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桂林资讯  信息

充分发挥数字化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

数字经济领域日前再迎政策利好。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年以来,数字经济领域政策利好频频释放。1月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相继印发。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地方层面,各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陆续出台。下一步如何持续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数字化在促成“双碳”目标中能发挥哪些关键作用?

嘉宾

马 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艺铭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佳璐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研究员

夯实数字“新基建”根基,重点是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作用,持续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建设,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巩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领先优势。

数字化是促成“双碳”目标的“试验田”和“使能者”。信息技术以其高效、融合、绿色等特征引领着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带动数字产业化成为低碳绿色发展的良好“试验田”;产业数字化赋能更广泛的生产生活领域,致力于减少现实能源消耗,是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使能者”。

我国将进一步从增强政府自身能力出发,积极投身数字经济大局,以身作则,推动数字经济及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主持人 赵姗

夯实数字“新基建”根基 巩固数字基础设施领先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头,离不开新基建赋能千行百业取得的积极成效。对于持续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马源: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转型明显提速,各类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数字经济已成为培育和壮大新动能的重要引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领域。特别是数字技术具有创新性强、融合性强、覆盖面广的突出特点,与实体经济融合后,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利器。可以说,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抓住先机、赢得未来的战略选择。

这些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以及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海量数据优势、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优势等。

面向“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下一步持续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要围绕促进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夯实数字“新基建”根基,重点是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作用,持续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建设,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优化数据中心、算力中心布局,建设工业互联网,推进物联网部署,助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巩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领先优势。

二是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关键是要用好我国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优势,从微观层面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例如“上云用数赋智”,实现降本增效;从中观层面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千行百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提供一些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培育示范应用、降低融合成本,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

三是释放数据要素经济价值。数据的潜在价值已得到各方面的广泛认可,但数据类型众多,涉及到个人数据、商业数据、政务数据等,牵涉到诸多制度性建设难题,例如数据采集、数据交易、数据跨境流动、政务数据共享和开放、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等,当前关键是要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等多重目标,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建设数字振幅,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大有可为。要用好云计算等技术,推进政务信息化统筹建设、共建共用;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高频事项的网上可办率,让“掌上办”“一网通办”成为常态,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还要用好政务大数据,辅助政府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

五是规范数字市场秩序和强化安全保障。数字经济有其自身特点,对新业态不宜套用旧的规章制度,要尊重创新规律,科学设立准入体系,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还要加强市场监管执法,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此外,要切实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维护好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守住发展底线。

李艺铭:第一,充分发挥“共识”的力量。

国家一系列“十四五”数字经济政策的出台明确了发展着力点,地方数字经济政策体系也初步部署完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国自上而下公认的经济新动能,需要进一步发挥这一“共识”的力量,探索上下联动、参差分工、布局合理、各有突破的一体化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第二,充分理解“产业数字化”的实操难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国和市场,我国已经获得数字产业化的红利,下一阶段是如何破解“产业数字化”的难题,包括数据标准化、数据互联互通、标准接口对接、商业/个人数据隐私等具体问题,每个行业都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的问题,要提升评估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

第三,充分把握“数字人才”的关键。

数字经济时代要求公民掌握更敏捷的数字素养,要求企业掌握更高效的数据决策能力,要求政府同时掌握“数观全局”的统筹管理能力和“关照个体”的精细管理能力,这三类组织的能力提升都离不开“数字人才”大军的培育。

李佳璐:首先,要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石,不断推进国内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度、融合度要求较高,只有做好相关配套,才能更好地激发数字经济倍增效应。其中,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最具有“头雁效应”,能够更有效地服务数据高效流通,提升国内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水平。

第二,要加强数字技术基础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在数字经济领域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今世界,数字经济成为大国角力的主要战场,发达国家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多重方式,不断加大在6G、算力网络、大数据等领域的基础研发投入。我国在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领域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要进一步加大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鼓励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创新。

第三,要不断丰富数字经济配套应用场景,提升数字经济与千行百业的融合能力。重点激发信息通信、互联网等核心技术产业的融合活力,通过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形成成熟的融合经验,带动产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数字产业生态圈。

数字化是促成“双碳”目标的“试验田”和“使能者”

中国经济时报:应对低碳绿色发展需求,我国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升级,数字化能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马源:应对经济社会低碳绿色发展需求,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数字技术大有可为,也必不可少,至少可从以下多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一是建设绿色高效数字基础设施。包括通过建设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的大规模数据中心、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来替代传统本地部署的信息系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提高传统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基于采集数据,优化现场计划排程、物料调度,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电力、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有大量案例。

三是发展智能制造和柔性制造。例如,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制造,打造数字孪生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分析、精细管理,实现节能降碳增效。再或者引入3D打印技术,通过柔性制造实现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既满足个性化需求又减少库存浪费。

四是引导形成绿色消费方式。通过培育共享经济新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例如,共享出行降低交通排放、共享物流降低空驶和助力减排、二手闲置物品交易促进循环再利用等。再如,大型平台企业通过平台规则,引导商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使用绿色包装、激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低碳产品、培养绿色生活方式等。

五是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挖掘节能潜力。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用能、用水和碳排放特征及水平,测算不同领域、各类设备的节能降碳潜力,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

李艺铭:数字化同时是促成“双碳”目标的“试验田”和“使能者”。

一方面,数字产业化的领域是节能水平较高的行业之一,信息技术以其高效、融合、绿色等特征引领着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带动数字产业化成为低碳绿色发展的良好“试验田”;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赋能更广泛的生产生活领域,智能手机、智能硬件带动的智能生活,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引领的智能生产,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更为智能的时代,致力于减少现实能源消耗,与“双碳”理念高度重合,是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使能者”。

李佳璐:从全球来看,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数字技术在实现路径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发布的《指数气候行动路线图》表明,数字技术可以广泛提供节能减排的优化方案,在能源、制造、农业、交通等领域助力产业绿色发展,预计可助力减少15%的碳排放。我国作为工业大国,在前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高能耗、高污染的基础工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因此,圆满完成我国承诺的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就必须从传统产业入手,通过数字化手段控制增量、减少存量。将数字化技术引入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在生产端利用高速泛在网络提升精细化、集约化能力,在消费端催生以线上为主体的新消费模式,提升整个消费链条的运营效率,催生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同时,数字化也将催生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运营模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变革,推动建立健全与绿色发展理念相配套的新型产业体系。

健全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相较于传统经济形态,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安全风险更加突出。维护数字经济安全,既是保障数字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对此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李艺铭:近期出台的数字政府和政务信息化相关国家规划,对未来我国数字政府能力进行了更为清晰的界定,将数字政府的内涵——“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电子政务内容大大拓展、丰富和体系化,形成了数字化服务体系、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数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等。总体而言,我国将进一步从增强政府自身能力出发,积极投身数字经济大局,以身作则,推动数字经济及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李佳璐:维护数字经济安全,首先,要健全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发展阶段适时补充完善5G、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安全风险防控战略规划,增加算力网络、6G等前沿技术安全管理的超前研究。政府、机关层面要打通纵横网络,构建覆盖科技、工信、网信、公安等部委协同的数据治理标准,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机制,做到对社会公共数据的有效管理。

第二,要加强对平台企业的治理,聚焦市场垄断、数据垄断等突出问题,提升监管有效性。严厉打击平台企业不合理收集、利用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等行为。督促企业内部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保障企业技术更新与数据管理能力提升相适应。特别是鼓励大型、头部平台企业在全社会形成标杆示范效应,营造良好的数据治理环境。

第三,提升“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数字治理积极性。公众作为信息的持有者和使用者,在数字治理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导公众参与数字安全治理,一方面可以提升各项数字经济法律法规的执行效率,促进相关规定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提升公民数据安全保护意识也可以有效从源头上防范基本数据泄露问题的发生。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张超文一行莅临中国经济时报社调研座谈

“三策合一”促经济平稳运行

市说新语丨整治“网暴”要压实平台企业责任

焦点丨央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助力人民币汇率稳定

商道经纬丨用系统思维解决房地产深层次矛盾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平安夜祝福语简短10字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shen/848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橡塑展,rdg濒危物种少女,福州少儿英语培训学校,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