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新闻

2021年09月29日

2021年09月29日

  很多桂林老人记忆中描述的桂林城,破烂、狭隘、几近荒芜。有一组照片证明,桂林城建曾经很时尚欧化。

  一张摄于1931年至1944年之间的老照片,显示是当时的桂林街头一景。只见肩挑幼儿的男子身后,左侧白色廊柱楼宇及右侧的素砖拱门建筑,具有较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除了中心人物之外,画面所处的街区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元素,更无法令人联想到桂林。照片来源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藏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所拍照片,若非原图明明白白注释拍摄地点为“桂林(Kweilin)”,你会怀疑这张照片拍摄地是香港、广州、老上海、青岛……

  另有一张经过人工染色处理的照片,摄于1937年至1944年之间,从明月峰鸟瞰桂林古城东北角。虽然二战时起彩色摄影已经诞生,但尚未普及。为了加强视觉效果,力图真实地反映被拍摄对象,一门特殊手艺被创造发明——为黑白照片手工上色。照片中那些层次欠分明的黑白影像,不再暗淡无光,夺目的色彩向世人展示出特殊魅力……不过这张照片的染色水平很业余,仅仅用了橙黄和橘红两种颜色,只描绘出城中建筑物形体。或许是有意为之,或许是歪打正着,原本隐蔽在黑山墨树之中的楼宇房屋,因为色差而鲜活凸显,一幢幢洋楼广厦展现出昔日“小上海”的风采——此前读一些抗战文化城史料,见有人称桂林为“小上海”或“小香港”,心下颇不以为然,只当是那些从沪港两地逃难来桂人士的意淫。

  此起彼伏、浮现于山水之间的钢筋水泥建筑群落,应该就是当年广西政府规划新省城的产物,按照《桂林市志》的记录,桂林的新城建设从1933年开始,南门拆城墙,东城开定桂门,扩修马路跑汽车。1936年10月1日,广西省政府和国民军第四集团军总部由南宁迁回桂林,省城建设达到高峰,机关、银行、医院、旅馆、餐厅纷纷拔地而起。从画面上看,这些建筑的格调色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得惊人地协调。无论是登高鸟瞰还是徜徉其间,都能令您感受到一种融于峭崖间的刚健、傲视江河的雄浑、耸立林中的雍容、呼应远山的华贵气势。

  抗战期间,林乐义曾在桂林等地从事建筑设计。林乐义(1916—1988年),建筑学家,福建南平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建筑学,被聘为建筑系特别讲师。1938年到1947年曾在桂林工作,据林乐义先生亲友回忆,林先生在桂林时期设计有西江师范学校、广西省立艺术馆、广西大学校舍、衡阳四行联合办事处、衡阳四行宿舍、桂林市立游泳场、桂林社会服务大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其建筑设计作品还有李宗仁官邸等。

  广西省立艺术馆位于桂林市中正西路(今解放西路)85号。建筑坐南朝北,红墙青瓦,大门西壁有表现音乐、舞蹈、美术的3座浮雕。该建筑在桂林沦陷时被毁,1946年按原设计重建。现存剧场长40米、宽28米、高10米。馆内座位分楼上、楼下两层。

  剧场设计符合演出要求,舞台顶高22米,天桥高14米,台口高8米,台深15米,台宽12米,副台15米,有很好的音响效果。舞台下为化妆间、乐池。观众厅分楼、地座,有观众席803个。

  三十三年(1944年)2月14日,艺术馆正式落成揭幕,第二天的《广西日报》刊登头条消息:“西南剧展及艺术馆新度落成,为日来欢腾之盛事……西南剧展演出展览话剧节目,定今日开始。”到同年7月,轰轰烈烈的“西南剧展”延续了133天后谢幕。

  马相伯(1840—1939年),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马相伯应李宗仁之请移居桂林。

  林乐义之弟林乐曾回忆说:“桂林各界名流李济深、李宗仁、何遂、田汉、欧阳予倩、夏衍、焦菊隐、关山月等人联合举行盛会,庆祝老人百岁诞辰。那时候,林乐义只不过是一位年方二十三岁的小青年,由于设计桂林西江师范等建筑而一举闻名,也被列为‘知名人士’,应邀与会,是座中最年幼的人。”

  “嘉宾们举箸赋诗过后,有人提议为寿星绘像志喜,场上顿时寂静无声,都在揣度何许大师出台亮相,不料,走出台的,竟是一位留着一撮小胡子的小个子青年——林乐义。林乐义自幼好画,中学时代就曾出过一本钢笔画册,画的是福州英华中学的校园见闻和校长陈芝美,为校内师生争相传阅。因而,当天在众目睽睽之下,濡墨挥毫,寥寥数笔,一幅人瑞像便跃然纸上,而且神形兼备,引来啧啧声四起。原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林素园先生,随即欣然命笔,题诗一首于像侧:心赤貌慈,人瑞人师;形神宛在,坚弥高弥。在一片掌声中,寿星轻捋银鬃,面向林乐义,含笑点头。会后,李宗仁先生差人将画像镌刻于叠彩山石壁之上。”

  “为表彰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为我国教育事业做的贡献,庚辰(1940年)四月吉日,马先生生前知交和学生林素园在风洞的岩壁上为马老刻像,以作永久纪念。林素园题写了马相伯的夫子像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深刻影响了桂林文化历史的艺术活动中,最终将林乐义先生的作品镌刻上岩壁,永久传世的艺术家,是桂林本土人,由“兴安刘保虚刻石”。

  摩崖石刻是桂林文化历史的最有力见证,是桂林人文资源的重要宝库,在桂林众多石刻中,历史人物造像极为稀少,刘保虚前辈的精湛工艺,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一页。关于这位前辈的生平资料很少,笔者迫切希望能通过这篇小文,获得知情者帮助,再续传奇。

  建筑师林乐义也在桂林结识了他的终身伴侣。六十年后,林乐义先生的儿子林铭述撰文,介绍了他父亲的桂林之缘:“父亲设计艺术剧院并非偶然,他对戏剧情有独钟,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线年父亲到广西桂林时更进一步和戏剧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在人艺五十周年纪念会上,朱琳女士曾经把我叫到身边问道:‘你是林乐义的儿子吗?’‘是。’朱琳说:‘我17岁时在广西桂林就认识你父亲了。’朱琳是我极为崇拜的演员,我曾看过她主演的具有王者风范的蔡文姬和武则天,也欣赏过她扮演的形形色色的不同角色。她这一说,让我既惊讶又兴奋。可见父亲年轻时和当时戏剧界已有广泛接触。他也正是在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家中认识了我母亲刘怡静的。母亲寄养在她的姑父欧阳予倩家中,自然深受戏剧熏陶,她甚至在欧阳老师的指导下排练演出过昆曲《游园惊梦》。母亲16岁参加了抗日演剧队,和现在许多人艺的演员在演剧队同战斗,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小牛’。父亲比母亲大六岁,开始她称父亲为‘林叔叔’,但在欧阳予倩夫妻的帮助下,二人终结连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今日桂林晚报内容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