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让广西成为全国抗战文化 研究重镇广西抗战文化研究

无独有偶。广西还有一位像魏华龄先生那样执著的学者,他就是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现任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平研究员。因为他与我同名,我称他为老哥。

2014年,李建平牵头组织广西研究抗战的学者们,以《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调查与利用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立项。这意味着广西的抗战遗址研究突破了本土局限,了全国。我作为课题组的,负责陕西和甘肃的考察,在田野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广者在当地寻访抗战遗址所引广西抗战文化研究起的震撼和所得到的。我们遍访了西部10个省(区、市),李建平仅是就去了4次。对于这一年来的抗战遗址的寻访,他说:“课题组们风尘仆仆、披星戴月,奔走在大兴安岭、草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重庆山城、广西壮乡、河西走廊等处,既有七八月份烈日酷暑下的山岭攀爬,也有在十一十二月份里冒风雨、踏雪痕的行走。每当我们站在抗战遗址面前,手抚石碑,极目战场,徜徉旧居,瞻仰,都真切感受到历史依然存在,英烈豪气犹存。江山胜迹、历史风云,化作继承抗战的责任,鼓舞着我们一前行。”我对此深感共鸣!我们对西部10个省(区、市)抗战遗址考察的记录,汇集成又一本厚厚的大书《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图说》,列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在2015年8月出版,参加了在徐州举办的第五届江苏书展,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李建平因此做客书展,接受各家采访。广者的抗战研究声音再次传出八桂,回响于神州大地。

初,李建平的抗战研究发生了转变。他从书斋走到了广阔的天地,将抗战研究由史著、档案、书报史料的案头工作,扩展到田野调查、遗址遗物考证的研究,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此,他开始带领我们在乡村的山岭间和城市的小巷里,踏勘、记录广西抗战遗址。他说:“抗战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外显。在历史的硝烟弥散淡化之后,是抗战文化遗产将消逝的时空保存了下来,将特殊时空锻造的民族凝固成型,给后人留下真切可感的历史场面和历史。一个个文化遗产,就是一座座民族的。”

在李建平的带领和影响下进行抗战遗址田野调查的广者还有文丰义、盘福东、黄伟林、凌世君、廖铁星、李乐年、陶志红、刘乔叶、钟琼、覃静、陆璎、黎学锐等。

李建平为人忠厚,治学勤奋,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写作了,学问做得令人敬佩。他大学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在《广西大学学报》《语文园地》等刊物发表关于桂林抗战文化的论文了。从1981年至今,他发表了50多篇有关抗战的论文。1991年至今,他独著和合作出版了《桂林抗战文艺概观》《抗战时期桂林文学活动》《桂林抗战文学史》《桂林抗战艺术史》《桂林抗战文艺论》《桂林抗战文艺词典》《抗日战争文化史》等著作,主编了《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以及《抗战文化研究》(1~9辑)。中国当代抗战文化研究虽然几起几落,李建平的抗战研究却毫不。他不但一直在这个领域里执著耕耘,而且还带动了广西一批学者继续努力,影响着全国一些学者研究,使得广西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研究的重镇,而广西的抗战文化研究也发展成为广西地方优长学科,并且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影响。李建平也因此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者。

李建平曾经带着我爬上铁封山,拍摄桂林战的战壕和碉堡;在鹦鹉山下寻找当时城防指挥部遗址。他曾经带领我们在柳州寻找飞虎队的飞机库和机场防卫碉堡等遗踪,寻找张公岭大型军事工事。10年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由李建平主编的《抗战遗踪——广西抗战文化遗产图集》公开出版。他在谈到出版目的时说:“历史不会老去,积淀着战争风云和中华民族的抗战文化遗产不会湮灭。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英勇抗击外敌而壮烈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后中。”“我们有责任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中汲取生长和发展的营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