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资讯

老厂纪丨芳华50载她变了却又没变

老厂纪丨芳华50载她变了却又没变

  业内,量具、刃具被比喻为工业机械生产的眼睛和牙齿。可是,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整个广西都没有一个生产量具、刃具的工厂。“哈量”的迁入,无疑将改变这样的窘况。

  1970年,桂林量具刃具厂顺利定址于桂林市崇信路。次年10月,“哈量”的分迁人员和设备陆续抵达桂林,卡尺、仪表两车间先行开工试产。

  由于“哈量”的南迁,重庆人李常定重新吃上了大米饭,而同样来自南方的福建人黄明新,则因这次南迁结束了长达13年的夫妻分居生活。

  1971年,35岁的黄明新从“哈量”调至“桂量”。在他的印象里,从参加工作后的头十几年,回家就是“一年一次探亲假”和“五天五夜的火车咣当声”。而他从未预料到,火车有一天会带着他来到桂林,让他在这座山水秀丽的城市里写下了50年的光荣与梦想。

  “哈量“迁桂,让许多南方人回到了南方,也让很多北方人离开了北方。这也是“三线建设”时期,全国各地工业大发展的普遍特点。一个大型国营厂里,可能有一半是本地人另一半则来自天南海北,一个车间里响着好几种的口音的情况并不少见。无论这些建设者来自哪里,都怀揣着同一个理想为祖国贡献自己。

  黄明新依然记得,与哈尔滨相比,当时的桂林发展相对落后,工业配套各方面都跟不上,电力不足和产品材料短缺这两点更是一直困扰着“桂量人”。为了让“桂量”尽快上马,厂里发出了“大干七十天,拿下二千七(2700件产品)”的号召。

  时间紧、任务重、电力不够怎么办?1970年,桂林电厂(瓦窑)第三台汽轮发电机组12000千瓦装竣投产。但对于当时高速发展的桂林工业来说,这样的电力供应还是不够。停电依然是“桂量”工人们隔三岔五就要面对的现实。大部分时间里,工人们只能等到半夜三更,等到城市里的灯火渐渐熄灭、人们都已睡去、电力处于富余时再开机。

  材料不够怎么办?那时,全国的物资供应都相当有限,量具刃具的原材料基本都是特殊钢材。基于“计划经济”的政策,国家拨给全广西的特殊钢材其实还不够“桂量”一个厂用的。无奈之下,“桂量”销售部门只能向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打报告,同时向全国各个量具刃具兄弟厂“求援”,尽量采购一些。

  就这样,在全体干部职工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和积极争取下,1971年10月20日,“桂量”的第一批、共2700件产品先后诞生(最终以3700件产品超额完成预期任务),全厂上下欢欣鼓舞。“桂量”将第一批产品投产的时间定为建厂纪念日,并把产品命名为“山字牌”。因此,“桂量”的“厂庆年”不是破土动工的1970年,亦不是7个生产车间全面投产的1972年,被定在1971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桂林量具刃具厂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