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历史考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历史考察

  “和谐文化”的概念是在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和谐文化”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党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上的又一次创新。“和谐文化”概念的提出与“和谐社会”概念紧密相关,可以说,“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和谐文化”概念的提出则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这种变化,适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一方面,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另一方面,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基础、环境和文化条件。

  从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来看,“和谐文化”概念的提出,也是中国党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中,对先进文化的又一次丰富和向前推进,是先进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具体化。“和谐文化”无论从其思想来源,还是从其理想性上和现实性上,都体现着多方面的先进性。从思想来源看,“和谐文化”概念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丰富的和谐思想,又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就是使人从自然和社会的束缚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全面和解,从而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使得“和谐文化”不但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针对性,而且蕴涵着指向人类未来美好社会的理想性和先进性。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和细化,利益要求多样化。再加上各种文化的兴起,使得价值观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化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价值生态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弱化,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在多样化的文化生态中的影响力日益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的提出,表明中国党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统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上取得又一次重要进展。

  此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适应了在新的文化体制下建设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尹继左主编:《当代文化论稿》,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在实现这“三分开”之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原有的“党管文化”的体制和机制必须作出调整。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理论创新带动文化创新,成为中国党主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条最为现实的途径,开拓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的基本概念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