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教育

《声生不息》抛两个问题:你的经典是我的经典?经典应该改编吗?

            《声生不息》抛两个问题:你的经典是我的经典?经典应该改编吗?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怎样被定义的?在不同时代的人的内心,又是怎样看待经典的?当下,在时代的变化与人们的变化之中,经典又会以怎样的方式与之发生“关系”,达成“回应”。

在表面的音乐数据的“屠榜”和网络的欢呼的背后,这也许是《声生不息》需要面对的课题。

毕竟,在之后,它还有《声生不息·宝岛季》,它还要“持续发展”。

它必须获得真正的动力,以驱使它的前进,同时达成它的重要目的:使经典歌曲“生生不息”。

你眼中的经典也是我眼中的经典吗?

在网络,关于《声生不息》的讨论板块与跟帖中,时不时会有类似的留言映入眼帘:这里面有好几首歌没听过。

甚至有人说:歌单里面一首歌都没听过。

经典是怎样被定义出来的?谁对所谓的经典老歌拥有最终的“话语权”?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声生不息》节目组与普通观众之间来说,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节目组选出的经典歌曲,与普通观众心目中的经典歌曲并不能“无缝连接”。

当然,有“落差”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产生这样的“落差”的原因在哪里?

是节目组选出的经典不够“经典”吗?

未必。

问题可能在,《声生不息》节目最年长的一波受众大约是70后,而70后在少年、青年时代所听到的港乐大约在1985甚至1990年代后达成传播。

更精准的说,港乐在内地的“风行”与“全盛”时期应该是1990年代。

但“声生不息”节目,引入了太多的1980乃至1970年代的港乐。

这些港乐,也许并非不是经典,却难以在观众中形成共鸣。

从商业与市场的观点看,这些歌曲并没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但对于《声生不息》的“主题”而言,它又并非“离题之作”。

经典是否应该一成不变的传承下去?

作为一档推经典港乐的音综来说,经典的“变与不变”,如何“改编”成为其重要的课题之一。

围绕改编的话题,不少网友曾发出过吐槽。

比如,刘惜君与单依纯合作的刘德华的经典《来生缘》(粤语版《一起走过的日子》),就因编曲的改编而遭到不少网友的“口诛笔伐”。

当然,也有给改编点赞的例子,比如马克赛乐队改编的张国荣的老歌《梦里蓝天》,糅合了当下流行的蒸汽波、“寒潮”、CityPop音乐风格,让这首经典歌曲在保持“内核”的同时“改头换面”,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笔者看来,世上的绝大多数事物,要想与时代“共行”,形成“生生不息”的“场域”或“效果”,不顺应时代而有所改变,大抵上是达不成其目的的。

经过时代的变迁,通过《声生不息》节目,一些“老人”心目中的“竹蜻蜓”也许会因此而再度“飞舞”在内心的绿茵地上。

但经典港乐如果不加以改变,融入时代的印记,又能通过怎样的方式吸引到年轻的一代人呢?

“生生不息”又如何可能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