市化肥工业公司。1989年5月成为上海化肥联合公司单位之一。1990年12月兼并上海沪东化工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上海化肥联合公司,位于川沙县上川1500号,占地8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30124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401.5万元,净值2897.9万元,新度系数0.66。设备总容量14069千瓦,年耗电5259.84万千瓦时,耗标煤47572吨,系市内耗能大户。产品有工业原料和农用化肥两类。工厂设7个车间,57个生产班组,职工1401人,其中女职工368人,管理人员140人。1985年被命名为清洁文明工厂。1988年被评为上海市市级先进企业。1990年为化工部六好企业。因中国第一套小联碱在此投产,1990年由化工部化肥司、中国纯碱工业协会在该厂建小联碱诞生二十周年。

  1990年工业总产值2026.9万元,实现利润630.6万元,上缴税利91.9万元,资金利税率30.2%,人均利税额8248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5332元/人。

  1958年3月,投资总额600万元,由上海大中华橡胶厂负责筹建。设计规模为化工机械产品5000吨/年,初名地方国营上海化工机械制造厂,初期职工324人。1959年7月投产,同期化工局安装队并入。1960年6月益昌橡胶厂并入,部分车间划归吴泾化工厂。7月更名为上海市化工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961年为上海新径化工机械厂。1962年9月改建为上海化工机修总厂。同年11月沪光通风设备制造厂、永泰钢铁工厂、华丰电机厂、黄浦电机厂和黄浦翻砂厂划归总厂代管。1964年5月,永泰钢铁工厂并入。1965年3月,化工局运输队并入,成为总厂分厂,7月华光金属丝网厂划归总厂代管。1966年7月,总厂所属的安装队、土建队、总厂分厂及代管的江湾化工机修厂、华光金属丝网厂和黄浦翻砂厂划出,均隶属上海市化工基建机修公司。1970年5月,总厂机修车间全部划归上海化工机修二厂。1979年投资552万元,完成重型容器一段炉车间建造。1982年7月改为今名。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系化工部化工机械企业,隶属上海市化学工业局,厂址普陀区大渡河20号。1992年组建上海化工装备总厂。占地93885平方米,建筑面积57709平方米,专业生产化工非标设备和压力容器,年生产能力8000吨。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244.9万元,净值1950.5万元,新度系数0.6。设备总容量17500千瓦。产品有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高压力容器、储存压力容器、有缝气瓶、槽车等6大类,数10个品种。1990年总产量达3176.8吨。1吨液氯钢瓶曾获国家银质,并经SGS国际检验机构认可,已在注册。工厂设7个生产车间,计156个生产班组。职工1970人,其中女职工601人,专业技术人员219人,管理人员217人。1985年被评为清洁文明工厂。1990年通过国家二级企业的验收,成为上海化工装备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

  1990年工业总产值4052.6万元,利润161.2万元,上缴税利296.6万元。资金利税率7.8%,人均利税额1847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572元/人。

  前身为司法部法律学校,后改冶金局技工学校,1961年划归化工局,改名为化工局第一技工学校。1970年3月,改建为上海化工机修二厂,1982年5月改为上海化工机械二厂。建厂初,职工325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以后陆续从上海化工机修总厂、上海黄浦翻砂厂、上海化工机修三厂调入491人。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隶属上海化工装备总厂。厂址虹口区北宝兴321号,占地39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0682平方米,专业生产化工装备及备品备件。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570万元,净值1091万元,新度系数0.69,设备总容量2566千瓦。产品有L型凉水塔风机、组合式钢结构冷却塔、板式换热器、机械密封、粉末成型机、大功率减速机、玻璃钢容器及管道缠绕设备等8类计170个品种。其中L47型凉水塔风机获国家质量银质。工厂下设金工、板热、密封、铆焊、机修和玻璃钢等6个车间,99个班组。职工1215人,其中女职工367名,管理人员计305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1人。1990年通过清洁文明工厂复查验收,继续保持上海市先进企业称号。

  1990年工业总产值2416万元;利润160.5万元;上缴税利279.3万元;资金利税12.l%;人均利税额2278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702元/人。

  1957年10月建地方国营上海化工机械修配厂。1958年划归徐汇区,更名地方国营上海化工机械厂。1965年划归上海市化肥农药公司。1982年划入上海市化工装备工业公司,改为上海化工机械三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隶属上海化工装备总厂。厂址徐汇区虹桥303号,占地18398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857.8万元,净值4351万元,新度系数0.508。设备总容量3671.65千瓦。主要业务有化工设备、变压器、粉碎机械以及化肥节能设备的设计与制造4类,计400余种。下设金工、铆焊、电机3个车间,56个班组。职工696人,其中女职工227人,管理人员19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人。1987年被评为清洁文明工厂。

  1990年工业总产值1095.8万元,实现利润170.3万元,上缴利税150.5万元,资金利税率37.83%,人均利税额3851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5827元/人。

  1964年5月,沪光通风设备制造厂和黄浦电机厂合并,初名上海江湾化工机修厂,由上海化工机修总厂代管。1966年7月,隶属上海市化工基建机修公司。1970年5月划入上海市化工原料工业公司,1978年8月划归上海市化工装备行业,1982年6月改名上海江湾化工机械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化工装备总厂,厂址虹口区万安1017号。工厂占地2.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078.93万元,净值638.56万元,新度系数0.59。设备总容量4890千瓦。专业设计、制造一、二类压力容器和双金属轧片式翅片管空冷器、散热器和机电类产品等。工厂设2个车间、1个分厂、47个班组,有职工584人。其中女职工165人,技术、管理人员计172人。1984年被评为无泄漏工厂。

  1990年工业总产值1074.1万元,实现利润78.1万元,上缴利税154.96万元,资金利税率18.31%,人均利税额2273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713元/人。

  前身是国营宝山农药厂,建于1958年8月,由宝山县商业局投资1.3647万元,择址宝山农场,占地0.3公顷,生产“六六六”原药及粉剂,年未有职工20人。同年12月22亩,投资5万元,扩大农药生产。1959年末宝山土化肥厂并入。1960年7月隶属县工业局,并迁至现址,占地22.6亩。是年11月江湾先锋化工厂部分并入。1962年7月划归上海市化学原料工业公司。1965年6月更名宝山试剂厂,生产通用化学试剂,隶属上海试剂总厂。翌年10月改名上海试剂总厂第四分厂。1971年总厂撤销,划归市化学原料工业公司,改名上海试四厂。1980年恢复总厂,又隶属上海化学试剂总厂。

  该厂系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上海化学试剂总厂,厂址宝山区泰和1004号,占地37564平方米,建筑面积16489平方米。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29.8万元,净值554.3万元,新度系数0.59。设备总容量3014千瓦,年耗电196.52万千瓦小时,年工业蒸汽耗用量9738吨,耗水34.6O万吨。产品有化学试剂和精细化学品2类,计124个品种,产量998吨。工厂设3个生产车间,2个直属生产组,1个辅助工段,37个班组及中心试验室。职工513人,其中女职工215人,专业技术人员98人。1984年先后被命名为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

  1990年工业总产值1507万元,实现利润67万元,上缴利税219.4万元,资金利税率31.4%,人均利税额5667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9671元/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