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教育

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分析教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可得的统计数据,建构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统计指数法对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统计分析。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进程不断加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增长,其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而东部地区增长相对较慢。教育现代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差异明显,总体可分为发达型、发展型和滞后型三种类型,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而中部地区较低。经济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相辅相成,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关显著,但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尚待提高。

  标题注释: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14JYC032)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发出了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均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彰显了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精神和本质特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研究构建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各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不仅能为客观评价我国和各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提供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模型、方法和量化标准,提高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科学化水平;而且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和各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也能引导各地区以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和抓手,更好地改进教育工作,提高各地教育现代化水平。本研究在构建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统计指数方法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

  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也要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还要有利于发挥指标的导向功能。②因此,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评价监测至关重要。由于各国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规划目标及统计监测数据等也有所不同,国内外关于教育现代化的评价指标没有统一标准,所涵盖的范围也不尽相同。本研究从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以及国内外教育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出发,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兼顾相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获得性,初步构建了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综合学者和专家意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是世界上所有人和所有民族的基本权利,③教育机会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确保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满足基本学习需要是各国共同的责任,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也是各国的重点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以下简称《教育2030》)提出了2030年各级各类教育中保障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宏伟目标和发展蓝图;《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更高水平普及教育的战略目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的发展目标。因此,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教育机会不仅能反映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机会供给情况,也能反映教育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主要包括入学机会、受教育过程机会和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等方面。④衡量教育机会的指标主要包括入学率、巩固率、辍学率、升学率和职业培训参与率等。本研究选择入学率、升学率、职业培训参与率等3个二级指标的10个监测点反映教育机会。入学率反映入学机会;升学率反映学生毕业后进入高一级教育阶段继续学习的机会;职业培训参与率反映参与职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⑤不仅是扩大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物质基础,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引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只有可持续、创新、精准的投入,才能保证“教育2030”议程的实现;以欧美国家、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来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健全教育发展投入保障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因此,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教育投入不仅能反映国家和地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能反映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水平,主要包括人力投入、财力投入、物力投入等。衡量教育投入的指标主要包括生师比、专任教师占比、生均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等。本研究选择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建筑面积等3个二级指标的15个监测点反映教育投入。生师比反映教师配备情况;生均教育经费反映经费投入情况;生均建筑面积反映办学条件。

  质量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既是科教兴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才强国的应然要求,亦是立德树人的本真要义,⑥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质量是教育的核心,有质量的教育是人类基本的学习需求,各国必须确保所有儿童都能获得有质量的教育。⑦《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着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有质量的教育。因此,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教育质量不仅能反映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也能反映教育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教师队伍、教育成果等方面。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学业成绩、人力资源水平、教师学历合格率、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科学研究成果等。本研究选择人力资源水平、教师学历合格率、科学研究成果等3个二级指标的11个监测点反映教育质量。人力资源水平反映学生培养质量;教师学历合格率反映教师队伍发展质量;科学研究成果反映教育科学研究质量。

  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公平的核心环节,也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石。⑧教育的公平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价值,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教育2030》提出,到2030年要消除教育的性别差异,确保所有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接受各层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让全体人民、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宗旨。

  教育公平反映了每个社会成员能否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同等的教育资源、同等的教育质量、同等的就业机会等,主要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等。⑨教育公平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入学率、升学率、师资水平、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等。本研究选择了升学率的城乡差异、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教师学历合格率的城乡差异等3个二级指标的11个监测点反映教育公平。升学率的城乡差异反映教育机会公平,属于起点公平;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反映教育投入公平,属于过程公平;教师学历合格率差异反映教育质量公平,属于结果公平。

  教育现代化的评价监测不仅要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且要能进行国际国内横向比较以及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本研究采用统计指数方法进行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的计算。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现有可得数据,在对每个监测点的上、下限阈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每个监测点的指标权重,最后合成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此种方法测算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不仅横向可比,而且纵向可比;不仅可以比较各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相对位次,而且可以考察每个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研究各监测点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小学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小学净入学率的数据来源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及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异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识字率、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百万人口高等教育人口数、专利受理量、图书发行量、期刊发行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监测点,由于其量纲、意义各不相同,无法进行直接比较。本研究采用功效函数法对监测点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消除量纲的影响。

  本研究对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的合成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模型进行,也即对各项指标的标准化值求加权和。首先计算二级指标的指数得分,再计算一级指标的指数得分,最后计算总指数得分。计算公式为: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但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平衡,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如何,以往主要依靠经验判断或仅凭入学率、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单一指标进行比较。为全面分析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研究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进行了分析,从而全面研究各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及地区差异等。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⑩为13亿多人民提供了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本研究对我国2010-2016年教育现代化发展总指数及一级指标指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总指数及一级指标指数均呈逐年递增趋势(见图1)。从增长幅度来看,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1.9个百分点。从一级指标的指数增长来看,教育投入指数年均增长3.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最大;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指数年均分别增长1.8和1.5个百分点;而教育机会指数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增长幅度最小。

  从各省(***、直辖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2016年全国各省(***、直辖市)的发展指数均比2010年时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增长幅度差异明显(见图2)。甘肃省、青海省、贵州省、海南省、***、***吾***、安徽省、黑龙江省等地2010年时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但增长幅度最大;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等地2010年时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但增长幅度较小;其他各地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各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数均比2010年时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见图3)。其中,西部地区从0.620提高到0.725,增长幅度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从0.626提高到0.719;而东部地区从0.724提高到0.806,增长幅度最小。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文化氛围等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发现,各省(***、直辖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较低。

  本研究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16年我国各省(***、直辖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天津市、江苏省、陕西省、辽宁省、***吾***、内蒙古***、福建省、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广东省、湖北省、甘肃省、重庆市、山东省、海南省、山西省、宁夏回族***、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河北省、江西省、贵州省、广西壮族***、云南省、河南省(见图4)。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最高的上海市(0.926)比最低的河南省(0.663)高0.263。

  依据各省(***、直辖市)教育现代化4个一级指标指数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现代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见图5)。第一种类型的省(直辖市)包括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天津市、江苏省5个,这些省(直辖市)的共同特点是教育入学率和升学率较高、教育投入保障力度较强、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城乡差异较小,本研究将这一类型命名为教育现代化发达型。第二种类型的省(***、直辖市)包括陕西省、辽宁省、***吾***、内蒙古***、福建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广东省、湖北省、甘肃省、重庆市、山东省、海南省、山西省、宁夏回族***、湖南省、安徽省17个,这些省(***、直辖市)的共同特点是教育普及水平一般、教育投入水平尚需提高、教育质量一般、教育公平也处于中间水平,本研究将这一类型命名为教育现代化一般型。第三种类型的省(***)包括青海省、***、四川省、河北省、江西省、贵州省、广西壮族***、云南省、河南省9个,这些省(***)的共同特点是教育普及水平最低、教育投入保障力度最弱、办学条件亟待提升、教育教育质量最差、城乡差异也最大,本研究将这一类型命名为教育现代化滞后型。

  教育现代化发达型地区在保持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要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加快缩小教育城乡差距,让人们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现代化一般型特别是滞后型地区要着重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统筹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学生资助政策,深入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革控辍保学机制、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着力破解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

  数据显示,东、中、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和特点(见图6)。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最低。从四项一级指标来看,东部地区四项指标得分均高于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教育机会和教育投入最低,而西部地区教育质量最低,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公平差别相对较小。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协调发展的教育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显著,但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有待提高。

  从各省(***、直辖市)人均GDP与教育现代化指数的关系来看(见图7),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地,其教育现代化指数也较高;人均GDP最低的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等地,其教育现代化指数也较低。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人均GDP与教育现代化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64(t=9.222,p<0.01),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关显著。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然以经济发展为前提。(11)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政府的财政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其教育资源的投入,进而影响教育规模的提高、教育资源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师资队伍的待遇和配置等。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速度。另一方面,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教育投资不仅能直接为经济增长作贡献,教育消费的扩大能促进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且教育发展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因此,教育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和转化平台,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当教育发展水平超越经济发展水平过多时,就会出现“教育过度”现象,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越教育发展水平过多时,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制于人力资源短缺的“瓶颈”之中,难以可持续发展。(12)因此,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只有当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保持宏观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地区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改善,才可以互相促进、健康发展。(13)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本研究将各省(***、直辖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排名与经济发展水平排名进行比较,从二者排名的一致性来分析教育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从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排名与经济发展排名的差异来看(见图8),北京市和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排名和教育现代化指数排名一致;经济发展排名靠前而教育现代化发展排名靠后的省(***、直辖市)有河南省、山东省、重庆市、河北省、广东省、宁夏回族***、湖南省、福建省、湖北省、江西省、天津市、广西壮族***、内蒙古***、海南省、江苏省、四川省16个;而教育现代化发展排名靠前而经济发展排名靠后的省(***、直辖市)有甘肃省、***吾***、黑龙江省、山西省、陕西省、辽宁省、青海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吉林省、贵州省13个。

  对于经济发展超前于教育现代化的省(***、直辖市),应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资源,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扩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与知识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教育现代化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省(***、直辖市),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优势,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当调整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同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一个成熟的指标体系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测试—修正”这一不断循环发展过程才能成熟完善,(14)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5)本研究所构建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仅是学术研究的一种尝试,旨在为研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发展趋势等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由于受到数据可获得性和代表性的限制,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包含的维度和指标还比较有限,只能使用现有可得的2016年及以前的统计数据。在未来研究中,需不断改进,以期获得更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进行更科学的测量和评估,为各地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②董焱,王秀军,张珏.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21).

  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教育研究,2013,(12).

  ⑥田慧生.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人才——深入学习习总教育思想(十)[N].中国教育报,2017-10-08(1).

  ⑦田慧生,邓友超.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以来教育质量提升的成就与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5.

  ⑧周洪宇.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深入学习习总教育思想(十一)[N].中国教育报,2017-10-12(1).

  ⑩柴葳,董鲁皖龙.教育规划纲要实施贯彻落实情况总体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N].中国教育报,2015-12-11(1).

  (11)王善迈,袁连生.中国地区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1-104.

  (12)高耀,刘志民.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协调度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0,(3).

  (14)张男星,王纾,孙继红.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J].教育研究,2014,(5).

  (15)李伟涛.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研究:一个制度分析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5,(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我国的教育宗旨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