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2017175·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陈学金:以一种稳健的心态理解海外他者

【2017175·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陈学金:以一种稳健的心态理解海外他者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教育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摘要】在全球化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交往愈益频仍的时代,国人充满善意的想象,宅心仁厚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换来同等的回馈,甚至哪怕只是移情的理解。……在与异国、异文明交往的情境中,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等传统儒家理念应该得到重新定位与衡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7-09-22(007).丨此为原文,文章刊发时编辑根据需要做了压缩。

  近日,与一位教育学副教授的谈话令我感受颇深。她在讲述自己在非洲某国孔子学院履职时的经历时谈到:中国的风油精在非洲颇受欢迎,因此不少中国人都会在旅游前准备一些,作为礼品送给前来索取或提供帮助的外国朋友们以示友好。由此我想到,中国人自古信奉的“礼尚往来”的处世之道,认为“礼多人不怪”、“来而不往非礼也”,甚至赠予时还怀有一种“投桃报李”、“互通有无”的感恩或回馈心理。但在非洲这个古老国度中,讨要与施舍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一方面,富人们拥有大量财富,经常在斋月期间向穷人施舍,因而穷人也并不那么仇视富人;另一方面,向他人讨要似乎并不是一件丢人或耻辱的事,讨要者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也未必感恩戴德,因为他似乎觉得这本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人遵循着并不一致的信仰和行动逻辑。

  在自我与他者的交往中,中国人更倾向于扪心自问,以自身的宽厚、仁慈怀柔于他者,并自认为这是中华文化博大、厚德载物之表征。但是,在全球化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交往愈益频仍的时代,国人充满善意的想象,宅心仁厚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换来同等的回馈,甚至哪怕只是移情的理解。上述那位副教授有些愤懑地向我们抱怨道:看看他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我们去教他们汉语,却一连几个月办不下来一个居住证,而且的窗口居然与难民的窗口相邻。这种群体之间的付出与得到回馈的不平衡最终可归结为文化观念的不一致。在与异国、异文明交往的情境中,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等传统儒家理念应该得到重新定位与衡量。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虽然人的天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同性,但是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制度习俗,不同族群的人们在认知方式、思维模式、情感和行为模式以及价值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在不清楚对方的文化习俗的背景下,盲目照搬本文化的规则和习惯应用于与异文化民族的交往实践中,很容易陷入某种狭隘的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其结果轻则影响到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造成误解,重则影响到其他民族和国家对我们民族性与文化的整体认知。

  概凡在与他族他国交往中,要首先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或品格,这是尊重别人和获取尊重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很多民族或国度中,存在文化的大、小传统,或者存在不同亚文化的交错往来。但是,伴随国人的旅游世界之风气日盛,以及经济文化外交的频繁开展,旅行者、外交家、行政官员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会形成对异域异民族的片面认识,这种理解过程可能是在单一的旅游文化中或外交文化中形成的,某民族的一个阶层的群体总是接触其他民族的相同阶层的群体,就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刻板认识。当然,这也可能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盲目自信造成的。尽管如此,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对某一阶层或某一亚文化群体的文化感知是不全面的、不彻底的。我们依此做出的感知、判断与行事同时也会加大加深异国异民族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感知与判断。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世界各文化频繁交往和我们少数民族谋求社区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提出了“文化转型”与“文化自觉”的概念,意在倡导各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与未来都有清醒的意识,能够驾驭本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文化自觉”正好映衬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实际上,由于个体总是将其思维模式、认知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并不自觉地将其应用于对他者与其他族群的认识与交往中,造成某种程度的个人中心主义或族群中心主义。

  自近代以来,没入余晖的中华帝国逐步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直接对垒,自此饱受帝国主义、殖义的欺凌。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的悲惨遭遇给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言仍旧深深印在国人的血脉中,迨至今日,中国人的自信似乎并没有完全恢复。这至少表现在国人对外国人的盲目谦恭与殷勤上,照搬自己的行为与文化模式对待外人。可喜的是,这种局面在近年来正在发生一种微妙的扭转,中国人在与外国人的越来越多的交往中,正逐渐感受到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正在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自觉”。

  在一定程度上,知彼才能知己。正如社会学家查理斯•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所指出的,人们是以“他者”作为镜子来认识自我的。因此,能够多么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他者,才能够多么深刻地反省和认识自身。可以说,理解他者与反省自身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认识和深刻反省自身,是从剧烈的文化冲撞与震撼中开始的,而这必须要有对异族群和异文化的兴趣和文化的敏感性。从整体视角观察某个人群的文化实属不易,它要求一个人必须全面了解一个社会的经济、、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面貌。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由于交通设施和通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不同文化间的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接触增多,全球性的大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种族与种族、宗教与宗教之间相互接触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复杂。面对越来越多的异文化与异文明,“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当然,在一个全球性的大社会中,也亟需一种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从人的思想和意识方面积极地进行和平共处的教育,就是在精神文化领域里建立起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21世纪人类共同生存的根本规则,显然将联系到人对人,人对社会,人对自然等的基本意念”。令人鼓舞的是,如今,中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业已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作为重要目标并加以实施。在中国愈益走向世界,参与文明对话,甚至引领世界潮流的时代背景下,实际上,社会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以研究异文化来理解人类共性、自性和他性,秉持一种对不同类型、不同样态人们予以包容性地理解和接纳的胸怀和责任的人文社会学科,理应成为所有国人的一门必修课,要在中小学、大学广泛开展。

  【文献引用格式】陈学金.以一种稳健的心态理解海外他者[N].中国民族报,2017-09-22(00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