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郑朝晖:略论灵渠的水意象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

妙心,是指灵渠以其天人合一的灵巧水工,时时给人巧夺天工的惊奇之感。前人对灵渠之巧,多有赞颂,如宋人范成大曾经称赞灵渠,“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宋人周去非,非常细致地描述了铧嘴的设计之妙,“自铧嘴分水入渠,循堤而行,二里许,有泄水滩。苟无此滩,则春水怒生,势能害堤,而水不南;以有滩杀水分势,则春水怒,堤不坏,而渠得以溜湘余水缓达于融。可以为巧矣!”西人马立博亦说灵渠之灵,就是精妙之意,“就其设计的精妙而言,灵渠至今仍是水利工程的杰作。甚至对灵渠本身的详细描述都不足以形容其沟通湘江和漓江水系之妙,李约瑟恰当地将其名称(灵)译为magic,重点在于强调其创造性的精妙而不是规模的宏大。”而袁枚的诗,大概最能表达古人的惊叹,“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元人黄裳早就指出,灵渠是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渐渐进化,方才“其制大备,以迄于今,公私蒙其利。”对于灵渠的身形变换,马立博也明确指出,“灵渠最早作为从华北向岭南运输秦朝军队和战船之用,后来成为了岭南经长江到华北货物往来运输的重要通道。”具体而言,灵渠技术特征的变化,与灵渠水意象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灵渠之水主要发挥通道功能之时,灵渠主要发展了大小天平等分水系统工程。而在发挥水利功能时,则主要发展了陡门系统与堰坝系统工程。当其发挥能源与景观功能时,则主要发展了水库系统工程。

摘要:灵渠的水意象,经历了“水之道”、“水之利”与“水之灵”的进化过程。通道意象、利生意象、灵魂意象中,灵魂意象是根本。灵渠的灵魂,总起来说是“融、节、柔”,分开来说,就是“妙心、同心、、平心、游心”。现代灵渠人的历史责任在于,承继灵渠之灵,建设文化节点意义上的“新灵渠”。

游心,是指庄子所说的“游心于形骸之内”,“游心于四海之外”的逍遥之。灵渠之美,一在于他能引领我们身游海外,二在于他能够引领我们心游道境。明人多识灵渠的海道内涵,如明人解缙云,“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明人桑悦亦说,“同派可怜成,三溟即有会同时。”明人鲁铎也说,“谁知万里分流去,到海还应有会时。”这些描述都提到灵渠连接海洋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灵渠之静往往能使人领会到得道的境界,如明人曹学佺在乳洞中即体会到自在之意,“静为天地本,动合圣贤心。动静俱无碍,腾腾超古今。”而清人彭榕在这里则体会到了成仙的逍遥乐境,“巉岩三洞乳晶莹,隐隐霞光映上清。到此飘然尘浊净,无须云母一身轻。”

水之利

同心,是指灵渠融会秦楚吴越文化,形成同文同种的文化意识。对于灵渠而言,湘漓同源的说法,是最好的楚越文化融会的象征,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而唐人鱼孟威则明确点出了灵渠使中原礼仪文化进入岭南,使岭南之地成为地理中国的历史作用,“(灵渠)导三江,贯五岭,济师徒,引馈运,推俎豆以化猿饮,演坟典以移鴃舌,蕃禹贡,荡尧化也。”宋人张孝祥则指出,灵渠之地,已与江浙无异,接受了,“提封连岭海,风土似江吴”“劭农多乐岁,厉俗有通儒。”至明时,诗人方宏静已经不将此地视作九夷之地了,“壮儿歌刈稻,瑶女舞祈祠。万里今封建,无言陋九夷。”

因而可以看到,灵渠的战争作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灵渠更多是作为生民之道、通联之道而存在的。唐代李渤灵渠,更为关注的是它的通航功能,“渤酾浚旧道,鄣泄有宜,舟楫利焉。”明太实录中的记载,则似更加关注灵渠利益民生的功能,“南渠通海,北渠通湖广,可行舟楫,溉民田,为利甚溥。”法人拉丕克在对灵渠的记载中,念念不忘的则是灵渠的探险功能,“一个好水上运动的人,可以用一个特制的小汽艇,从安南东京区的东部出发,经龙州由水道航行到。”

通道意象是灵渠水意象的基础,利生意象则是灵渠水意象的另一层重要意涵。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争。”灵渠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水的利生功能。

虽然,实体意义上的灵渠水道已经沉寂。但是,“秦风楚韵,海魂越魄”的灵渠之“灵”尚存。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如何如历史上不断灵渠,并使之不断生长的先贤们一样,在不同的信息通道,或者说文化通道间开挖一条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灵渠”,使之成为一个文化节点,比如说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节点,甚至海洋文化与文化的节点,让这些文化在此节点上踫撞、交融、汇通,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新灵渠”,应当是现代“灵渠人”的历史责任。

水之灵

灵渠之灵,是灵渠的根本所在,是其生命力所在,是古往今来的灵渠人的灵魂所在。这个灵魂,总起来说就是“节、融、柔”,分开来说,就是灵渠人的五颗心,“妙心、同心、、平心、游心”。

郑朝晖,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大学哲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特长:周易,清代朴学,中国传统语言方式研究。代表作:《述者微言:惠栋易学的逻辑化世界》、《符号遮蔽与易学史研究》、《今本易经卦爻辞的时间性言说》、《今本系辞的涌式言说》等。

,是指灵渠的利生功能,其根本,实是由灵渠人的一念之善激发的。鱼孟威述其灵渠之志,不在名利,而在利民之道,“余所记,又非为名也,祇要叙民之艰苦实由斯渠,冀后之居者不阙其修,行者不毁其修,长利民而已。”明人吴玉记载万里桥的修建源由,即在于捐建者的一念之善,“今公志非徼名,一念之善,施于所及,俾有司积年之废坠,一旦修举,事虽不甚大,费虽不甚厚,而,则出于诚也。”彭学漈《杏亭记》云,修亭之志在于让人有一个修憩之所,而非谋利,“依此飞来石建筑一亭,为邑人游览憩息之所……愿输余粟以竟其志。”此长流长传的一念之善,正是灵渠不断生长,不断复生的根本力量。

灵渠之灵,正是在其发挥水道与水利作用的其础上,而来的人文,可简略概括成“节、融、柔”三字。所谓节,是指灵渠融汇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甚至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节点。所谓融,是指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特征,已经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了。所谓柔,是指灵渠展示了水的柔性,虽柔和不争,但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技术与文化内涵。

灵渠其实自开凿之始,就已显示出了对农业的灌溉功能。但早期岭南地区,农业不够发达。至唐宋后,发挥灌溉功能,才成为灵渠工程关注的中心点。如宋人周去非言,“渠水绕迤兴安县,民田赖之。”在明人陈琏的《灵渠记》中,则显示了对灌溉水函的重视,“修白云、攀桂桥及灌田水函二十有四。”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亦载有水函之用,“今县东有水函十,灵渠之水径此,每遇霖潦,往往啮堤为患,因置石函以泄之。灌田数千亩。”这些记载都表明了灌溉功能在灵渠利生功能中的重要性。

灵渠的产生,与秦人经略岭南,有莫大之关系。因而,其早期主要是作为战争粮道出现的。但综观其整个历史,灵渠主要不是一个军事工程,或者主要不是发挥军事作用的工程,具有“道可道,非常道”的。

平心,是指灵渠宽容,平和的心态。熊佛西《漫记兴安灵渠之游》言,“兴安风景最大的长处就是“平淡”。它秀,但不媚;它引起人的美感,但不使人陶散;它幽,但不神秘,虽有世外桃源之感,但无神出鬼没的现象。它的长处就是“平淡无奇,落落大方”。”今人彭匈《湘江源记》亦说,“今喧嚣,竟有此宁境,殊难得也。”这种平静之所以体现在灵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的水性之柔,另一方面显然是因为水道喧嚣退去后,灵渠深厚的历史积淀导致的结果。

随着灵渠工程质量的提高,利生功能的充分发挥,灵渠逐渐成为灵渠人的生活背景,其景观功能逐步得到重视,也逐渐的开发出来,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历史景观功能越发突出,甚至成为灵渠的中心功能。明人吴玉撰《万里桥记》记载了渠、桥、亭的出现过程,暗示了对景观功能的关注,“秦史禄凿流以通舟楫,而未有桥也。唐李渤因作桥以往来,而未有亭也。迨本朝奠鼎,西粤之区,庶务毕举。知县鲁公孔达遂构亭以覆桥。”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灵渠的通道功能逐步退化乃至消失,因其灌溉功能亦非十分巨大,故而景观功能突显出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办法》即说,“灵渠是指灵渠水利工程文物本体及其各类伴生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此外,建国以来,灵渠沿线修建的大量水库均兼有景观功能,刘仲桂、刘建新、蒋官员等撰写的《灵渠》一书中说,“新的防洪及漓江补水工程的建成,将与灵渠工程一起……秀丽漓江黄金水道的生态,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旅游事业的兴旺发达打下的水源基础。”

兴安灵渠,一座与都江堰齐名的水利工程,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灵渠之“渠”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灵渠之“灵”上。这是一座两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渠之灵。

简介:

水之道

明清以后,灵渠的商贸功能不断得到增强,出现为了商业利益争抢灵渠通道的事件,甚至以地方条例的方式予以调节。清代《木簰出入陡河告示碑》上说,“兴安县陡河,上通省城,下达全州,为粤省咽喉要,官商船只,络绎不绝。”灵渠是重要的官河通道,承担着“行盐办饷”的重要职责,而木簰商人为了,出入陡河,“阻千万人经由之”,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要木簰出入陡河。时,《陡河行船办法碑》上说,“前船设有浅搁,以两日为限,如果不能开行,即将原船退下,让后来船只次第开驶,于商业交通,均称便利。”这是为了调节民船出入陡河的秩序,避免堵塞,专门设定的船舶排队办法。

按照历史记载,灵渠水道经常被用作战争通道。史记言,“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读史方舆纪要亦说,“咸通五年,安南为南诏所陷,诸道兵屯聚岭南,江西、湖南馈运皆溯湘江,入零渠、漓水,劳费艰涩,诸军乏食。有润州人陈嶓石,请自福建运米泛海,不一月到广州。从之,诸军食始足。”甚至直到中法战争期间,灵渠仍发挥着战道的作用,法人拉丕克说:“对于法国人,这事体尤为重要,因为黑旗军打安南的时候,似乎是经过这条运河运湖南米来接济的。”但是,这些记载也说明了一点,即灵渠只是战争中的粮道,并非战道,它本质上还是起到了通道的作用。

无论是将相才子,还是贩夫,只要他们与灵渠相遇,都会在他们的生命中,刻画下难忘的记忆。灵渠,在一个个鲜活生命融汇而成的历史中,生长变化。他留存在人们心中的水意象,如蝶一般,从发挥通道作用的“水之道”,转换成承担生活职能的“水之利”,继而成长为代表文化融合的“水之灵”。

虽然,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灵渠发挥着重要的通道功能和利生功能,但正如笔者在文章开头所言,灵渠的根本价值既不在于水道,亦不在于渠利,而是在于其在水道、渠利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水之灵”。有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只有回到根本,才会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