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教育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水火不容?—观《高考》纪录片有感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水火不容?—观《高考》纪录片有感

  同年12月,央视6集纪录片《高考》,更是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与冲突直观地摆在观众面前。《高考》不仅以纪录片的形式带我们提前了解了孩子高考前的紧张氛围,更是让我们家长从学校和老师的视角重新认知教育和高考,带给我们众多思考和自省。

  “应试教育”一词本意是指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但我们却往往将其与传统教育等同起来,仿佛“学习、考试、排名”即为“应试教育”,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历经千百年实践得来的,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一定程度上最公平、合理、有效的选拔方式。因此,我所说的“应试教育”,应该是大众口中认识偏差的等同于“传统教育”的部分。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作为传统的、长期的教育模式,已经深入我们家长的认知,我们本身皆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产物”,对于“应试教育”有着来自骨子里的“认同感”和“延续意识”,这极大程度制约了自己孩子接受“素质教育”的可能性和机遇。在长期以来的社会大环境下,如何考高分已经成为我们家长内心深入衡量学校和老师教学水平以及孩子自身努力与否的唯一标杆和尺码,“唯分数论”已然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思维。但我们的孩子是否应该继续我们的老路,或者说“应试教育”是否应该有所改革,我认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老路”必须“走新”,“应试教育”也同样必须“素质化”。很多时候,人们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仿佛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我认为是不对的,“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不充分的表现,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铺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孩子自身缺乏对教育或者是缺乏对学习的正确认知,但这个阶段恰恰是接受和学习能力最强的,这就需要严谨而规范的教学制度来约束这个阶段的孩子,将最基本的知识和学习技能以“应试”的方式“赋予”孩子,以便在后续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准确地接收信息。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必须经过“应试教育”的奠基,才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

  其次,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能合理融汇“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同样,作为学校和老师,不仅要能正确区分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更要将大众口中认识偏差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融汇贯通,将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以立德树人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深度耦合,在系统全面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以同等的重视程度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培养出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有个性、身心健康的全方位人才。

  《高考》纪录片中极具争议的北大附中校长王铮,以其超越这个时代的教育理念,引领了一次教育改革的探索,结果褒贬不一,但探索方向是正确且有价值的,为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极具美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让人眼前一亮,为“素质教育”绘制了一幅底稿和蓝图。

  最后,作为社会,社会各界要正确引导“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社会作为学校教育的试金石,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最终考场,孰优孰劣将在社会这个“”下一览无余。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成绩优异,更希望孩子具有正确的“三观”和健康的体魄,不仅在考场上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存中游刃有余,这就需要社会这个最终考场正确引导,在各类选拔择优时,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综合考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用需求牵引生产,树立起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导向,倒逼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不断从“应试教育”中退出来,向“素质教育”不断靠近,以至形成良性发展。

  北大附中校长王铮曾说:“一个阶段的使命完成了,就要有一个新的发展”,在当前“双减政策”的契机下,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形成合力,主动拥抱改革,为自己的下一代全面发展贡献力量。(文/罗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