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新闻

旅游改变桂林发展轨迹 让桂林人生活更富足

  青山、绿水、风雨桥,构成桂林一道极具民俗风情的风景线。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摄青山、绿水、风雨桥,构成桂林一道极具民俗风情的风景线。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摄

  山清水秀的桂林是个宜居的城市,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足而快乐。通讯员黄才顺摄山清水秀的桂林是个宜居的城市,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足而快乐。通讯员黄才顺摄

  今天,2013年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桂林拉开序幕,未来一年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找到方向。旅游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桂林召开的历届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今年的规格之高前所未有,这表明自治区对于旅游产业的愈加重视,也再次证明桂林在全区旅游发展格局中的要冲地位。

  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至今不过数十年,放在2000多年的桂林城市历史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正因拥抱旅游,使得这座城市的今天才如此光鲜亮丽。从发展、经济体系、城市建设再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这个城市的每一个棱面都烙印着旅游的印记,并因为旅游发展而急剧变化,不断继往开来,超越。

  1985年,讨论桂林这座城市该如何发展的文章开始大量出现在《桂林日报》的版面上,作者有官员、学者,也有普通的职工和市民。

  这场由发起、推动的全民大讨论热潮,其背景是全国正如火如荼的势头。彼时,一批又一批城市、地域被相继确立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区等身份,几乎每个城市都努力在这场大潮中找寻自己的。“桂林也希望通过这场从上到下的大讨论,明确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时任“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办公室”副主任的颜邦英(现为桂林市经济学会会长)告诉记者。

  1973年,总设计师留给桂林的一句话,一直深刻影响着后来的这场大讨论。

  当年10月,时任副总理的陪同总理特鲁多和夫人到桂林参观访问。由于沿岸工厂污染导致江水一边黄一边绿,漓江被戏称为“鸳鸯江”,看到此景的眉头紧锁地表示“你们为了发展生产,如果把漓江污染,把了,是功不抵过啊。”

  从那时开始,桂林的治污成为全国的典型,也成了各级环保会议的举例对象。1978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全国重点治理污染的20个城市之一。

  曾作为广西工业重地的桂林,从此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必须有一个跳出以往思的谋划。

  这一年,一架有着特殊的飞机从桂林起飞飞往贵州。机上坐着颜邦英等公务人员,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参观考察已经在旅游方面迈开步子的贵阳市。在当地一处经过人工开发的溶洞,这些桂林起波澜,“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叹,(这处溶洞)跟桂林千奇百怪的溶洞比起来差远了。”颜邦英回忆说。

  桂林人逐渐开阔了视界,而越来越多的外国来到桂林,惊叹于桂林山水。桂林人这才意识到,无可比拟的观光资源正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巨大优势。

  1980年,桂林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地方性旅游研究机构——— 桂林旅游学会,开始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旅游业。作为学会创建者之一的颜邦英认为,它的成立标志着桂林开始积极寻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契合点。

  1986年,桂林市六届二次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勾勒出了桂林未来发展的轨迹——— “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从风景游览城市的特点出发,全面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全面发展桂林经济。”

  在此后20多年的发展中,旅游业在桂林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旅游业作为桂林的优势产业、窗口产业已经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颜邦英说。

  2000年5月18日,全国证劵交易所大厅的滚动显示屏上多了一只名为桂林旅游的股票。这一天,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旅股)在A股市场挂牌上市,成为桂林、也是广西唯一的旅游类上市公司。

  为了这一天,自治区和桂林市相关领导整整用了2年时间去重重障碍,通过诸多努力,终于换来了桂林旅游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前,和全国大多数旅游城市一样,桂林发展旅游主要依赖投资,旅游企业弱小。旅股的上市,将桂林旅游带入了资本市场,打通了融资渠道,也让桂林旅游的发展更贴近市场。”曾任市旅游局局长、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钟新民说。

  以车船企业起家的旅股,如今业务几乎涵盖旅游产业链上的每一环,包括漓江游船客运、公旅行客运、汽车出租、旅行社、景区游览、酒店等等。

  而旅股的成长,也是桂林旅游高速发展的一个标志。1973年,到桂林旅游的境外游客不到1000人次。2012年全年,这一数字为182万人次。旅游业在桂林经济结构中的分量也不断加重:2012年,桂林旅游产业占全市P比重为18.1%,直接就业人数有20万人左右。

  为了漓江,仅1979年和1980年,桂林市“关、停、并、转、迁”了27家污染严重的工厂。尽管这些工厂大多是经济效益较好的化学和基础材料企业,占到当时桂林工业总产值的1/6,但还是“痛下杀手”。

  1988年5月,全城焦点聚集在桂林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揭幕仪式上。此时,桂林市正进行“退二(产业)进三(产业)”、杜绝高污染企业进桂林等一系列大动作。培育无污染、低能耗、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当时桂林工业发展的重心。

  3年后,桂林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今,这个人口总量仅占全市5%的高新区汇集了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等支柱产业,创造了全市近30%的工业产值。

  今天,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西城经济开发区机械产业园、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园,苏桥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园等各种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生产力的产业园已遍布桂林。

  1976年2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携夫人游览漓江,留下了“访问过100多个城市,没有一个比得上桂林美丽”的感叹。

  当时在桂林外事办担任翻译的桂林第一代导游、桂林市旅游局原副局长刘絮言透露了其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他们乘坐的船简陋得不得了,没有动力,靠一个拖船在前面拖着,厕所也很简陋,所以尼克松夫人一天没有用厕所,一直憋到回酒店。”

  此后的30年间,漓江上的游船不断更新换代——— 从木船到平底铁壳船,到新型的环保空调船,再到后来集游览风光、商务活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豪华游轮下水。具备年运送游客500万人次能力的漓江航线,如今已经成为的世界级黄金旅游水道。

  漓江游船得以更新换代,只是具有综合性和跨行业性的桂林旅游得到长足发展的缩影,这个城市的模样,也在拥抱旅游中逐渐改变。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地市行政区划整体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全市5城区12县都纳入桂林旅游的大圈子里,交通格局围绕着这一决策迅速铺开。

  被誉为“最美高速公”的桂林至阳朔、平乐高速公于2008年底通车,其正是桂林市打造“一小时旅游交通圈”的代表作。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桂林市就建成了桂林至阳朔、阳朔至平乐、兴安至全州、全州至黄沙河和桂林市绕城高速等239公里长的高速公,全市高速公里程达到348公里。

  随着今年初兴安至桂林高速公正式通车,灌阳至全州凤凰、阳朔至鹿寨、资源至兴安、灌阳至平乐高速公的全面推进,以桂林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初现雏形。

  得益于每年庞大的游客流,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得以不断扩容,成为广西第二大机场,让桂林这个三线城市拥有了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

  由于城市与风景区叠合,建筑的高度被严格限定,桂林市区极少建设摩天大楼。但随着城建的,桂林城呈现出另一番“抬头见山,低头见水”的独特景致。

  既是生态环保工程,也是景区建设工程的“两江四湖”是桂林城建史上“做活水文章”浓墨重彩的一笔。全长7300多米的引水工程史无前例地把漓江、桃花江、桂湖、榕湖、杉湖、木龙湖连在了一起,重现了“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梦想,也打造了人气爆棚的4A景区。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促使桂林形成了“旅游促”的发展模式。30年间,桂林市领导班子承先启后,心中“山清水秀也是政绩”的从未改变。

  此外,在一个个重污染企业被关闭的同时,一个个污水处理厂却建成使用。如今,桂林已有5座大型污水处理厂,这在全国的中小城市中尚不多见。

  整治河堤,疏浚航道;治理漓江支流,严格控制沿江风景区内的基建项目,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整治之中;对沿江实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在旅游业的促动下,桂林划定了多个自然生态区域,不断加强污染治理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生态的和建设。

  如今,园林式的桂林城筑就了桂林人的写意生活,也成为游客来桂林必选的一道风景。

  潘启慧是桂林龙胜和平乡大寨村一名普通的瑶族妇女。10多年前她只会说当地的瑶话,如今,却像村里大多数村民一样,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和简单的英语热情地与游客交流。

  村民脚下这片耕作了几百年的梯田,一经旅游开发,大大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龙脊梯田景区的开发,2004年初,潘启慧贷款将自己的家修缮一新,成为可以容纳20人住宿、100人同时用餐的红瑶农家乐,一家人的人均年收入也从原来的550元,增加到现在的近2000元。

  “旅游业是一个藏富于民的产业,在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可帮助解决失业问题,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目前,桂林各县乡的旅游开发在这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王熙兰说。

  作为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现代系统经济的旅游业,其综合性、整体性都极强,在吸纳社会劳动力,为民致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是桂林旅游业发展的触角,让类似大寨村这样十几年扶贫工作扶不起来的贫困村,如今建起了一栋栋新房。

  几十年的发展,桂林形成了旅游产业的完整链条,但带动的不仅仅是20万直接从业者,而是整个农业发展都因为旅游业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着旅游发展的红利。

  依托旅游业发展的辐射作用,桂林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近些年,拥有自然和优势的桂林农业发展迅速。永福、平乐、阳朔和恭城被评为中国名特产之乡,罗汉果、银杏、金桔、马蹄、沙田柚等特产驰名中外。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桂林已建立起多个特色农产品发展经济带。

  “从2000年开始,就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将观光、休闲、旅游结合起来的这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做大做强。”桂林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天的桂林,已经形成了以“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截至2012年底,桂林市休闲农业景点景区达562个,当年接待752万人次,实现收入9.68亿元,休闲农业景点景区总数、接待人数、总收入等各项指标均位居广西乃至全国前列,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全年收入的30%至40%。

  同时,外来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的广泛交流,也对桂林的社会文化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促进了桂林的社会发展。

  王熙兰教授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桂林大概有300多个户外驴友QQ群,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你就会看到人们从城市流向郊区、县乡,自驾、骑行或徒步感受自然之美。正是桂林旅游业的充分发展,历史性地改变了桂林人的生活方式。”

  桂林旅游业30多年的发展,让这座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了旅业推动桂林城市发展的官员、学者和普通市民,都在为一张更宏伟的城市蓝图激动不已——— 他们相信,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将携这座城市迈进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