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云大暑期班】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云大暑期班】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何明教授简介:何明,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民族学专业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学会社会科学期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副秘书长等职。迄今为止,在《民族研究》、《哲学研究》、《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理论版)、《学术月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登;出版学术专著部。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学术奖项多项和“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目前,研究重点集中于艺术人类学、民族志方法、文化变迁和文化多样性四个领域。

  紧随开学典礼后,作为暑期学校“老校长”的何明教授为各位学员带来本届暑期学校第一堂课。本次云南大学第九届暑期田野学校的主题为“跨国互动: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社会文化”,而何教授这场题为《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的讲座则围绕本次主题展开了一番提纲挈领的论述。其精彩的内容和风趣生动的风格使学员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获益良多。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起点,何教授首先廓清了全球化的内涵,指出全球化(globalization)就是指人群、物品、资本、技术、信息、符号、观念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和高速度的流动所形成的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频繁互动。其实质,是在世界范围配置资源的活动。何教授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全球化带来的机械化大生产的扩散和世界市场体系,致使其所波及范围内人群的生活轨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发生急剧的变化。何教授特别提到了《江村经济》和《金翼》中所呈现出的全球化对中国乡村的剧烈影响。同时,人类学的出现要归功于全球化:15世纪开始出现的以欧洲为导向的全球化过程中,欧洲殖民者出于猎奇及管理需求,对非西方社会展开研究,由此催生人类学学科的出现。虽说全球化的影响如此之深,但直至二十年代后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全球化才作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得到关注。美国印裔人类学家阿君·阿帕度莱(Arjun Appadurai)提出包括“族群景观”(ethnoscape)、“科技景观”(techoscape)、“金融景观”(finanscape)、“媒体景观”(mediascape)、“意识形态景观”(ideoscape)五种“景观”在内的“全球文化景观”理论,归纳出全球文化流动五个分析维度。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二者从表面上看是对立的,全球化正是在突破国家边境;然而二者又如孪生兄弟般相伴而生,它们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需要相对统一的市场、文化、制度来支撑,相对独立的各个小公国的制度无法满足,只好“玩儿个大的”,于是民族国家应运而生。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保护其发展。这体现在关税、贸易壁垒。但当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需要积极加入全球化。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虽有吃亏,但总体上收获颇多。因此在美国筑墙、英国脱欧的反全球化行为之下,中国仍旧积极推行全球化政策。一个非中心的国家,如果不融入全球化,就将被边缘化。

  民族国家产生之前,国家边界是模糊的,而如今,各种口岸、界碑,其边界划分是非常明确而严谨的。民族国家的过程在空间上来讲实际上就是领土化的过程,而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过程,也就是理论家们所说的“去领土化”。全球化时代的“领土化”与“非领土化”之间形成博弈。这表现在一方面努力地想把自己的东西推出去,另一方面又努力地保护自己。韩国大范围地向外推广自己的汽车,同时国内较少人购买国外品牌汽车便是很好的例子。

  去领土化的同时催生了跨国主义。跨国主义是指全球化使分布于不同国家的居民、社区、民间组织、公司及政府机构之间进行频繁而持续性的联系,形成跨越民族国家的互动模式。跨国主义呈现出诸多新的研究领域:跨国实践(transnational practices)、跨国社会空间(t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跨国认同”(transnational identity)。

  文化的跨国传播必然引起文化的变迁。其中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或地区,其文化符号往往随着经济的流动向外传播。我国八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的风靡便是典型。出文化符号以外,其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也随之传播。对于外来的事物,应保持理智,不可因其文化的“高端”地位而盲目全盘接接收。

  同时不应忽视的是,随着文化跨国传播的继续,非西方世界许多地域性和族群性的文化濒于消亡,极大地危害了文化多样性。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人只有拥有文化自觉才能明白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

  虽然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有所损害,但我们不应将文化全球化实为简单地文化同质化的过程,而是关注到它其中的复杂性。族群文化或地域文化延续的主要方式,就是把来自他者、异域的异文化置于自己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再生产即“地方化”(localization)或“本土化”(indigenization)。印度宝莱坞融移植好莱坞元素,并融入印度元素,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我们从非西方群体身上看到他们在接收全球化的过程中又对全球化进行了地方化的再生产,这恰恰是他们适应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结果。

  全球化就是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模式,在经济领域劳动力和技术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劳动力和技术,遂就导致了大规模的移动。就全球范围来看,共经历了三波移动。第一波,欧洲的海外移民浪潮。主要是15到17世纪期间,由于新航路、美洲“新”的发现与欧洲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掀起大规模海外移民浪潮。第二波则是19世纪的贩奴运动。随着一块又一块地的开发和资本主义的扩张,殖民者开始经营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当,3000多万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大洋洲、西亚和南亚。第三波则是亚洲劳工。

  在移民过程中出现了“离散”群体。所谓“离散”群体是指那些“与自己的国家相分离,散布至其他民族当中,但却延续着自身的民族文化”的群体。离散群体具备三种社会文化特征:一是保持着较强的族群意识和对迁徙之前的集体记忆;二是维持着与祖籍国的情感和联系;三是进行着与同源族群互动的社群生活。

  移民大批迁移会形成移民社区。首先,在这些跨国移民社区族裔文化体现得非常明显,如为我们熟知的唐人街,装饰着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红灯笼、红柱子等。在早期移民社区,移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会讲当地语言,因此很难融入当地社会,由此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社会结构。封闭的社会结构、较低的受教育程度也形成了移民社区单一的经济结构。早期唐人街的汉人们靠从事厨师、剃头、缝纫的服务业为生,现在依旧以从事服务业为主。

  在跨国移民中,认同是一个常见又复杂的问题。移民在异国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文化认同是他们在异国他乡谋求生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文化认同也是他们满足情感需求的途径。对于国家认同,跨国移民表现出了混杂性和非排他者的特征,他们一面热爱祖籍国,同时也会热爱他们的目前所处的居住国。

  跨文化交流往往会存在的障碍,而我们习惯把它简单地归结为是语言的问题。事实情况是哪怕我们懂得了语言,也并非是真正了解了他们的文化。

  对此,我们首先尊重他者的文化,了解异文化的符号系统里的象征意义。我们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在国外,往往不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反而自以为是地照搬在国内的一套办事方法。这样结果会适得其反,因为国外很多地方都是弱政府,强社会。因此,做好文化交流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对方社会结构以理解其文化语境,体察对方的思维方式以理解其行为逻辑。

  很多人都看到了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收入的增长,财富的增加。可全球化造成的影响并不一味都是积极的,这也反映出中国学者做研究时的一个通病,倾向歌颂,忽略批判。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像大家都很熟悉的污染问题,再如贫困问题。这背后的根源在于全球化的核心观念是鼓励资本去钱生钱,鼓励消费者不断地去消费。这种消费主义在中国也很盛行,我们有双11活动、我们常会购买一些对我们用处不大的商品。同时,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会比以前更大。

  尽管全球化时代,我们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了,但全球化同时也给我们人类学带了新的发展的可能,其一是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其二是鼓励大家去创造新的研究方法、理念等。

  何明老师以他一贯幽默的风格、渊博的学识,在本场讲座结束之际毫无悬念地博得了满堂喝彩,一时掌声四起。讲座虽结束,学员们仍意犹未尽。在师生互动环节,纷纷抛出自己的疑问与老师请教,继续着这场讲座的精彩。

  一学员就“离散”群体与祖籍国保持联系的理由,除了情感、认同因素之外是否还会出于其他因素的考量,如经济因素。对此,何明老师给出了相当肯定的回答,并补充道:对于离散群体继续与本国保持的联系,背后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对此现象,他更倾向于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有学员质疑老师在讲座中的矛盾之处,她说老师明明说过全球化是一个不带价值判断的过程,但在后面讲到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的时候,又明显带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认为它们是垃圾食品。对此,何老师也很耿直地回复道:“我不接受!”大家笑声一片。在笑声中,他解释道:“我所说的全球化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非是一种等同关系。”接着何老师用了一个很生动形象的比方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全球化就像一条公路,我们不能因为在这条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就全盘否定它,也不能因为公路给我们带来便捷就全盘肯定它。”他教导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待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一位学员本科是电子信息工程出身,非常感兴趣电子科技产品对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她希望从何老师这里得到更多的关于这方面研究情况。为此,何老师从医疗人类学谈到了媒介人类学,并向她推荐了商务印书版出版的一套“媒介人类学译丛”。

  另有学员谈到跨国公司在国外不合适的行为表现,并请教何老师对此现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对此,何老师仍旧重申之前提及到的跨文化交流规则:最为关键的是要去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并尊重他们的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人类学论文选题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