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网事

论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决战桂林全集35

1938年6月l8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以初秋为期攻占武汉”的预备命令,同时集中了11个师团25万余人的兵力及大量飞机、舰艇,发动了对当时 军指挥中心——武汉的进攻,国民投降,尽快结束战争。为武汉这个华中腹地及其水陆交通枢纽的大城市,军以第五战区李仁、第 九战区陈诚的部队共约14个集团军共124个步兵师、49余艘舰艇、700余架飞机,并在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大队的支援下,进行了武汉战。军在武 汉地区坚守3个多月,毙伤日军2万余人。

 

特别是界反战争转入战略,中国战场之敌后战场也已在华北、华中广大地区对日军实施大规模局部的1944年,军在日军打通大 陆交通线作战(也称“一号作战”,军称“豫湘桂会战”),除在衡阳抵抗了一个多月外,其余都迅即溃败。在此次持续8个月之久的战役中,军丢失 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和洛阳、长沙、桂林等146个大小城市。这是蒋介石消极抗日,优先政策的结果。这样的大溃退按理是不应出现的,因为 l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已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不断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去增援,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已大大削弱,而领导的 敌后战场已向日为普遍的局部。

1945年5月8日,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步步逼近日本本土。日 本帝国主义为所谓“本土决战”,在中国战场上,不得不开始采取对美英盟军作战为主,对军队作战为从的战略收缩,放弃湘桂线及粤汉线大部,将在南 方的作战主力向华中地区集中,再准备转用于上海、山东半岛、朝鲜沿海,及用于确保华北和东北;在上海以南沿海,除在广州、留置少数日军兵力外,其他日 军部队亦同时北调。日军这次战略态势的调整,是日本自发动侵华战争以来,由战略进攻转到战略保守,再由战略保守转为战略收缩的又一次军事战略大转变。

(12)参见军总参谋部编:《八年抗战经过概要》,第285页,1948。

我们还可以华中战场为例来说明,当时日本华中派遣军总兵力有11个师团另4个旅团,计第十一军7个师团和1个旅团负责武汉地区和附近的作战 任务(9);另有中国派遣军直辖4个师团和3个旅团,负责长江中下游、宁沪杭广大地区的“治安”。日军第11军除以鄂豫边部分兵力对付我新四军鄂豫纵 队外,其大部兵力仍继续对正面战场军作战。对华中敌后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约用5个师团的兵力,占其华中战场总兵力的38%。由此可见,从l938年 11月到1940年下半年,日军华中派遣军还没有集中主要兵力对新四军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这是新四军等抗日武装能够得以大发展的客观条件。

1940年5月,华中日军为防止豫南、鄂北之军武汉,调集5个师团约10万人的兵力,分由信阳、随县、钟祥等地出动,向枣阳地区实施合 击。6月初,日军又以2个师团由襄阳转兵南下,以另一师团由钟祥以南强渡汉水,两相互策应向宜昌发动进攻。军随即先后发起反击,第六战区部队曾一 度攻入宜昌,第六战区部队先后克复襄阳(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指挥战役中壮烈),进至荆门、当阳、钟祥一带与日军形成对峙。枣宜战 役,军共毙伤日军4.5万余人。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共毙伤日军1万余人,给予日军一定打击。

在武汉失守后,其政策亦发生了变化。在上加强了,如1939年1月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异党活动办法》,秘密颁发《问题 处置办法》等。但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仍然对准正面战场,因而的积极还无力并难于付诸于军事行动上,这在客观上仍须用主要力量抵抗日军 的进攻。在军事上,在1938年底和1939年初,先后在湖南南岳、陕西武功两地召集军事会议,决定要“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 人”,“转守为攻,转败为胜”。这是军抗日还比较积极的表现。由于八军和山西新军的发展,造成阎锡山的恐慌,阎军遂于1939年12月向山西新军 和八军发动进攻,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从全国范围来看,只局限于晋西南、晋东南地区,其规模也不大;从时间上说也比较短,到1940年2月基 本结束。

四、1944年至1945年8月,中国在敌后战场举行时间上先后不一,地域上此起彼伏,规模上由局部向全面过渡,作战形式融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于一体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战略形态。但正面战场的作战缺乏主动性、全面性,只局限于西南一小隅。

以往的党史、军战史著作,几乎都认为,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积极,消极抗日,敌后战场已上升为主战场了,正面战场降到次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研究必须立足历史事实。“马克思的方法首先考虑具体时间、具体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6)。那么,军队在1938年10月至1940年底这两年里,其“客观内容”是什么呢?

在8月4日中央局会议上的报告提纲中也指出:“目前的局势已经不完全是战争中敌之进攻,我之防御阶段,但也还不是有利于我之相持阶段的到来,而是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8)

总之,正面战场在1939至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进攻仍进行了较为的抵抗,因而给日军较大打击,共毙俘日军26.3万余人,同时也付出 了101.9万余人的重大伤亡(10),与1937年至1938年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在这一阶段抗战较为积极的一个突出表现。

(10) 参见蒋纬国总编:《抗日御侮》,第10卷,第44-45页,黎化出版公司,1978。

不过,国民为盟国援华军用物资的安全顺利入境,曾于1942年2月至6月以3个军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在极其艰苦的下救出 被困英军7000余人。1943年11月至l945年3月,又先后以8个军共22个师的兵力,在滇西、缅北地区与美军共同对日实施战略作战,歼灭了日 军第十八、五十六师团大部和击溃另两个师团各一部,毙伤日军4.8万余人,并收复了缅北的中心城市密支那,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 8.3万平方公里。缅北、滇西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印、滇缅公,打破了日军大本营妄想从西南和进攻中国大后方的,了中国人民的国际合作精 神和民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这是正面战场在此阶段中唯一引以为荣,扬威异域的一次对日作战,应该充分肯定。但在全国其广大地区则没有出现正 面战场作战的行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指出,由于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因而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主要实行线式的防御阵地战,按照蒋介石的要求 “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定运动战和游击战,作战样式呆板;战前没有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加之内部派系倾轧等各种利害关系的制约,从而使几次 大的防御战役都最后被日军击破,尤其对于日军向、山东、晋南、豫北和南京,广州等地的进攻,未能组织有效抵抗,出现大溃败局面,中央迁 都退守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中国土和华南要地,占领中国大中小城市340余座,13个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国民 党军正面战场防线,由中国沿海向内地后退约700公里。正面战场的极大失利,蒋介石战略指导的失误难咎其责。

从作战效果、战绩来看,正面战场也有不凡的表现,军对日军的这些进攻,大多进行了较抵抗。如1939年5月初,日军第十一军以3个师团以 上的兵力,分由钟祥、京山间及应山、信两个方向,向随县、枣阳一带发起进攻,军调集26个师的兵力,于5月13日开始,毙伤日军1.3万余 人,迫敌仓皇溃退。是年9月,日军为巩固武汉,扩展外围,由赣北、鄂南、湖北三进犯长沙,于9月底进至金井长寿街等地。第九战区集中20余万兵 力,在10月初对日军发动,毙伤日军4.2万余人,终于打退了日军对长沙的第一次进攻。1939年11月,军委会位于桂林以北的战略预 备队,对广西南宁以北昆仑关的日军实施。从12月18日起,以5个集团军25个师共15万余人的兵力,在空军掩护下,分三向南宁发动,置 主力14个师于南宁东北昆仑关方向,经十余日激战,军于12月31日收复昆仑关。至1940年2月,军再度向增援之日军发起,日军终因战 力不支,全部撤返南宁及邕江以南地区。同年11月,日军沿桂越公侵占越南北方,全部退出了桂南。

在此阶段,日本侵略中国的策略确实发生了较大变化,1938年11月至12月间,日本近卫内阁连续发表声明,改变过去“不以国民为谈判对手”的 立场,转而采取以诱降促其,军事上实行有限度的军事进攻或打击,促其崩溃的两手政策。但由于仍继续抗战,因此,侵华日军进攻的重点 仍然放在正面战场,还没有转移主要兵力到敌后战场上来。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的战役有:南昌会战(1939年3月 -5月)、随枣会战(1939年5月)、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0月)、1939年冬季攻势(1939年11月-1940年3月)、桂南会战 (1939年11月-1940年11月)、绥西作战(1939年12月-1940年4月)和枣宜会战(1940年5月-6月)等。这七次战役的规模都相当 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广大地区,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万-10万人左右,中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特别是1939年 “冬季攻势”和绥西作战,都是军主动对日军发起的进攻,军统帅部先后调动10个战区132个师、9个旅,共100多万人投入对日作战;国 民党军在枣宜会战中先后调集第五战区55个师40万人,抗击日军第十一军8个师团10万余人的进攻,它接近战略防御阶段四次大会战的规模。

(8) 转引自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史料选编》,第11辑(内部本)。

由于对和平解决中日战争的希望破灭,蒋介石赖以起家的江浙财阀及整个受到严重,全国人民民族不断高涨;终于使采取了对日逐渐强硬的态度。1937年8月14日,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遭日本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4)”。8月15日,下达总动员令,8月18日蒋介石正式宣布“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要持久战消耗战。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的强横的兵力,我们要以逸代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5)。8月20日,军事颁发《战争指导方针》,正式确定“以持久战为基本主旨,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的战略方针,以转换优劣形势,争取抗战胜利。为此,遂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设立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击日军进攻;并同时在上海开辟战场,日军改变作战方向,避免侵华日军集中主力在华北与我决战。

(6)《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

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继续支援中国抗战,美、英为利用中国抗战遏制日本南进,转为支持中国抗战,德、意为利用 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钳制美、英,则力促日本“南进”,并力劝蒋介石对日和加入德、意、日军事同盟。在新的形势下,蒋介石在日本诱 降、劝降,苏、美、英支持中国抗战的形势下,执行既抗战又的两面政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则完全采取“保存实力,等待胜利”的方针,把中国 抗战的胜利寄托在美英盟军身上,对抗日非常消极。这一阶段正面战场对日军的作战基本上采取“避战”、“应付”的态度,即敌来我挡,敌退我停,很少主动出 击。

(9)[日]《支那事变.陆军作战》(2),第299-304页,东京,朝云新闻社,1983。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 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展开战略进攻,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1937年8月13 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速占上海,南京,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中国。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 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2);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 个月内结束战争。日本决心集中兵力在华北的、一线与中队进行决战,消灭中队,防止战争局势扩大或进入胶着状态,“极力避免对华中及 华南使用兵力”(3)。

上述史实表明,从略相持阶段1941年起,蒋介石始终把主要的希望寄托在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的胜利上,在代号为“白培计划”的所谓中国战区总计划中,也没有军于中国战场独自主动地向日军进行全国战略的内容。

综上所述,从1941年进入完全相持阶段后,军除滇西、缅北的作战,与美军配合比较积极外,正面战场基本上没有对日军采取主动的作战行 动,而的军事却成上升、扩大趋势,先后发动2次,尤以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为甚,蒋介石调集7个师8万余人的兵力围剿皖南新四军军 部,使新四军伤亡9000余人。因此,从1941年以后,军队的伤亡人数就逐年减少。1941年军伤亡人数为28.2万余人,1942年为 20.1万余人,1943年为12.5万余人,1944年为20.6万余人,1945年为14.3万余人(11)。军在1941年至1945年5年 的伤亡总数(计853,603人),不仅不及1937年至1938两年的伤亡数(1,084,379人),也比1939年至1940年两年的伤亡数 (1,019,911人)少。这个下降趋势,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1941年后确实消极抗日的事实。

(3)参见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第1卷,第178页,东京,朝云新闻社,1978。

(5)《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四,第608页,中国会党史委员会印。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队进行战略防御。在此阶段,由于日军迅速击破军主力,以投降,因而这一阶段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整个八年抗战,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战斗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付出322万多人的 重大伤亡(12)。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军队的(13)广大爱国官兵,他们蒋介石的愿望,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 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戴安澜等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 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同样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4)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绘萃》,第97页,,海潮出版社,1988。

二、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阶段,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军在整体上抗战仍还比较积极努力。

(1)《选集》,第3卷,第941页,,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战场战略大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中国敌后解放区战场上。敌后战场从1943年8月的林南、卫南战役起就揭开了局部的序幕,且在苏联红军实施 远东战役的同时,即已将持继一年半之久的局部攻势作战,发展成全面,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最后一战”,取得了歼敌39.8万余人,收复县以上 城市250多座的重大胜利。然而,正面战场军在蒋介石的指令下,加速从西南大后方空运至华北、华中和华南抢占战略要地,对八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 游击队的对日大不但不予协同配合,反而采取无理和,甚至与日伪军暗中,进攻八军、新四军,致使敌后解放区军民的大作战,在9月2日 日本于投降书上签字后,仍持续到1945年底。蒋介石在美国帮助下垄断了受降权,对原日军侵占的重要战略地点,除东北及、承德、赤峰、多伦、 古北口为我八军解放外,其余大多为军抢占。

(7)中央党档案编:《选集》,第12册,第145-146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军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付出了重大,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万余 人。应该看到,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作战的广大官兵不怕,英勇杀敌,涌现了许多的爱国主义事迹,为粉碎日本军国主义3个月内中国的侵 略计划,尽了最大的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使侵华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这也为八军、新四军等抗 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官兵与日军英勇作战,中国大好河山就可能会很快全部被敌占领。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在开战不到40天的时间里就向投降,苏联在战争头5个月中失地千里,未能组织有效抵抗。而中国不仅没有投降,反而有效地组织了忻 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会战,重创日军,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达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的。战争历史表明,国民军事委员会和蒋 介石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指导方略基本是成功的,其主导方面是应该肯定的。

三、1941年至1943年,是中国战场完全的战略相持阶段,其特点是军事上相持。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中国战场转移到南太平洋战 场,对中国战场采取巩固占领区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频繁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清乡”,敌后战场开始承担抗击日 军的重任,并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正面战场的作用开始下降到次要。

(11)参见中华史政局编:《抗战简史》,上册,第288页,1948。

中央在l939年7月23日关于“目前战略形势的”中指出:“(一)敌在占领武汉广州后的政策,即以引诱中国投降为主,而 以其军事行动配合其。……(二)因为敌在正面进攻比较沉静,而得出中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的结论是错误的。不仅中国的进步和力量的增加,还不足 以抵御与停止敌人的前进,……日寇继续用军事进攻中国正面(西南、西北)与敌后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三)认为敌后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的主张,同 样是没有根据的。……战役上的相持是可能的,也是有过的,但仅仅是暂时的局部的,即战役的相持,而不是全般中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也不是全般敌后抗战的 战略相持阶段。(四)目前抗战的战略形势,仍旧是由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7)”。

中国战场的大,实际上即解放区战场的全面。中国战场之正面战场自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国土沦陷,全国上下,国民面临政 治、经济危机。为适应整个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1944年底,军在昆明成立陆军总司令部,将机力编成4个新的作战兵团,而且至1945年春,国 民党军装备的美械部队已达35个师,并陆续得到外援,新编兵团也已在西南省份编组和部署完毕。但是,军并未适时向日军发动战略大作战,而准备在 日本投降时迅派军队先行抢占上海、大沽、广州、青岛、汉口等要地,直到1945年4月后,广西日军沿湘桂线向湖南撤退,军仍不敢追击。至5月后,国 民党才以第三、第四方面军主力尾追日军,但仍避免与日军交战。5月下旬收复南宁,6月下旬收复柳州,7月下旬收复桂林。8月上旬,撤至全县附近的日军,以 两个师团向军实施以攻为守的反击,双方伤亡严重。至17日,军收复全县,而日本已于15日宣布投降。另外,在此期间,军于湘西宁 乡、益阳、武冈和新化地区防御作战,都不具作战的性质,而在进入广西后才制定的向广州方面的计划,也由于日本投降而未及实施。

曾肯定地指出:“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的关系也比较好。对于人民抗日运动虽有许多,但也允许有较多的(1)”。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太原、上海失陷后,中日战争的主战场转移到以徐州为中心的黄淮地区。到1938年2月,第五战区的防御地域,已缩小到以徐州为中心,南北与日 军对峙的纵深仅隔200余公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仁采纳提出的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指导方针,采取“北攻 南守”的战役部署,集中67个师(旅)计45万余人的兵力,从2月12日起,以两个集团军分别济宁、邹县日军,歼敌数千人。3月中旬,日军第十师团沿 津浦南下,逼进台儿庄,从东北越过运河袭占徐州,军一部在台儿庄拚死抵抗,随后组织7个师对当面之敌进行反击,歼灭日军2万余人,日军放 弃对台儿庄的。4月中旬,徐州南北之日军采取南北对进,侧翼迂回的战法,对徐州展开猛攻,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在伤亡近20万人,力量不济的情 况下,最后放弃了徐州,但也歼灭日军3万多人。

从1941年到1943年,正面战场进行的主要作战有豫南战役(1941年1月——2月)、上高战役(1941年3——4月)、中条山战役 (1941年5——6月)、第二次长沙战役(1941年9月——l0月)、第三次长沙战役(1941年12月——1942年1月)、浙赣会战(1942年 5月——9月)、鄂西战役(1943年5月——6月)和常德战役(1943年11月一12月)。这几次战役,是侵华日军为配合东南亚方面作战,切断中国东 南交通线,摧毁美军在中国的空军,防止中队南下支援、缅甸的英军而发动的局部进攻,虽然上高战役(歼敌1.5万余人)和第三次长沙战役(歼敌 6000余人)打得比较好,但没有一次是主动对日作战的,只是在对日军“避战”无奈的情况下,才进行有限抵抗。军从1941年至1943年的三年伤 亡总数(共计60.8万人)不及1940年一年之多(共计67.3万余人)。这一事实也清楚地说明蒋介石对抗战的消极趋势。相反,在方面却很积 极:1941年1月,军第三战区调集7个多师8万余人的兵力,发动围歼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1943年3月10日,蒋介 石发表《中国之命运》一书,首先从思想和上掀起了逆流,并从6月开始先后调集第八战区5个集团军近50万人,扩大对陕甘宁边区的,准备分9 闪击延安。只是由于中国的及时揭露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才粉碎了蒋介石的战争。

此外,由于日本急欲尽快结束对华战争,对蒋介石采取一打一拉的策略,以促成蒋介石、汪精卫合流,达到“以华治华”的。因而在蒋介石积极反 共、消极抗日的影响下,内的“曲线救国”投降理论甚嚣尘上,导致军先后有78万人投敌,其中将级军官67名,充当伪军,配合日军进攻八军、 新四军。

1937年10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第二战区集中了第二、第六、第七、第十四、第二十二等5个集团军,34个师另13个旅,共约28万余 人的兵力,在八军的密切配合下,依托山地有利地形,与日军作战,歼敌2万余人,迟滞了日军沿同蒲南犯,造成了华北有利局势。八一三开始的淞沪抗战, 先后调集64个师70余万人的重兵,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顽强坚守阵地,抗击日军22万余人对上海的进攻。战役初始,军对日军各据点发动 多次;战役中期,抗击日军以重兵切断宁沪铁,从西南方向封闭上海的,并以6个师(旅)对日军实施了大规模的反击。作战中,涌现了许多 爱国将领和广大士兵与敌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如在上海市苏州岸担任掩护任务的第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80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坚守四行仓 库,连续抗击日军四昼夜的猛攻。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将与“平型关”、“台儿庄”的勇士同列为“民族典型”。淞沪抗战前后阻击日军达三个月之 久,毙伤日军6万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最高的错误指导,使其发挥的作用,与其执政党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很不 相称。本文对正面战场的作战过程作一初步探讨。

(2)转引自井上清:《天皇战争责任》,第86页,,商务印书馆,198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