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桂林民生

广州日报记者奔赴梅州清远等地记录脱贫故事

编者按:今天是2020年的第一天,时间进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年末,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奔赴贵州黔南、毕节,广东省的梅州、清远等地,与贫困地区人民共迎新年。我们走进贫困家庭,听他们讲述脱贫攻坚带来的生活变化,和他们一起满怀希望期待共迎新年。

吴志强一家

生产流水线开到家门口

上山、砍竹、从山上扛下来修剪好,辛劳半天,150多根2米长的细竹一捆可以卖12元,这是一个五口之家曾经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距离广州市区只有100多公里的清远山区,贫困户过去“靠天吃饭”。在越秀区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近两年这个家庭开始饲养鸡鸭增加收入,不久之后村头的“扶贫车间”投入使用,届时,就能在家门口拥有一份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这是广东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西潭村村民吴志强一家的故事。20多年来这个家庭为脱贫奋斗着,曾经成功过,但不幸因为大病返贫。在广州越秀区驻村第一书记黄家桓等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日子越来越好。

大山脚下、农田零散,这就是西潭村的写照。曾经这里的农民以种植沙糖桔为主要生计,但早些年持续的黄龙病让农民的沙糖桔颗粒无收。吴志强种过沙糖桔、搞过竹编工艺品、到木材厂打过工、也干过工地通宵灌浆的苦差,一度全家年收入突破10000元,实现脱贫。然而2015年的他生了一场大病,妻子刘顺美举债3万元好不容易将他从“鬼门关”拉回来,但他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返贫。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压在了刘顺美一人身上,她同时又得照顾家翁、患病丈夫和两个儿子的生活,只能靠上山砍竹帮补家用。

2016年年中,广州市越秀区对口帮扶工作队进驻西潭村。获知吴志强一家情况后,开展“一户一策”帮扶办法。由于吴志强术后复健干不了体力活,扶贫工作队便通过免费发放鸡苗、饲料并兜底销售的方式,带动年收入约10000万元,保障吴志强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此外还通过资金帮扶项目,入股光伏发电、生态农业基地和蒲剪水电站项目,为包括吴志强在内的130位贫困户提供每人每年1100多元的固定收益。

2019年6月,来自越秀区卫健系统的黄家桓接力同事挂任西潭村第一书记。在目睹吴志强家“脱贫在望却又因病致贫”的状况后,黄家桓不禁思考:“如果有一天,帮扶队伍带走了包销渠道,入股的企业不再需要注资时,脱贫的贫困户岂不是有返贫的风险?”西潭村内有不少闲置厂房,又有一些亟需稳定工作岗位的贫困户,加上相对便捷的道路优势,建设村门口“扶贫车间”的念头逐渐清晰。

说干就干,黄家桓整合对口帮扶工作队的资源,与广州一家玩具企业一拍即合,他又联系了村中旧粮仓物业所有方,双方达成了10年租约。工作队还与企业拓展了“流水线到家中”的新模式,针对一些组装简单的产品,鼓励并指导贫困户在家中完成各个工序,进行“家中就业”。即便是腿脚不便的吴志强也能胜任,可以将材料领回家中进行手作,夫妻俩对这份工作充满憧憬。

陈水清一家

“小莲子”帮忙“穷帽子”甩远

冬日暖阳洒在大埔县高陂镇陂村村蜿蜒的山路上,崭新的两层小楼拔地而起,昔日的贫困户阿峰(化名)拉着扶贫干部朱文育的手,将记者带入了他的新家。这里,数以百计的鸡鸭鹅在后院散步觅食,成熟的莲子堆满了整整几箩筐……阿峰说,除了自己赚来的钱外,盖房子还借了亲友的钱,“自己要继续努力赚钱,把穷帽子甩得远远的”。

作为原来村里有名的低保贫困户家庭,40来岁的阿峰身患精神分裂症多年,二级精神残疾,需要在家服药治疗。他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两个十来岁在读小学的女儿,整个家庭仅有外出务工的妻子一名普通劳动力,每个月598元低保金让整个家庭的开支捉襟见肘。

虽然在帮扶期间工作队仍积极与其家人沟通,联系机构治疗,发放大病救助款和助学慰问金,改善其生活状况。但是有限的物质帮扶效果有限。

经过治疗,阿峰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能正常与人沟通,劳动能力有所恢复。为此,驻村工作队在了解阿峰有发展生产意愿的基础上,购置了30只鸡和相应鸡饲料给其饲养。

此后,阿峰发展生产的意愿愈发强烈,多次主动向驻村工作队提出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驻村工作队上门实地核实其养殖条件后,帮助其修缮养殖场地,并额外购置了鸡苗,同时发放鸡饲料、鸡药和相应工具。其间,驻村工作队多次亲自上门专业指导阿峰开展养殖,目前该户家庭养殖情况良好,“一户一策”落地,让人倍感欣慰。

2019年,阿峰不但努力搞好自家的种养殖,还积极参与到“一村一品”莲子种植主导产业,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与其他贫困户一起在2019年4月至8月期间积极投入到莲田除草、莲子采摘等工作,直接获得工资性收入1200多元,因积极参与合作社的莲子项目,获得合作社分红及奖励金近3000元。

此外,阿峰妻子在珠三角一家服装公司工作,实现了稳定就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每月收入近3000元。

从此,阿峰家实现了“在外稳就业,在家搞产业”良好局面,2019年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738.86元,成功脱贫。

养蜂加养鸡 日子甜如蜜

5年前,梅州兴宁黄陂镇大二村的蜂农叶仕元身患喉癌,为治病他低价贱卖了20多只蜂箱和无数蜜蜂,还欠下了10多万元外债,望着智力残疾的女儿,一家人深陷绝望之中;3年前,天河区扶贫工作组走村入户时发现了他,为他申请扶贫资金购买23个蜜蜂箱。如今,他的蜜蜂家庭养殖规模达到300余箱,还养了山鸡、土鸡、鸭,生活越过越好。

这翻天覆地的改变还得从2016年天河区扶贫工作组进村说起。

“当时我们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他也很积极地提出希望我们帮助改变命运的想法,我们听说他是养蜂专业户,于是我们想到了产业帮扶……”来自天河区司法局的驻村书记杨柳告诉记者。

扶贫工作组为叶仕元申请扶贫资金购买了23个蜜蜂箱。叶仕元费心打理,首年收入便达3万多元;第二年,扶贫组又帮他再购20个蜂箱,同时,还在村里引进养龟项目,叶仕元跟着养了400只龟。通过帮扶,2018年叶仕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88.86元。

重新获得生存的希望,叶仕元主动扩大生产,2019年上半年自购蜜蜂150箱,家庭养殖规模达到300余箱,预计年收入单养蜂一项可达到4万余元。

同时,他还不忘帮助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生产,村内4户有意愿发展养蜂产业的有劳力贫困户在他的带领下,也主动投入200余箱蜂发展养蜂产业,由他进行技术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绿色养殖,他的蜂蜜知名度越来越高,而其中也离不开扶贫组的帮忙:一方面,扶贫组将蜂蜜进行了检测,保证了蜂蜜质量;另一方面则积极帮忙找销路,除了前面提到的展销会外,扶贫组成员也变成了推销员,自发帮忙推介和销售,甚至还专门为老叶量身打造了包装设计并通过网上销售,这些土蜂蜜变成了脱贫致富的宝贝。

2019年11月15日至18日,一场特殊的展销会在与兴宁相距300多公里的天河举行。其中,一个摆放着各式各样蜂蜜的摊点非常特别,上面写着:“老叶的承诺:不喂糖、0添加,各项指标检测合格,假一赔三!”而老叶正是叶仕元。

“天河区扶贫工作组带去展销会的300多斤蜂蜜销售一空,还有许多没买到的通过微信向我购买。”近日记者走进这位昔日贫困户的家时,叶仕元通过震动传音器向记者笑着说道。

阳山太阳照 “照出”脱贫路

2020年元旦前夕,清远市阳山县新圩村村民陈水清一家五口站在新屋的院子里,背对着陪伴着他们度过艰难岁月的老屋,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福。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他们显得有些拘谨。直到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举起手比了一个“耶”,瞬间逗笑了全家人,幸福的笑容在他们朴实的脸上绽放开来。这一刻的温馨让人动容,然而,幸运并不是一直眷顾着这个家庭。

2007年,陈水清夫妻的第一个孩子7个月大时被检查出患有脑瘫。与噩耗一同到来的,是对于陈家来说天文数字一般的医疗费。

为了挣钱给孩子治疗,陈水清和龙美兰一起外出打工,陈母将家里的地以每亩每年300斤水稻的价格租给亲戚后,带着孩子在医院治疗。然而,不论陈水清和龙美兰在外如何辛苦劳作,都无法填补无底洞般的医疗开支,而两人还在日复一日的苦力劳动中落下一身病根。

2016年,事情有了转机。这一年,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对口帮扶阳山县35条相对贫困村。阳山县在册贫困户3101户,贫困人口7388名。为期3年的精准扶贫“攻坚战”由此拉开序幕。根据阳山县的特色,黄埔区展开了一系列扶贫计划,其中最为突出、收效最为明显的就是光伏产业扶贫项目。

光伏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新能源产业,而阳山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全年的日照时长在1277.3小时至1741.3小时之间,非常适合开发太阳能。2017年6月底,在黄埔区的大力支持下,阳山建成了总投资超2亿元的14个光伏扶贫电站,并投入使用。据了解,2019年1-11月份已发电收益2533.67万元,预计能为贫困户带来人均约3000元红利。

光伏产业支撑起阳山数个贫困家庭,也由此照亮了阳山的脱贫之路。2016-2018年阳山县已脱贫2870户6828人,2019年全年脱贫209户488人,剩余22户72人因新增、大病等原因未脱贫,到2019年底黄埔区帮扶的35条贫困村均达到阳山县扶贫办要求的相对贫困人口退出率95%、相对贫困村退出率85%。

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陈水清一家的生活境遇逐渐好转。2017年,陈水清夫妻在自己的努力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旧房对面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三千助学金 圆了读书梦

连州市保安镇黄村的胡文婷家是村里垫底的贫困户:一家七口5个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4岁,母亲身体不好留在家中,一家全靠年过五旬的父亲打散工维持生活。

黄村驻村第一书记、来自荔湾区南源街的扶贫干部董战胜告诉记者,胡家原先住的是危房,全家人挤在一楼一间房里。得益于危房改造项目,胡家的危房被修缮,还加盖了两层。尽管如此,他们修缮后的房子里,楼梯没有浇筑水泥扶手,用破门板替代,二楼的房间也没有安玻璃窗。

妈妈邝桂兰指着家里相对体面的家当逐一介绍,窗帘是别人送的,床是孩子姑姑资助的……至于孩子们穿的,大都是亲戚朋友和好心人给的旧衣服。为了省钱,“学校不硬性要求买的都不买”是邝桂兰的持家原则。说起小女儿为全班只有她自己没有校服大哭一场的事,她有些哽咽,“对不起孩子”。

学费负担使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胡文婷刚进入连州一家职业中专就读幼师专业,三个妹妹分别在读初二、小学五年级、小学一年级。尽管妹妹都在义务教育阶段,但学杂费加起来并不少。沉重的花销让父亲胡任康每月3000元的收入捉襟见肘。家中幼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却因交不起每年3000元的学费待在家中。在这样的家庭,胡文婷初三毕业后很可能走上打工养家的道路。

然而,每年3000元的助学金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据悉,广东省对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予以每年5000元的补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学生予以每年3000元的补贴。胡文婷的学费这才有了着落。

像胡文婷这样的贫寒学子还有很多。据统计,2016年度,88位连州市35条省定相对贫困村在校贫困大学生获助44万元,2017年度77位贫困大学生获取资助38.5万元,2018年度110位贫困大学生获取资助55万元,也就是说3年里有275名大学生在资助下继续学业。

如今,胡家每年有12000元荔湾产业扶贫项目分红、约3000元的分散养殖项目资助,也有董战胜为他们申请的每年约20000元的低保金,在2019年连州市组织的万小企帮扶万农户活动中,胡任康得到了1万元资助,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曾卫康、董业衡、吴多、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