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观点要览|文化学篇:“文化强国”基本特征引热议

观点要览|文化学篇:“文化强国”基本特征引热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设“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战略目标纳入2035年远景目标之中,引发学界热议。

  有学者指出,这是党中央首次从国家规划层面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开启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有学者认为,文化强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以及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以此衡之,我们国家现在还只是文化大国,还不是文化强国。我们要努力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不能把文化繁荣看成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为轻轻松松就能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最关键的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文化创造软硬件环境,不断推动思想创新、内容创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学术理论界的重大问题,在2020年仍然受到持续关注。有学者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人类文化传承与文化演进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与现代、既有性与鲜活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意志,把文化发展看类思维的先验结构或人的生命体验过程,也要反对把文化发展演进简单看成离开人的自发演进过程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型展览,成为2020年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有学者指出,紫禁城的建成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既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是“有容乃大”文化胸怀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这次展览贯彻落实了习总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指示精神,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成为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有学者认为,中西方危机治理体系的深刻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逻辑即个体本位与共同体本位的差异。有学者认为,中国抗疫斗争实践的胜利,不仅得益于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综合优势,而且也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与家国一体的意识以及道德哲学层面的超越意识息息相关。

  有学者从中西文化比较的宏阔视野,提出“两种文明根性塑造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中华文明尚“合”,从地域上合、从民族上合、从语言上合,其间虽也有王朝更迭或游牧民族冲击造成的分离时期,但合的趋势占主流,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根性和中国人对秩序的热爱;西方文明崇“分”,从地域上分、从民族上分、从语言上分,其间虽也有如罗马或教这样统一的努力,但分的趋势占据主流,最终归结为个人主义和对自由的崇尚。中西两者之间纯粹是路径的不同,无所谓高下优劣,“多元与矛盾并存,会为人类文明基因库留下更多种子”,为日后的文明升华留下更多的可能性;因此,矛盾与分歧不应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碍,反而应该成为中西文明互鉴、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探索中西文明的文化基因,为当代的中西文明交流与互鉴溯源固本,这种深远的学术文化关怀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共鸣与进一步的讨论。

  2020年影视文化产业在经历深受新冠疫情严重影响的寒冬之后,年中开始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抗疫与脱贫攻坚题材的主旋律作品。

  有学者认为,抗疫题材作品的创作意义旨在展示家国大义,彰显面对人类终极命题时的责任和担当;旨在展示强烈的集体意识,彰显疫情防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体现与民共情,彰显英雄主义的光荣灵魂。这些抗疫题材的影视作品成功反映了抗疫英雄们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社会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脱贫攻坚题材影视作品,镜头聚焦战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群众,给作品加了“土”、添了“情”,给脱贫攻坚战添了把“火”,紧扣时代主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些影视文化作品,用爱与力量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