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语言互通的“三座大山”

语言互通的“三座大山”

  “一带一路”语言互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依靠传统路径建设,语种多、人才匮乏、文化挖掘是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第一座山,语种太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多少种工作语言?18种。这么多种语言,才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的三分之一而已,这还不算沿线余种民族和地方语言。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语言互通工程,将是多么的艰巨。

  也有人提出,我们完全可以用英语等语言作为通用语啊。已故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以通用之语沟通,可入脑海;以乡音之语交流,直入心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交心的桥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是根本。像英语这样的通用语只能达意、 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还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当地语言、民族语言。因此,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发挥“一带一路”语言战略作用,以各族人民的当地语言沟通,对获取沿线国家理解和认同十分必要和紧迫。

  第二座山,人才匮乏。北京语言大学原李宇明曾说:“我们在‘一带一路’上行走,行囊里边最缺乏的东西之一就是语言人才”。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的语言教育工作进展迅速。截至2018年,全国高校共开设了76个外语专业,覆盖了欧盟国家24种官方语言和东盟10国官方语言。与此同时,全国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已经发展到7.25万家,“语言产业”年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但是与迅速发展的形势相比,我国在“一带一路”语言互通工程所涉及到的语种结构、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传播路径、平台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依然非常匮乏。

  当前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中面临的语言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企业的期望值和行为的有效性。一位中石油员工在土库曼斯坦斯参与海外项目运营六年之后,重新回到西安外国语学院参加外语培训,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感慨地说:“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承建工程往往需要在当地招聘大量的劳务人员,如果不能用当地语言进行顺畅交流,沟通内容就会出现偏差,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甚至会引发安全问题”。尤其是法律、经济、文化等重要信息,如果不能够用当地语言直接获取的话,还有可能陷入歧义,甚至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是,据统计

  2016年我国仅公派1063人出国学习培训42个非通用语种,平均每个语种不足30人。要让每一位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员工都进行当地语言的专业培训,无论从教育资源、时间和资金成本上来说,都是不太现实的。

  第三座山,文化挖掘。语言与文化是一体两面,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互联互通,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得沿线国家的语言,更要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文化思想、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等,还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把握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内核,才能实现从语言到文化、从文字到思想、从概念到情感的演进,实现“一带一路”深层次民心相通。从目前来看,只有先解决好基本的语言沟通问题,才能谈得上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语言与文化学习通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