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热点

2004—2014:中国新闻史研究述评2014新闻述评

新意迭出

新闻史著述丰富。其中新闻通史类专著与教材34部,个案史研究专著28部,断代史研究专著19部,地方新闻史研究专著26部,专门史研究专著41部。新闻史研究已成热点,当代新闻史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吴廷俊的《中国新闻史:1978—2008》为代表。地方新闻史研究令人瞩目,专门史研究异彩纷呈,包括新闻思想史、新闻学术史、新闻教育史、少数民族新闻史等领域。

2004年至2014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历经第三届与第四届理事会的薪火传递,迎来第五届理事会的诞生。在2004年的开封会议上,方汉奇等学者提出中国新闻史研究需要进一步创新的话题,因此,“创新”成为贯穿十年新闻史研究的主题。

第一,新史料的发掘。在新史料发掘方面,地方新闻史研究表现突出。关于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与地区的新闻史研究,无不以新史料为基础。个案史研究在史料挖掘方面着力颇多。青年学者俞凡、、李理为研究《大公报》、《国际协报》、汉口《大刚报》,设法在全国各地甚至出国寻找资料。专门史研究充分重视史料发掘。徐新平的新闻思想史研究很见,白润生的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丰富,这都在于他们对一手资料的掌握。特别提及的是刘家林的《新中国新闻60年长篇(1949—2009)》,是这十年新闻史料挖掘、收集、整理之大全。

中国新闻史学研究佳作频现、新见迭出。

第四,新角度的选取。新闻史学者努力寻求新角度。姜红指出,推进社会进化是新闻学研究的工具,而非终极关怀。新闻史书写要超越。李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应当超越“传统与现代”思,开拓“文明与现代”的思。唐海江指出,文化视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阶级分析视角、本体视角、现代化视角的某些缺陷。吴果中认为,新闻史研究应引入社会文化史视角。

内容摘要:2004年至2014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历经第三届与第四届理事会的薪火传递,迎来第五届理事会的诞生。在2004年的开封会议上,方汉奇等学者提出中国新闻史研究需要进一步创新的话题,因此,“创新”成为贯穿十年新闻史研究的主题。

第二,新范式的探索。新闻史学者提出新闻本体范式、“新新闻史”范式、媒介生态范式、媒介社会学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新闻本体范式就是把新闻史写成新闻史,而不是史、史。这是宁树藩、丁淦林、吴文虎、黄旦等学者长期追求的学术价值,黄瑚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是该范式的典型代表。李彬提出“新新闻史”范式,出版的《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以社会史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吴廷俊基于媒介生态学理论,把媒介作为生命之物来考量,媒介这个主体的历程就是新闻发展、演变的历程,这样就有了耳目一新的《中国新闻史新修》。陈昌凤将“媒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国新闻史的书写中,出版《中国新闻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现代化范式重在媒介的现代化本质。王润泽的《北洋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就是一例。

第五,新人的涌现。十年间,老、中、青三代学者携手努力。在老一代学者的扶掖下,中青年学者茁壮成长。其中,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主办,卓南生教授主持的“中国新闻史青年教师特训班”和“新闻史论青年论坛”,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李洁琼、杨美艳、汪前军、刘泱育、李卫华、石玮等开始崭露头角。

第三,新方法的运用。新闻史学者积极探寻新方法。陈娜与王润泽分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杰出新闻学者实录研究》(2010)、《中国当代新闻界人物的史研究》(2012),都运用了史方法。张昆提倡媒介史研究。在其指导下,胡正强完成博士论文《中国现代媒介研究》。樊亚平将职业社会学观念引入新闻史研究,出版《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