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综合测试题:中国古代史

中产阶级

近日有关于中产阶级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中产阶级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中产阶级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中产阶级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中产阶级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 ()

A. 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 祭祀仪式非常严格

C.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 注重维护亲疏贵贱

2.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B. 郡县制

C. 推恩令D. 察举制度

3.史载唐高宗在位时期处理的政务,将近300件,发现其中20多件有武则天参加,但大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而任命宰相、将领等重要事务,都由唐高宗亲自处理, 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武则天干预朝政较为合理B. 唐高宗临朝主政不决事

C. 武则天政绩实在乏善可陈D. 国事政务由唐高宗主导

4.《宋史·职官志》 记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

A. 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 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C. 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 单独掌握地方的军政财权

5.云南大理城外有一块“元世祖平云南碑”,其上有文曰:“云南平,列为郡县,凡总府三十七,散府八,州六十,县五十……分隶诸道,立 于中庆以统之。”其中 应为()

A. 宣政院B. 节度使

C. 枢密院D. 行中书省

6.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

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7.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坊市制继续实行D.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8.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B.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 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9.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10.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指 ()

A. 资本家B. 雇佣工人

C. 奴隶D. 地主

11.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

A. 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B. 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C. 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D. 儒学的来源多元化

12.2019年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考古人员在咸阳市渭城区发现了75座战国秦墓。其中一座高等级秦墓随葬品极其丰富,绝大多数为铜器。墓中发现铸有巴蜀式符号的铜矛、错金银鸟虫书的吴越式戈、楚式戈等兵器,还发现有中西交流特色的琉璃珠。这些文物印证了()

A 我国青铜文化正处于辉煌时期B. 战国时期列国之间存在文化交流

C. 外来物品大量进入到中原地区D. “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开始产生

13.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了()

A.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B.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 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D.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14.唐朝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1.宋代更是把修齐治平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 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 认为“理”在儒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B. 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C. 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D. 面临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15.“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是指()

A. 隋朝B. 唐朝

C. 宋朝D. 元朝

16.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A. 体现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B. 体现工笔重彩的宫廷风格

C. 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D. 富有生活气息的写实描述

二、非选择题:

17.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秦朝地方和中央政治体制发展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三省的职能。据材料二,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禁榷制度,即对攸关国计民生和最有利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管的制度。汉武帝时,桑弘羊认为这个政策一方面使“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另一方面,“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至于增加财政收入,还只是一个附带 的作用。后世政府还不断地扩大禁榷范国,凡是有大量销售可能的物品,其产销均由政府垄断。政府所垄断的工商经济权力一直是无限的,以致可以合法地任意公然没收私人财产,致使私人产权得不到免于政府和官吏侵吞的保护。这种掠夺可以归结为“土贡”“和买”“迁徒富豪”“告缗令”“公开抹夺”和“诬陷敲诈”。这种管制,势必使工商业沦为特权经济或裙带经济,以致一方面造成极端产重的寻租现象,使官吏和勾结官吏成功的民营工商业寻租者发财致富;另一方面则使民管工商业整体始终处在弱小和萎缩的境地。

——摘编自王海明《试论中国古代工商业及其经济权力官有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禁榷制度的目的,并概括该制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实施禁榷制度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官员对王阳明说:“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王阳明回答说:“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簿书讼狱之闲,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有学生就程、朱《大学》注与王学的差异向王阳明提问,他回答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材料二“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他还说:“大抵圣言切实有用,不是空头,若如说者,则安用圣言为耶”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践《实心实学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的积极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阳明和李贽思想的相同之处。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 ”“而其宗庙则被毁弃”可知,“迁庙”这说明周代比较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故 D项正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 A项错误;据材料“按照周代庙制 ”可知,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 C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郡县制的内容,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不是在讲选官制度,故排除D项 。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则天处理的大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由此可见,武则天干预朝政较为合理,但不是材料主旨信息,故A项错误;唐高宗临朝主政也决断大事,故B项错误;武则天的政绩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故C项错误;唐高宗在位时期处理的政务,将近300件,发现其中20多件有武则天参加,其余由高宗处理,故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指的是通判具有部分地方行政权,“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可以得出其具有垂直监督权,故选A项。BD不符合题中材料本意,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是行省,由中央政府管辖,D选项符合题意;宣政院主要管辖的西藏地区,A选项排除;节度使是唐朝藩镇的产物,B选项排除;枢密院管理的是军事,C选项排除。

6.【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古代中国官僚们人浮于事、懒政怠政现象,根据“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可知,是政治体制自身存在严重弊端造成的,故答案为 D项。明朝万历年间不存在宰相,A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朝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朝代,而不是君主专制弱化,排除B项;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不会对皇权构成制约,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从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乡村市场成为惯例,但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宋代坊市制已被打破,故C项错误。从材料“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可以看出官员的主张遭到唐太宗的拒绝,说明当时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农”转向“工”;“商”流为“隶”;“贫”变为“富”;“贵”变为“贱”可知,南宋社会阶层出现了自由流动,导致财富转移和原有的等级关系的破裂,故 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历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状況,故D项错误。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9.【答案】D

【解析】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机工是出力者,所以他应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而出资的机户应该是早期的资本家。故答案选择B项。CD两项与题意无关。

11.【答案】A

【解析】题干中“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A正确;丧葬习俗产生儒学,这本身是一种逻辑错误,只是儒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故B排除;题干中“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故C排除;儒学来源丧葬礼仪和教授六艺,不是多元化,故D排除。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秦墓、墓中发现铸有巴蜀式符号的铜矛、错金银鸟虫书的吴越式戈、楚式戈等兵器,还发现有中西交流特色的琉璃珠”可知体现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 B选项符合题意;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A选项排除;秦国地处边陲,不属于中原地区,C选项排除;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土了随葬品,这说明当时就已经出现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D选项排除。

13.【答案】D

【解析】汉代学者董仲舒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发展了儒学,唐宋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排除A;材料只是体现中国文化吸纳多种文化,具有包容性,无法体现先进性,排除B;材料只是体现中国文化吸纳多种文化,具有包容性,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排除C。

14.【答案】D

【解析】“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材料着重论述伦理道德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突出儒学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选择D。AB材料没有体现,C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与题意无关。排除。

15.【答案】C

【解析】本题目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文人治国”,宋代开国帝王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选择,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由此最符合的是宋朝。C正确。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并从图片可以看到此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可以判断出此画属于文人画,抒发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答案为 C;A属于风俗画的特征,排除;B是宫廷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D是风俗画的特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表现:实行郡县制;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职能: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变化:起用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增加宰相人数。

(3)原因: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

职能:讨论国是并提出建议:记录旨意,起草谕旨。

(4)认识: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为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秦朝地方和中央政治体制发展的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实行郡县制和确立皇帝制度来回答。

(2)唐朝三省职能,应当联系所学,从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来回答。根据材料中的“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等信息可以看出,三省制度的变化表现在起用低级官员担任宰相、增加宰相人数。

(3)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分析得出。其职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分析得出。

(4)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等方面来回答。

18、(1)目的:削弱地方 的豪强力量;改良社会风气;增加财政收入。

特点:禁榷范围不断扩大;禁榷方式日益多样;禁榷手段带有强制性和野蛮性。

(2)积极影响: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19、【答案】(1)反对脱离现实空谈学术,主张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冶学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能迷信权威。

(2)李贽提出童心说,反对把孔子言论作为评价事物的唯一标准,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3)相同点: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都反对封建权威;都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和李贽的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王阳明的基本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李贽思想的积极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李贽思想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体现了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等方面来回答。

(3)王阳明和李贽思想的相同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反对封建权威、主张经世致用等方面来回答。

资源来源于学科网,原作者无法查证,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