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层,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传统文化的当下表现:节目主持人与先贤对话的方式介绍中国典籍、包含非遗元素的“中国节日”系列电视、故宫的文创产品开发。

  第二层,概括列举,“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强调融入了当代元素的中国故事、中国风,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方式。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材料收束部分的“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一句在材料中很容易被忽略。尽管忽略这一条不能算作偏题,但是这一条强调的是超越“认识层”,走向“行为层”的认同。学生写作中如关注到这一条,应该视为理解较为深刻。

  首先,这是一个征文活动。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这是写作要求中具体的情境限制。需要写一篇征文,征文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是与前面材料相呼应的。另外,征文的组织者是学校的校刊。这是有别于一般的演讲稿发言稿之类的实用文体的。这个主题的三个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下”、“认同”必须在文中得到充分体现。

  1.“结合材料”,规定了文章审题立意的出发点,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范围。写作中要有扣材料的意识,不能起于材料,却渐行渐远,最后远离了材料的范围。考生需要立足材料,通过这一生活现象去联想、思考,或由现象深入本质挖掘,或由结果回溯原因探寻。

  2.“认识与思考”提醒了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对材料内容新闻话题的“认识”与“思考”。“认识”侧重于理解,“思考”侧重于理性与深入的分析。两者的共同指向是从材料出发,立足当下,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独到的认识见解,有深入透彻的分析与思考。

  3.“你的认识与思考”,强调学生在写作中有“我”的存在。考生应从自己的积累、视角出发思考题意,表达作为当下年轻人的“我”对于材料的认识,写出“我”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写出“我”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

  第三部分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其中,“选准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提醒,考生不需要面面俱到,可选取某一方面的启示构思作文。“确定立意”强调文章的立场清楚,观点明确。

  ①可以从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联系实际,从当下青年视角,谈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下社会焕发生机,如何很好地传承并光大。抓住“认同”思考应如何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青年中搭建出合理的桥梁。(写怎么办)

  ②可以从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及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这一类文化现象,分析年轻人从认同传统文化到把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的变化,强调“认同”到成为自我表达方式不仅仅是“知晓”,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的“认同”,成为“行为层”变化的行动自觉。(写认同的三个层次)

  ③也可以就材料列举的现象,思考传统文化全面地复兴,不能仅限于娱乐与消费,更不可把传统文化“浅表化”“粗俗化”,要把传统文化真正地作为文化来传承,深入掌握,全面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加以继承。(写辨证思维:从浅表到深入;扬弃,继承精髓,剔除糟粕)

  ④也可以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可拘泥陈式,要在保持传统内涵品质不变的前提下,对传统的传播形式加以创新,才能产生更加深广的认同。(写形式创新)

  基于以上解读,凡能结合材料,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一主题,能立足现实表达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思考,即可视为符合题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能经久不衰,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原因在于融入时代河流,不断认同、挖掘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融入时代之河流,扬诗书气韵之风华。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然纵观科技新时代,古典诗词歌赋似乎与人们渐行渐远,中华五千年保存的优秀文化正逐渐消失,令人痛心。可喜的是,随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人们对诗词歌赋等经典的热爱也重新被点燃。特别是那流传千古的文字,通过时下先进的科技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感受李白的洒脱放浪、杜甫之沉郁苦闷、柳永之风流千种,古人追求文学的渴望和塑造自我的精神,通过新兴媒体,如润物细无声般滋润国人的心田,重塑中华文化风貌,激励人们不断认同、挖掘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契合时代之需求,展中医药文化之魅力。苦心研制青蒿素几十载、造福疟疾患者的屠呦呦,始终坚信“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信念,秉持中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望、闻、问、切”的精神,结合疟疾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挖掘更深层次的奥秘,打开了中医药文学世界之大门,在医学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更增添了中医药研究者的信心和动力,让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传承不止。

  迎合大众之所好,创文化之时代内涵。在人们看来,我国许多古建筑、古文物是冰冷与凝滞的、没有灵魂与情感的。而当一组富有灵性的三星堆萌版表情包走红网络后,这些古物似乎拥有了生命,“假如文物会说话”“文物活了”这些热词出现在互联网中。还有“朝珠耳机”“皇帝折扇”“花翎伞”等来自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的研发,为观众架起一座沟通文化的桥梁、奉上一场文化盛宴,也让人们通过故宫文创产品直接触摸到文化、亲身感受到文化,感念紫禁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赐予故宫人的情怀,从而让故宫的文化依托着产品、新媒体、数字技术等途径从“馆舍天地”逐渐走向“大千世界”。

  即使如此,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仍有许多未经发掘,还需要新时代的人们融入时代河流,挖掘文化内涵,才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惊喜,谱写中国文化的华美篇章。

  1文章中心突出,论述清晰。首先提出“融入时代河流,认可文化内涵”的中心论点,在论述中,从“时代之河流”“时代之需求”“大众之所好”三个方面展开论证,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2. 论据丰富。先后列举了屠呦呦、故宫文创等事例论证“用实践认可中华文化”的观点,论据丰富有力,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贴切,思想认识较有深度。

  小学生以图画诠释对家训的理解,民间工艺大师用根雕展现智慧人生的体悟,四川女孩以归园田居来诠释人文精神的内核……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并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我们要“致敬传统,创意生活”,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之久远。

  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需要分清好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优秀的中国文化焕发正能量。曾记否,某地的“女德班”和“亲子夏令营”,看似传承中华文化,实则披着国学文化的外衣,背地里传播算命、迷信等封建糟粕,实在是令人不齿。不少家长“三观”不正,居然还让孩子们去学习“三从四德”等。浪费了钱财不说,还令孩子价值观混乱。这一现象警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具有正确的理解力,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才能让优秀的中国文化焕发光彩。因此,致敬传统,创意生活,让优秀中国文化得以认同,让封建糟粕得以清除。

  认同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让中华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以传承。因为过于商业化,现今中国一些动画片对于孩子来说“三观”是不正的。而导演彭擎政以京剧与动漫相结合而制作出的《京剧猫》,充满一种博爱的执念,帮我们抵御混沌,让京剧文化得以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传递社会正能量。此外彩妆、故宫咖啡店、故宫火锅等带有中国故宫文化印记的产品创新推出,进一步唤醒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万千文物,让古风走进生活,传承下去,获得了网友的好评。因此,致敬传统,创意生活,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需要让中国故事融入当代元素,以创新的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容易被认同理解,使文化得以传承。《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利用明星效应和现代舞台包装,把传统文化盘活;而《故事里的中国》则融合了影视、戏剧、综艺等手法,讲述经典故事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温柔记忆,他们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将文化带进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五千年情感的积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让我们认同文化,致敬传统,创意生活,使得中华优秀文化绵延千古、源远流长。

  1.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章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证:先是从反面事例入手,接着选择正面论证观点,再以组合论据方式进一步证明观点,先破后立,结构严谨,文脉清晰。

  当古筝遇上钢琴,当二胡遇上小提琴,当竹笛遇上萨克斯,你期待这样的演奏吗?肯德基早餐卖上了小笼包,必胜客披萨上铺满了小龙虾,你不会垂涎欲滴吗?当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上显示出独特的气质时,我们会倍感骄傲和自信。

  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线,而是被创新地继承着,且看李子柒唯美的中国传统美食,《唐宫夜宴》里那一群装扮可爱俏皮的唐朝舞偶,《七夕奇妙游》水下梦幻的飞红惊舞……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青年,在快餐文化肆意裹挟的我们更应该懂得欣赏我们传统文化的美,并有责任和义务把它传承和发展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新推出的又一档旨在宣传和推广中国经典史籍的综艺节目,形式比较创新,采用穿越对话的方式,让观众能深入到情境之中去感悟经典的魅力;《河南卫视》从去年春晚火爆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之后,一直致力于推陈出新,打造属于中国人的文艺节目,一年推出几档融中国传统文化中非遗元素的舞蹈节目,惊艳全网,让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的开发引领了时尚的潮流,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让国人产生更多的自信,让中国风火遍了全球,中国元素跟日本的动漫、欧美的科幻同样光芒万丈。

  以创新的方式发展并深入人心,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还能走出国门引领世界潮流,这是当下传统文化的特点,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国家从上到下都致力于创新地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让青年一代对传统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他们肯定愿意传播并继承下去,也能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让传统走向世界。

  我们的文化我们做主,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化和经典呢?记得语文老师在教唐诗宋词的时候,曾经和我们说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春江花月夜》如果能全诗一字不差的背上,并且能有感情的诵读给家人听,这不是对经典最好的传承吗?未来如果能有感情地背给自己的孩子听,那不是最接地气的传承吗?我们可能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传承,但最经典的诗文我们可以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经典可以永远的流传下去。

  青年人,认同并传播传统的方式有很多,央视主推的文化类节目我们要关注,关注以后我们还要认真学习,史书典籍平时还要去品读;一些优秀的剧目我们不能像刷小视频一刷而过,我们除了点赞还要有主动宣传的意识;引领时尚的混搭中国风元素绝不能像流行歌曲一样一阵风吹过,要不断推陈出新。

  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我们要让它在全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一抹红。

  精神总要有寄居之地。人生代代无穷已,而当下,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唐续千年薪火所在的年轻一代人的精神寄居地又在何方呢?

  我想,藏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中,藏在年轻人别出心裁的自我表达中,藏在将中国故事融入当代元素的潮流中。

  不可否认,很多人常常摇头叹惋,现如今,年轻一代人在物欲横流的裏挟下,在信息化网络化笼罩下,浑然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甚至于传统文化。但如果细致观察,或揣摩,试问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这是一个多元化驰骋的年代,一个不吝于展现自我的年代,更是思想的火花碰撞产生绚烂之花的年代。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青春,思想,文化。而如今的年轻人更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潮”文化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融入。他们不再空喊ロ号,不再浮于表面,反而,以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且不说《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让观众产生共鸣,进而心驰神往,沉心静思;且不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让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以崭新方式再现,让观众仿若步入传统工艺世界,领略中国故事;单说衣食住行之衣,就让我们叹为观止。前有将旗袍加工设计做成校服,展现学生的性温婉。后有汉服盛行,既有乍见之欢的外在秀,又有久处不厌的内蕴美。更是让我们在生活之必需中看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延续。

  由此可观,我们当下的年轻人是低调的,有底蕴的,于润物细无声中,将对传统文化的敬重,认同,弘扬,融入骨髓,融入身体力行,更是融入国家未来之中。

  当然,毋庸置疑,拂去传统文化的烟尘,让他们于浮尘中绽放,还有很长一段旅程要走,但回首看看我们的年轻人的所作所为,又何愁那些传统文化精华会继续蒙尘呢?又何愁我们的中国故事不会代代相传呢?

  穿越千古时空,对话历代先贤;走进传统节日,尽览璀璨非遗;刺绣、剪纸、皮影,雨伞、微雕、布包,古旧的元素,当代的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中国年轻一代也便“活”在当下。

  何以言此?当我们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时,我们便认同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蓬勃生命力,当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表达自认时,我们也在确认着自我的存在价值。

  传统文化的“活”在当下,是“智慧”活在当下。精致美观的刺绣、简洁多样的剪纸、灵巧活泼的皮影,无一不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之思。一声赞叹,一阵惊呼,我们欣喜的是这些智慧在当下被看见、被共享,前人之思熠熠生辉,今人之认同亦闪耀着智慧之光。

  传统文化的“活”在当下,是“精神”活在当下。我还记得《典籍里的中国》说及“大禹定九州”的故事,那是《尚书》的名篇,也是九州的来源。赤脚丈量土地,赤膊治理水患,大禹之所以动人,经典之所以流传,全在于那英雄的精神。我也记得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理水》,何向阳写过一篇《大禹的寂寞》。故事之所以新编,旧事之所以重提,皆在于今人仍需要那英雄精神的浸润与滋养。

  传统文化的“活”在当下,是“温情”活在当下。黑格尔在《美学》中写到:“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传统文化中的温情是“一弹戏牡丹,一点茉莉香”的墨香,是“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的画意,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我们在前人的诗中遇见自己,在前人的画里邂逅春天,也在前人的文字里感受华夏儿女一同跳的脉搏。今天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正在记录着我们温情地携手过去,充盈地活在当下吗?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也就是让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之根、精神之源、温情之血脉“活”在当下。当我们在谈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时,我们在认同什么?大抵便是智慧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充满温情的生活。

  而对传统文化表达认同的最好方式,我想,应是温和地走近历史的灰烬,抚摸灰烬深处的余温,进而,用这余温,点燃自己的一生或照亮他人的一段路。

  随着《典籍里的中国》《传统节日奇妙游》等节目的热播,“故宫潮玩”“博物馆盲盒”“国潮新穿搭”等传统新玩法的风靡,“ IP ”“潮物”“破圈”各种时代名词纷纷涌现,如此新颖有活力,是谁将他们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呢?科技为骨,创新为力,时代为裳,文化为脉,舞千年,传统更弄潮。

  与科技互动,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传统“嗨”起来。中国文化从来不缺代表,诸子百家,争时代;秦俑汉裳,刚柔相济;唐诗宋词,声名海外。他们深刻在每一个国人的基因中,共同塑造了我们的民族之魂、国家之魄。但传承文化并不仅是守住炉灰,而是以热情的火焰传递,以时代的骨血创生。河南卫视以“网剧+网综”的形式讲述“七夕奇妙游”,博物馆“云观赏”打破时空界限,探索新的观赏方式。4K全景声重新演绎千年故事《白蛇传》,用时代元素为传统量身打造新人设,深耕与细作,继承加创新,传统迎来了更全面的受众,更广泛的传播,如此传统,谁能不爱呢?

  与时代相拥,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传统变潮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传统文化并不是“老古板”。故宫博物院积极推出各类文创产品,千里江山文具尺,古风花簪,纸雕微故宫等深受年轻人喜爱。传统节日时各类 APP 的节日封面也深受好评。“七夕奇妙游”把最能体现时代元素、最受年轻人喜欢的‘三体’思维、穿越情节、飞天梦想等贯穿其中,古今情节相得益彰,年轻受众也不禁赞其“脑洞清奇”。年轻人是时代的未来,打好“未来”基础,做好时代创新何尝不是一种守候和传承呢?

  与传统为友,帮助年轻人表达自我,传统很贴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要传承古人的形式,而是要给观众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用心传承方能不息。霞光渐落,《龙门金刚》中“伎乐天”缓缓降落,将飞天之美“神还原”,透过此仿佛可以穿越千年,与时光对话,与华夏之美共谈。《国家宝藏》中的跪射武士俑的前世故事,让年轻人们感受到了千年前的英雄气血,千古一帝的鸿鹄之志,于是有“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裏尸还”的爱国之言。传统在新时代的全新演绎,给了年轻人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与传统为友,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新时代,新方式,传统在不断拥抱当下,年轻人们也应该积极与之对话,对优秀的传统积极认同,但梁任公有言,“今日只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享受传统“潮玩”乐趣的同时,青年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力量。

  跨越千年的时空内,古圣先贤向我走来;传统节日文化中,刺绣、剪纸、皮影让我惊艳;故宫文创产品里,朝服布包、建筑微雕令我陶醉……沐浴新时代风潮,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我听到时代在召唤:

  从中国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我获得了身为新一代中国人自信、自豪的底气。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西方人心中“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中国的《易经》,是欧洲哲学权威心中“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中国的孔子,是美国哲学家心中“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从黄土地最深处走来,沿着滚滚黄河、浩浩长江,汇入大海,走向世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越来越大地影响全人类。“横平竖直方块字,中华的魂魄。最美是中国,日出永不落”,唱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自信与荣光。

  读懂先辈们创造五千年灿烂的弦歌不息,我触摸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脊梁。神农不惜生命尝遍百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苏武“旄尽风霜节,心悬白月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少保“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那是一心为民的牺牲精神,那是献身理想的执着追求,那是忠君爱国的民族气节,那是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那是坦荡无私的文人风骨,那是信仰至上的红色丰碑。鲁迅告诉我们,“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这挺立的脊梁,支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灿烂,支撑起中华民族屹立东方,从古到今。

  五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新时代的中国风潮,我们长缨在手,续写华章。你看,河南卫视,传统节日文化底蕴惊艳全网;你看,文创大潮,北京故宫文化产品蜚声中外;你看,数字敦煌,樊锦诗将敦煌文化精髓传向全球;你看,微博世界,李子柒把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融入中国故事;你看,星辰大海,中国航天人把 “嫦娥奔月”的神话、千年“飞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置身可有大为的新时代,我们就当主动作为,继承和弘扬五千年的灿烂,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今生幸为中华人,心中当有华夏魂。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愿做中国风风口的破风者,做中国潮潮头的弄潮儿。

  若要谈起过去一年中那些曾引发网络热议的人物,李子柒必然榜上有名。她身穿一袭布衣,穿梭于林野之中,以宁静对喧嚣。她如此“原始”、传统的生活方式不仅激发了国内网友的强烈共鸣与喜爱,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掩卷覃思,在如今这个时代,要铸时代之刃,还需淬传统之火。

  揆诸当下,中国风与时尚潮相结合形式多样,无论是艺术节目或是文创产品,都用不同方式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焕发着新的生机。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艺术节目或是文创产品都根植于传统文化,来源于强大的文化自信。故而,当我们谈及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一颗对传统的炽热之心是必不可少。

  正如许知远所说:“每个人的体内都应有一条更为广阔的河流,它的源头连接着历史的深处,缓慢地流过人的一生,并流向下一代……”如今,消费主义盛行,我们更应当铭记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树立文化认同感。泱泱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数以万计的文化精髓,都亟待着被继承与发扬。前阵子火爆全网,惊艳众人的“水中洛神”——眉间一红痣,衣袂翩跹,水中起舞——将洛神这一传统人物从书画中领出,走入大众视野。人们感慨洛神美貌的同时,也不由叹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异彩纷呈,民族认同感也油然而生。

  当然,若要铸成时代之刃,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继承传统的方式上创新。与其一味死板地宣传传统文化,不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让其“活”起来,这样方能让传统文化其走进千家万户,走入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故宫的文创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将传统书画、图案印于和纸胶带上,让本来“固化的、僵硬的”故宫藏于一卷小小的、灵活的胶带之上,让文化“出行”更加便捷通畅。不止于此,在宣传时,它还将国风胶带与口红结合,走在潮流之前,提出用这些胶带装饰口红,引发了不短的时尚热潮。当然,故宫的和纸胶带只是万千例子中的一个,之所以提及它还是想说明紧跟时代潮流的重要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握群众所求,将传统融于现代,如此,才算真正的淬传统之火。

  “人要不断地创造自己,这是现代人的归宿。”福柯如是说。是啊,时代飓风呼啸的今天,我们更应在继承传统中不断推陈出新,只有淬传统之火,才能铸时代之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传统文化之于我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