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教育

教育慈善与慈善教育

教育慈善与慈善教育

  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写这样一篇文章?其目的就是要把二者区分开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大家在在做慈善和做教育的时候,经常把二者不作区分,因而造成了概念的混乱,这样既不利于慈善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慈善实务的有效展开。教育慈善与慈善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切入路径和要求,对二者分别加以界定和研究,很有必要。

  大家知道,教育和慈善是相互关联的,也是可以相互结合的。教育和慈善的结合或融合,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慈善组织从事教育方面的慈善活动或项目,如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义学”,现当代中国背景下慈善组织利用社会资源所创建的“希望小学”、“城市农民工学校”和“留守儿童之家”等,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慈善”,而非“慈善教育”;二是学校或慈善机构为了传承慈善文化,培育慈善意识,所进行的以慈善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慈善机构对自身内部专业人员的进行的培训,大学或职业学校所进行的慈善公益专业人才的的培养,这类活动应该称为“慈善教育”,而非“教育慈善”。

  “慈善”和“教育”是两个大概念,也是人类所进行的两大类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前者的是“慈善学”,研究后者的是“教育学”。在“慈善”的大概念下区分出救济类慈善和发展类慈善、医疗类慈善和教育类慈善、环保类慈善等类别,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有利于慈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高慈善活动的社会效益,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在“教育”的大概念下,区分出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军事教育、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文化教育和慈善教育等类别,对它们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同样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深入展开,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传承学术文化。在此意义上说,教育慈善是人类慈善活动中的一个子类,即教育类慈善;而慈善教育则是人类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子类,即慈善类教育,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深化慈善和教育研究的必要,也是慈善实务和教育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的要求。

  陕西省慈善协会推广实施的慈善项目中,有一大部分是教育慈善项目。其中有的是扶贫救济类的助学项目,帮助贫困中学生和大学生完成学业,给予相应的款物资助;有的是对学生进行慈善文化教育,如千校慈善教育项目,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等;有的是创设留守儿童和老人教育机构,解决留守儿童所面对的亲情缺失、生活保障和学习成绩下降等实际问题,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根据社会老龄化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健康养老技能和文化娱乐生活,解决老年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现实问题。单纯的助学类项目,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救济类慈善,而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慈善老年大学项目和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则是现当代意义上的发展类慈善,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旨在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传承慈善文化理念。这类慈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迎合了现当代慈善转型的需要,符合新时代慈善发展的趋势。

  教育慈善的性质,并非单纯的救济类慈善,而是兼救济与发展于一体的发展类慈善。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是救济性质的,就是所谓的“养”,而现当代意义上的慈善,除了救济的性质之外,更偏重于人的发展,就是教养并重,以教为主。在中国慈善发展史上,教育慈善自古就有,如古代就有义学和慈幼院之类的机构,从事教育慈善活动。在严格的意义上说,教育慈善只是在近代之后,是针对人的发展需求而实施的,具有人本的价值。西方第二次慈善浪潮,就是由救济类慈善向发展类慈善的转型,把慈善投资的重心转向与人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教育和医疗等领域,通过慈善活动的实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教育慈善是慈善和公益的融合和统一,代表了当代慈善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教育慈善是兼慈善与教育为一体,是以慈善投资和慈善服务为手段,目的在于推动教育的发展。受助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不仅使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高,而且深深体悟到慈善的力量,体悟到慈善能够改变人和社会的强大魅力,激发回馈社会和他人的热情和希望,从而使爱和善为核心的慈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慈善实施者在实施教育慈善的过程中,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以道德价值和使命感,帮助教育缺失的弱势人群回归到接受正常教育的轨道上来,他们实施的不仅是教育,而且是以爱和善改变社会的道德使命,是改善人和社会的强大力量,在实施教育慈善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快乐和幸福,提升了自身的个人境界和生命价值。慈善机构在实施教育慈善的过程中,以其自身的社会效益获得了社会公信力,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塑造了慈善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教育慈善实施的过程,既是项目的实施和推广过程,又是教育的深化过程,还是文化的传承过程。因此,慈善教育是慈善和教育的高度融合过程,慈善既是教育,教育又是慈善,二者密不可分,融为一体。

  教育慈善的特点是高度的参与性和深度的体验性。教育慈善的实施者和受助者同时参与了项目的实施推广过程,主客体的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一过程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互动,是主客体情感的高度融合,互动激发,是人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道德品质的提升。深度互动带来了深度的体验,在慈善教育项目的实施推广过程中,无论是实施者还是受助者,都体验到了教育的神奇力量,体验到了爱和善的强大魅力,身心得到了陶冶,和情感得到了激发和感染,精神境界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种高度参与性和深度体验性,是教育慈善的魅力所在,是教育慈善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明确和发挥教育慈善的功能,是其取得社会效益,拓展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的前提条件。教育慈善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第一,教育慈善突出了慈善的人本理念,注重慈善造血功能的发挥,克服了传统慈善的单纯救济性缺陷,把救济性慈善与发展性慈善统一起来了。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是教育慈善的主要对象,其生活困境一方面是由社会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自身能力的不足造成的,就其困境产生的根源来说,只有发展受助者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生存困境,教育慈善是改善受助者的生存生活能力的必由之路。把慈善救助的矛头直指贫困的根源,提升受助对象的发展能力,既注重其生活环境的改善,又注重其生存发展能力的提升,成为生活的强者,是教育慈善的使命。

  第二,教育慈善致力于打破教育的困境,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实现了慈善和公益的高度统一。从导致受助对象生活困境的社会问题入手,从现当代慈善的宏观视野,解决受助对象所面临的问题,把解决个人生活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统一起来,使教育弱势人群的生存困境得以改善,把个人生存发展问题与社会环境问题的改善结合起来,把改善教育困境与实现教育的均衡和公平相衔接,从而使教育慈善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

  第三,教育慈善具有慈善教育的功能,在教育慈善项目的实施推广过程中,把慈善的理念和价值观贯穿于项目的始终,实施者和受助者都得到了教育和感染,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升了人生价值和道德理念,这对于传承慈善文化,塑造慈善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育慈善具有慈善教育的功能,教育慈善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时又是慈善教育的深化和深入过程。慈善教育以慈善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是爱和善的教育,它既是德性的养成过程,又是善行的扩展和传承过程;它不仅是慈善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是慈善价值观、慈善理念和慈善文化的塑造与传承。慈善学科的构建和慈善理论研究的深化,是慈善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慈善机构与教育部门的联合与合作,是慈善教育有序开展,取得实效的机制保障。

  我国慈善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慈善机构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慈善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北师大珠海分校三方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公益慈善领域本科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开启了现代慈善教育的先河,截止2018年,六年时间已培养超270名学生,在探索国内慈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形成了慈善教育的“珠海模式”;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紫江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举办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探讨慈善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敦和基金会举办慈善研究与慈善教育现状与未来展望研讨会,对慈善教育项目进行资助,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邀约中美慈善教育专家学者,探索“体验式慈善教育”的本土化路径。但就总体而言,我国慈善学科构建还没有完全成型,慈善理论研究还处在与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阶段,还没有出现独立研究的慈善学科,慈善学可到底包括那些分支,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构架,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到慈善教育的深入进行,慈善教育还不能满足慈善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慈善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一般而言,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对慈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本科层次、硕士和博士层次设置慈善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为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社会性的慈善教育往往不在讨论之列。在就目前存在的慈善教育而言,大致存在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针对慈善从业人员的在职业务培训,二是针对社会公众和在校学生的慈善文化教育,三是针对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学生的慈善专业教育。慈善教育有着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在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目标指向上各有区别,对它们进行分类,对其切入路径进行分析,为教育慈善和慈善教育提供相应的实务指导,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慈善教育不仅是由慈善机构和相关研究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而且还有企业和社会其他领域参与并实施的社会化的教育活动,慈善教育的社会化是慈善教育的发展方向。慈善教育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慈善教育实施的主体来分,可以将其分为由慈善机构组织实施的慈善文化教育和慈善组织内部的在职业务培训,以及由专业研究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慈善通识教育、慈善专业教育和慈善职业教育;按照慈善教育的的对象,可将其分为面向社会公众的社会慈善教育和面向在校学生的学校慈善教育;按照慈善教育的层次,可将其分为研究性的慈善教育和操作性的慈善教育;按照慈善教育的性质来分,可以将其分为慈善文化教育和慈善专业教育;按照慈善教育的功能目标来分,可以将其分为通识类慈善教育、慈善专业教育和慈善职业教育。综合上述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慈善业务培训、慈善文化教育、慈善通识教育、慈善专业教育和慈善职业教育五种类型,其中慈善文化教育和慈善通识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大致相同,可以将其合并为一类,我们将慈善教育分为四种类型,即慈善业务培训、慈善文化教育、慈善专业教育和慈善职业教育,就其教学要求和切入路径进行分别论述。

  慈善业务培训一般是由慈善组织组织实施的,针对慈善机构内部人员的素质,围绕慈善项目运作的需要进行的,其特点是时间较短,重视业务操作的实务性,针对性强。围绕慈善捐赠所进行的网络捐赠培训,围绕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具体业务而展开的培训,慈善动员和慈善宣传培训,以及志愿者服务的培训等,都属于这一方面的内容。业务培训所邀请的授课人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慈善组织内部精通具体业务的实务工作者,二是对慈善实务有所研究的专家学者。其具体目标是迅速提高慈善业务工作者某一方面的操作能力,完成当下的具体工作。其切入路径是根据慈善实务中容易被人忽视的薄弱环节,以及相关领域的新业务展开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讲解应知应会的具体操作要领,对参加培训的相关人员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重视现场演练,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业务要求和操作要领。这种教育形式不要求过多的理论知识,而是从实际出发,针对相关人员的业务需要或某一方面的缺陷进行的,要求实打实,一针见血,不拖泥带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培训的任务,取得明显的效果。

  慈善文化教育和慈善通识教育是慈善文化的播种教育,都是针对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慈善教育。慈善文化教育是根据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慈善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对社会公众所进行的慈善理念和价值观的教育,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高度,分析慈善活动的深层历史文化底蕴,拓展慈善事业的当代价值,动员和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慈善活动,塑造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慈善通识教育也是针对社会公众或青年学生进行的,介绍国内外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慈善活动的具体类型和要求,阐述慈善捐赠和服务等活动的特点和动机,以及慈善活动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改善,激发参与者的慈善热情,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队伍中来。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于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慈善理念和价值观的构建,后者侧重于人类慈善活动的一般知识,了解慈善活动的具体要求。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会所实施的《慈善读本》进中小学课堂,以及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所实施的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就是慈善文化教育的典型,在大学里所开设的慈善选修课或通识课,则属于慈善通识教育。二者是相互包含的,慈善文化教育中包含着慈善通识教育的内容和要素,慈善通识教育中也包含着慈善文化、慈善伦理和价值理念等要素。二者在具体对象和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针对社会公众的,激发受教育者的慈善热情,培育慈善意识,树立慈善理念和价值观,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塑造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慈善文化教育的特点是结合融入性、主题实践性和文化体验性。以学校慈善文化教育为例,分析其切入路径,一是将慈善文化融入到学校德育或专业教育中去,在德育教育或专业教育中凸显慈善文化的内容,在其中穿插慈善文化教育活动,结合、融入和融合,是慈善文化教育或慈善通识教育的主要路径,如陕西省慈善协会推广实施的中小学慈善读本的慈善教育项目就是将慈善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把慈善教育和德育、家庭教育、校园文明建设、教育扶贫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在融入和结合中推进校园慈善文化教育;二是拟定相关文化主题,展开不同的慈善文化活动,如举办慈善文化大讲堂和慈善沙龙,传播慈善文化知识,激发受众的慈善热情,举办慈善摄影、慈善征文、慈善故事的创作和征集活动,以文学和文化的形式彰显慈善文化的神奇魅力,增强慈善文化的感染性和体验性;三是创设校园慈善服务和社会慈善服务项目,让学生普遍参与,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慈善活动和慈善文化的体验,提升慈善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如陕西省慈善协会和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联合推广实施的“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组织全省高校数十支学生志愿服队利用暑期时间,深入山区,参与留守儿童和慈善老年大学的教学服务,以及教育、环保和农技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不仅将专业知识和技术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参与的学生提高了专业技术能力,为将来参与社会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且提高了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深刻体验了慈善文化的深层内涵。别具特色的慈善文化主题和有效的慈善志愿服务,克服了慈善文化教育单纯从课堂到书本的局限,与文化活动和慈善志愿服务有效结合,是增强慈善文化教育效果,培养慈善理念和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慈善专业教育是以对慈善学科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系统教育,也是以学历教育的形式对慈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专门以慈善本科专业招生的学校不多,而以在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等学科穿插设置慈善课程,进行慈善专业教育的形式较为常见。原因是我国慈善学科构建远远没有完成,在慈善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大多是从上述各领域进入的,或者说做慈善方面的学术研究不是他们的主业,而是他们的副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引进,为慈善实务的展开提供了技术和丰富的借鉴,从2012年起,西北大学就在社会工作专业中设置了慈善专业方向,开始培养慈善方面的专业人才,北师大珠海分校率先开展公益慈善领域本科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还有一些研究慈善史和慈善理论的专家学者也招收了慈善专业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开展慈善专业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慈善学科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明确慈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定位,是慈善专业教育的前提;慈善学术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慈善专业教育赖以进行的学术基础。我们认为,慈善专业应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所设置的课程可分为慈善理论和慈善实务两大类型,其中理论性课程为慈善学原理、中外慈善发展史、慈善伦理与慈善价值观、慈善经济学、慈善心理学、慈善社会学、慈善文化学、慈善教育学和慈善政策法规等,实务性课程为慈善组织管理、慈善项目运作与评估、慈善募捐、慈善志愿服务,慈善创投与信托、慈善与社会工作、慈善技术与方法、慈善养老与护理等。慈善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性、研究性的复合人才,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高优质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

  慈善专业教育的切入路径与慈善业务培训和慈善文化教育不同,首先是要保持慈善学科的独立定位,集中精力在慈善学科领域内研究打磨,为慈善学科的建构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开展教学和研究;其次是从多学科的不同视角切入对慈善问题的研究,深化慈善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从伦理学的视角研究慈善行为的道德基础,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慈善行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以及慈善活动专业化的具体技术和方法,从管理学的视角研究慈善组织管理、慈善项目运作过程、慈善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管理特性与方法,从经济学、法学、学和历史学的视角,综合研究慈善领域的相关问题,以扩大慈善学科研究的视野与空间。这些不同的研究视角,也是慈善专业教育本身应有的切入路径;三是要结合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慈善实务的展开,总结提升慈善实务的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为慈善理论和实务创新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结合慈善实务的需要和慈善项目运作的具体环节,进行慈善专业教育,也是慈善教育的切入路径之一。

  在当今社会,慈善不仅是一种高尚而神圣的事业,而且是一种职业,是更多青年人选择职业和就业的一个领域,一个行业。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职业化的今天,慈善职业教育也就成为慈善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慈善职业教育与慈善专业教育不同,慈善专业教育重视研究性和实务性,但重心在于其研究性,实务则是其研究的一个路径,慈善职业教育则是以操作性和实务性为重心的教育类型,其目标是培养慈善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服务型的从业人员,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源,就其具体路径而言,就是根据慈善事业发展的不同领域的实际需要,培养养老服务、儿童救助、心理咨询、健康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性服务人才。如高中等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转向养老服务护理,师范院校转向儿童校外服务,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方向单一,就业困难的问题,也为高中等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找到了一个出口。慈善专业教育不能提供专业技术实力雄厚的服务人才,中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只要加以转向,就会和慈善服务的各个行业相结合,培养出慈善事业发展的专业化的优质服务人才,这种人才以其技术服务的专业性,就会推动慈善服务的专业化,打造慈善服务的坚实基础。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化技术服务人才,慈善的职业化和社会化,也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技术服务的从业人员,慈善职业教育就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慈善教育形式。

  只有服务的专业化和技术化,才能推动慈善事业实现专业化的目标。慈善职业教育的切入路径,是从专业技术服务的视角切入慈善教育的,是一种专业的、技术的切入,而不是文化的、理论的切入。从医疗技术服务切入,可以为养老机构和健康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人才;从心理教育服务切入,就可以为儿童教育服务机构、心理服务机构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化服务人才,从社会化服务切入,就可以为社区救助服务机构提供具有服务技能的的专业化人才。慈善教育的技术化切入与多学科切入一样,是慈善教育向专业化、技术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只要能够培养出足够充分的专业化、技术化的慈善从业人员,慈善事业的发展就大有希望,前途无量。这一点应对引起慈善教育和慈善实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应当引起慈善机构和管理部门的重视,否则慈善的专业化和技术化目标就很难得以落实。

  慈善和教育都是改善人类社会关系,使其实现和谐发展的人类实践活动,慈善有可能借助教育的力量,使自身文化理念、方法和技术得以传承,教育也可以借助慈善的力量,促进自身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教育慈善和慈善教育,都是慈善与教育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慈善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既是当代慈善事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

  慈善和教育的融合发展,首先是内容和要素的融合。将教育的内容和要素引入慈善活动和慈善项目之中,引入慈善组织管理之中,就会理性地看待慈善,注重慈善与社会,以及慈善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注重慈善活动经验的传授与推广,慈善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就会改善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的文化品质,增强慈善事业的文化内涵;将慈善的内容和要素引入教育之中,在教育体系中增设慈善教育课程,开展慈善理论和慈善实务的研究,把具体的务实的慈善活动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慈善教育,对于传承慈善文化,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提升慈善活动的理论品质,是有益的教育改进。教育慈善和慈善教育是相互连接的,教育慈善具有慈善教育的功能,是推进慈善教育的有效路径,慈善教育是爱和善的教育,是传承慈善文化理念,实行慈善专业化、职业化和技术化的基本途径,二者的对接和融合,既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扩大了慈善的外延,深化了慈善的内涵,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输入了活力,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其次是形式和功能的融合。所谓形式的融合,是指在慈善实务的推展过程中,引入教育的形式,以教育的形式拓展慈善项目的范围,注重文化观念的塑造和培育,注重人才的培养。慈善活动不仅是对社会弱势人群的救助活动,而且是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活动,慈善组织参与精准扶贫,不仅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而且要对他们进行技术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改变生活,走出困境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引入慈善的形式,以慈善的理念和爱心,进行教育和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慈善和教育都是付出爱心的活动,以大爱之心对待学生,实施教育,就会增强教育的温度和热情,融化坚冰,让教育更加富有人情味道和人性魅力。所谓功能的融合,就是把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慈善项目运作和慈善组织管理的具体过程中,注重在慈善活动中培育人才,传承慈善文化。在各类慈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其参与者往往不是慈善专业人才,而是志愿服务者,对志愿者的教育培养,就会成为项目推广实施的关键所在。把慈善的救济和发展功能引入到教育活动中,把爱和善的情感教育作为推进教育的突破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融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于一体的全面发展教育。以慈善的功能推进教育的发展,以教育的功能推进慈善的发展,实现功能互补,相互促进,是慈善教育和教育慈善的题中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属于文化吗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