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美食

对桂林市政协2021年总135号教文卫体类​第41号提案答复的函

对桂林市政协2021年总135号教文卫体类​第41号提案答复的函

  提出的《关于筹建“老桂林”历史博物馆的建议》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们长期以来对我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的关注。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桂林,是“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胜地,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一百多年建城史。作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地,桂林长期以来就是岭南西部地区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经过旧石器时代到现代30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桂林丰厚独特的文化底蕴。今年4月,习总考察广西,首站就来到桂林,提出了桂林要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要求。桂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总的指示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关于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我市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在这一背景下,你们提出的关于筹建“老桂林”历史博物馆的建议,对进一步深入挖掘桂林文化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也体现了你们对桂林文化和文博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以及对建设美好桂林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再次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截止2021年6月,我市备案的各类博物馆共25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1家、非国有博物馆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1家、国家博物馆3家。共拥有馆藏文物64701件,其中珍贵文物5337件(一级文物42件、二级文物937件、文物4358件)。同时,因博物馆建设门槛等各方面原因,目前全市还有约10余家具备博物馆基本功能但尚未备案的博物馆,如秀峰区桂花文化体验馆、阳朔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等。

  从分布区域上看,目前桂林市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近10余家,其中国有博物馆有桂林博物馆、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海碑林博物馆、靖江王陵博物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李宗仁文物管理处纪念馆、桂林市临桂区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有桂林观石堂鸡血玉石博物馆、燕京·漓泉啤酒文化博物馆,具备博物馆(纪念馆)基本功能但尚未备案的博物馆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飞虎队遗址陈列馆、东巷博物馆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纪念馆,从不同侧面,生动、完整的向社会及来桂游客展现了桂林以宝积岩和甑皮岩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灵渠和相思埭(dai)等为代表的古代交通水利文化、以秦城遗址和宋静江府城址等为代表的古代城建和村镇堡寨文化、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古代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以明代靖江王府和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等,对于传承和利用好不同历史时期桂林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桂林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在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加大投入,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载体。

  一是加强文博场馆建设。投资5亿元建设桂林博物馆新馆,桂林博物馆场馆总建筑面积为3.4万平方米,共有12个展厅,展厅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展示桂林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目前广西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博物馆之一,2020年新晋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二是着力“连点成线”。围绕桂林抗战文化城主题,全面厘清160多处抗战遗址遗迹,在秧塘机场遗址建立起美国“飞虎队”遗址陈列馆,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李宗仁文物管理处纪念馆一起,成为展示桂林抗战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是实施历史文化标识工程场馆建设。完成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海碑林博物馆及靖江王陵遗址博物馆的展陈提升改造,建设了19处抗战文化城标识,修缮开放李济深、黄旭初等一批名人故居旧居。

  四是注重整体提升,对历史遗迹文化景观进行整体性保护。实施靖江王府“拆围透墙”工程,倚墙而建的违章建筑被全部拆除,承载千年文化的古城墙显露出来,靖江王府的空间感知度有效显现。

  五是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城墙、古建筑、石刻等文物进行修缮维护。改造提升“老桂林街巷标本”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复原唐代逍遥楼胜景,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利用。

  同时,桂林积极鼓励社会以及民间资本投入老桂林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2019年,我局指导市文体投公司完成东巷博物馆陈列布展并交付使用。东巷博物馆展陈以“桂林老故事”为主题,设有“历史掌故”“人物掌故”“山水掌故”和“东西巷往事”4个展厅,成为市民、游客了解东西巷历史掌故、人文往事的窗口,成为靖江王府历史文化片区又一文化亮点。

  目前,“老桂林”历史文化展陈依托现有的桂林博物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东巷博物馆、美国“飞虎队”遗址陈列馆等展馆,在一定程度上已能满足社会大众深入了解桂林的历史、人文和民俗的需求。

  如桂林博物馆的两个基本陈列展: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是“老桂林”历史展陈的主阵地。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以桂林历史发展脉络为基线,分史前桂林、古代桂林、近现代桂林三个部分,重点呈现桂林的史前文化、瓯越文化、水利文化、佛教文化、科举文化、抗战文化等,再现桂林这片土地深沉、悲壮、热烈、欢快的历史画面,彰显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以介绍桂林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分“和谐家园”“市井画卷”“斑斓彩衣”三个部分,分别展示各民族的居住与环境、染织与服饰、生产生活方式、民间工艺、节日、人生礼仪、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等,展现桂林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围绕“桂林有礼”这一主题,规划“品味生活”、“充盈精神”、“寄情山水”三个不同层次的体验空间,目前已完成以桂剧、彩调、广西文场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展陈核心的“八桂戏韵”沉浸式戏曲体验厅。该展馆通过集中展示桂剧、彩调、广西文场,以立体、形象、活态、互动见长的戏曲曲艺将沉静的非遗体验馆建筑,激活为一个整体鲜活跳动着的生命体,将空间活态化,也让非遗活了起来。

  (一)关于“将‘老桂林’历史博物馆纳入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规划”的建议。《桂林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方案》《榕湖北路—古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方案》《2018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名录》等方案、名录明确了桂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保护等内容,是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基础。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建设“老桂林”历史博物馆,对于特定地域内的历史文化传承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榕湖北路—古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尚处于划定及保护规划过审阶段,后续街区的建设规划尚未出台,我局支持将“老桂林”历史博物馆纳入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规划,后续在建设规划征求意见阶段我局将根据全市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布局,适当提出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建设“老桂林”历史博物馆的意见建议,以进一步丰富历史文化街区内涵。

  (二)关于“推动民间资本筹建博物馆”的建议。该项建议符合桂林市博物馆建设的发展规律,也是我局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我局在日常工作中将积极推动民间资本筹建博物馆的相关工作。

  (三)关于“将‘老桂林’历史博物馆纳入桂林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的建议。建设“老桂林”历史博物馆对于进一步丰富和促进桂林历史文化传承能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支持在避免重复和同质化的前提下建设各具特色的历史博物馆,这也是桂林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方向。目前桂林博物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以及东巷博物馆从功能类型上已经具备“老桂林”历史博物馆的基本要义,从发挥现有效能、避免资源浪费的角度来讲,下一步将侧重于支持同类型的非国有博物馆建设。

  (四)关于“完善有关政策法规……鼓励多种方式设立、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的建议。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博物馆条例》,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博物馆条例》作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在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同时《博物馆条例》规定“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2017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快现代博物馆制度建设、提高办馆质量、完善扶持政策以及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下一步,我局将在自治区业务主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筹集“老桂林”历史文化文物、物件和承载特定历史文化元素的见证物,不断提升和丰富现有馆藏文物质量和水平。以桂林博物馆、桂林非物质文化体验馆及东巷博物馆为主要对象,不断补充完善“老桂林”历史展陈,丰富“老桂林”历史展陈元素。

  (二)在桂林各个历史文化街区不断完善充实“老桂林”元素。通过设立名人雕塑、布置“老桂林”特色景观小品、设置“老桂林”特色卖场等方式,不断丰富各历史文化街区“老桂林”元素,讲好桂林故事。

  (三)支持和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单位、企业、个人利用本单位(本人)通过合法途径收集的藏品建设老桂林博物馆,平等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在博物馆设立、备案、展陈设计、展览交流等方面给予指导支持,营造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共同协调发展的局面,促进桂林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

  再次感谢阳孓兑弟、张建华委员对桂林文博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请您们继续对我们工作予以关心并提出宝贵的批评和意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桂林历史背景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