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新闻

红军长征与桂林:寻访资源红色遗迹 重温长征历史2016年12月15日广西桂林资源

12月1日,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渡过了湘江,突破了敌人第四道线,进入广西西延山区(今资源县境内),当时全军遭到惨重损失,仅剩3万余人。红军疲惫之师进入到资源县油榨坪,原本打算休整几天,将部队整编后,再继续沿红六军团行进的线向湘西北方向转移。但蒋介石判断红军的前行线后,急忙调整部署,以“口袋”阵型围歼红军于北进湘西北途中。如继续向湘西北转移,红军就有招致的。

资源县党史办公室主任科员肖业礼曾多次陪同重走长征的组织红军过资源的历史,对于油榨坪,他最为熟悉。肖业礼说,油榨坪公堂又名油榨坪庵堂、渡船铺,以前是一个教场所,始建于明清时期。自古以来,当地人们以种植油茶为生,建有茶油的作坊,故取名油榨坪。当时的油榨坪街丁兴旺,商业发达,明清时期湖南人纷纷迁居到此,形成繁华的油榨坪街道。街道居民靠架设小木桥通往河对岸。每年三月三拆除木桥,六月六恢复,以防汛期洪水摧毁该桥。每遇汛期则以木船摆渡让人们过河,翻船事故时有发生。为确保一方平安,在渡口岸边修建渡船铺,放置渡船设施,内设河神、关圣帝君。

当年红军经过此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跟群众相处融洽。如今的这里,仍然是安详,阳光细碎,植物生长。肖业礼介绍说,周家大院,是曾任资源县县长、解放后任自治区政协委员的周游的故居。中央红军长征过桂北时,部队到达两水苗族乡的周家大院驻扎,红军宣传员在周家大院后面围墙上写下了这些。

肖业礼说,红军翻越老山界后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塘洞,当时红军陆陆续续来到塘洞,群众站在村头边看。有人联想前面的,猜想红军有人会飞檐走壁,有的说前两天听到飞机在天上响,可能是从天上放下来的,一时猜测纷纷,都说“红军一定有能人,红军是神兵”。

9月的资江源头,水流缓缓,水边裸露的碎石上,穿着短裤的男孩子们在戏水。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这是《老山界》一文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段,“之”字形的火把、陡峭的山、前后呼喊着鼓劲……紧张的心情呼之欲出。

这座桥的故事,很多村民都耳熟能详。几位在达名桥旁乘凉的村民说,听老一辈人说,红军从塘洞离开时,要经过当地的几座桥,当时由于地方一些混在队伍后面放火,制造红军放火的,嫁祸军,红军与当地群众的关系,造成红军补给困难,所以有一些桥莫名失火,当年的岩屋门大桥就毁于一场不明原因的火灾。红军当时过社水达名桥时,当地百姓害怕桥被,裴、李戊秀、唐二妹等三位姑娘就一直守护着这座桥,她们一边给桥淋水一边给红军烧茶,防止点火,红军给她们几十个铜币表示感谢,她们亲眼了纪律的红军。这座桥记载着当年红军和群众的紧密军民关系,后改名为红军桥。

1934年12月时,红军长征队伍通过资源县境内,前后共8天,行程120多公里。

红军。记者苏文娟摄

除了油榨坪,资源县红军长征遗迹相对集中的地方就是两水苗族乡,这里有红军、红军桥,还有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这篇曾经被收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就诞生在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的塘洞村。跟随重走长征的采访团来到塘洞后,我们首先要参观的就是中央红军宣传局驻地旧址赵氏祠。

两水苗族乡的红军桥。记者苏文娟摄

现在的油榨坪公堂,仍保留两层结构,一楼进门后就是大厅,左厢房门上的牌子显示是“机要警务室”,房间内简单陈列了一些家具;右厢房成“红军英烈展厅”,悬挂着英烈照片,厢房外设有“文物陈列室”,还原了红军当年的一些用具。在小楼的第二层,主要展示有红军经过资源县少数民族地区之前发布的《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中央红军长征过资源大事记及文物展览、重走长征照片等内容。

红军长征经过时,在凤水村原周家大院后围墙留下了红军。这保存相当完好,在围墙上清晰可见,分别是:“的!”“反对强占民田修马!”“取消一切高利贷!”的字体已经进行了清晰复原,围墙整齐没有大的破损。正值夏末的时光,围墙里头的丝瓜苗已经在探头探脑,一位老人带着孙子在围墙边乘凉。

红军桥、红军:军民情深的“连心桥”

1934年末,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桂北,历经惨烈的湘江战役后,红移到越城岭(老山界)。80年过去了,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硝烟已不在,但红军长征的,被一处处遗迹、遗址所记载。

在这紧急关头,力主改变行军线,折回兴安县境内的华江一带,翻越越城岭主峰老山界,然后从省、县交界处即敌人防守相对薄弱的地方突围,向贵州方向开进,形成了今天从地图上看来,红军长征途中在资源县油榨坪突然折回的不可思议的曲线,这就是红军长征历史上首次改变行军线的历史事实。

重新修建的油榨坪中革军委临时会议旧址。记者苏文娟摄

事实上,红军之所以选择驻扎在这里,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34年12月5日,中央红军长征一纵队翻越老山界后到达塘洞村。12月6日,中央红军二纵队宣传局也抵达这里,为了寻找信号,红军就拿着信号器在塘洞走,从西头走到东头,直到走到祠这里才算连接上信号,宣传局就驻扎在这里。陆定一翻越老山界后,就在赵氏祠的厢房里写下了《老山界》一文。

肖业礼长期收集红军经过资源的史料,他说当年亲历过这件事的老人家告诉他,“红军的衣服都没拧干,就那么湿着穿在身上走了”。肖业礼说,现在中革军委临时会议旧址大门上的对联对这一事件做了高度概括,上联“渡湘江谱写英雄”,下联“翻越岭展开历史新篇”。

长征历史上首次改变行军线

塘洞赵氏祠:《老山界》一文“诞生地”

油榨坪公堂不久前翻新,门口的石碑上刻着公堂翻新的时间,2016年8月22日,由资源县人民公布,资源县文物管理所立。

油榨坪:资江源头的红色记忆

行军线的首次改变这看似小小的举措,却隐藏了无限的。长期以来,中史部门的专家对红军在油榨坪改变行军线进行了不断的探讨、研究,综合起来,得出红军长征经过资源的三个特殊重要意义:一是红军长征过资源,采取避实就虚之举,有效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保存了的火种;二是红军长征过资源的历程是遵义会议的重要孕育阶段;三是红军长征过资源时首先实践了红军的民族政策,这又是红军和民族工作的源头。

在资源县社水村,有座保存较好的红军桥。这座红军桥原名叫达名桥,就在社水村村口不远处。木桥一端立着石碑,桥是类似风雨桥的构造,有顶,长约15米。2008年,当地和村民筹工筹劳一起了达名桥。穿过这座桥时,人走在会有嘎吱嘎吱的声音,但当地老百姓说“结实得很,放心走”。村干部说,达名桥是徒步爱好者经常造访的地方,“这里风景独特,又有特殊的纪念意义,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

虽然有些后室和伙房被毁,但现在的赵氏祠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风采。作为资源重要的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的赵氏祠的一间厢房是陆定一曾经起草《老山界》一文的旧址。《老山界》详细记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现在陈列室基本复原了当年的样子,一张木头架子床,一张书桌,还有一盏当时用来照明的油灯。在陈列室的墙壁上,着《老山界》全文。

重建后的油榨坪公堂“配套”齐全,原来不太好走的乡村小也已经铺成了水泥,这条小沿着资江一直伸向下游。据资源县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无论是重建之前还是重建之后,这里都是这些年来重走长征的队伍必经之地。没通时,队伍一般都是徒步或者骑行,现在交通方便了,除了重走长征的,还有一些游人慕名前来。“打算将这个红色景点和下游的丹霞温泉整合起来,做成完整的一条红色之旅线。”工作人员说。

赵氏祠位于塘洞村西寨屯,始建于清末咸丰年间,为单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二进厅。祠长30米,宽16米,480多平方米。整座祠由42根粗大的木柱支撑屋梁,柱下为雕花石礅。进大门左右耳房各一,中有天井,环天井走道及厢房均已被。天井中有条石铺成的宽约1.2米的石板通往上厅,上厅神龛后为后室,神龛两侧各有一走廊通向后室、小伙房。走廊外侧为偏房,偏房后各有一小伙房,现后室、偏房、伙房均已被。祠东、西、北三面以砖石砌成围墙,墙体以石灰凝固、草木灰抹面,东西围墙为尖山式,西面墙中间开有一侧门,门“入孝”两字,东面墙中间也开有一侧门,门“出悌”两字。

红军桥军民情深

肖业礼说,当年中央红军抵达资源后,就在这一带休整。红军刚刚经过了惨烈的湘江战役,身上的衣服满是血污,在这里休息时,他们就在资江边洗衣服,但衣服还没拧干水时,局势又发生了变化。当时,前方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大帽岭与湘军发生战斗;另从其他情报得知,蒋介石已在湘桂边境布置重兵,设置了一个“大口袋”,将红军彻底消灭在湘桂地区。情况紧急,中革军委在西延油榨坪渡船铺召开临时军事会议,决定停止休整,迅速改变原定行军线,折回兴安华江,翻越老山界。会后红军队伍于1934年12月3日傍晚立即转移,经敌人防守薄弱的龙胜、城步县向贵州方向行军。这一重要举措,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中国于危难之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

孩子们背后的岸上是一条崭新的水泥,沿河而建,这条上除了民居,还有一处桂北风格的祠堂建筑,这就是油榨坪公堂,也就是油榨坪中革军委临时会议旧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