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抗战遗址:桂林城防碉堡 如今成观光景点(多图)

  桂林至今仍留存着许多当年抗击日军的军事防御设施。这些都是反映桂林抗战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它们也记录着这片土地抗击侵略的往事。“总的来说,桂林抗战碉堡、掩体,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料石混凝土结构,多利用山顶的自然岩石构筑成工事。有的山上曾有多个碉堡并有配套的壕沟和弹药库等设施,后来大多被毁。”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晚报记者邱浩 周文琼)抗战遗址是历史的“山河记忆”。桂林至今仍留存着许多当年抗击日军的军事防御设施。这些都是反映桂林抗战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它们也记录着这片土地抗击侵略的往事。

  史料记载,湘桂战役爆发时,白崇禧提出了“固守桂林3个月”的计划。在白崇禧赴重庆申请调兵期间,驻守广西的第四战区根据蒋介石、白崇禧的指示,制定了桂林防御计划,开始利用石山、岩洞构筑防御工事。

  在观音阁附近的鹦鹉山东南侧山腰处的一处防御工事,当时就是战时桂林城防司令部旧址。彼时,桂林守城部队曾在桂林大大小小的山顶上,如象鼻山、叠彩山、铁封山、鹦鹉山、骝马山、老人山、观音山、穿山等,修筑了数十个碉堡。

  3日上午,在市文物工作队队长贺战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鹦鹉山寻访当年建在山顶的碉堡。然而,由于通向山顶的路太过险要,没有防护措施,记者最终无功而返,没能上到山顶。贺战武说,正是因为鹦鹉山山势险要,当年才在山顶建了碉堡。据他描述,碉堡的样子呈圆状,直径3.6米到3.8米,高3米到3.5米,东、北、西三面均有射击孔,在桂林抗战碉堡中属于保存得还比较好的。

  贺战武说,鹦鹉山上的碉堡因山势险要,几乎无人去过,而其他山上的很多碉堡如今已成旅游观光地。“比如说象鼻山,山顶的两个碉堡如今已是两个观景平台”。近日,记者来到此处采访,看到游客们纷纷在此拍照留念,不少游客还在一块写着“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前驻足谈论桂林抗战。贺战武说,抗战期间,战士们就是通过这两个碉堡观察战情,瞭望、打击日军轰炸机的。“它们刚好与叠彩山的碉堡对称,两处碉堡互为补充,基本可以实现观察视野的全覆盖”。

  “总的来说,桂林抗战碉堡、掩体,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料石混凝土结构,多利用山顶的自然岩石构筑成工事。有的山上曾有多个碉堡并有配套的壕沟和弹药库等设施,后来大多被毁,像骝马山、老人山、观音山、回龙山上的碉堡或被毁、或塌陷,目前只有象鼻山、叠彩山、铁封山、鹦鹉山的碉堡保存较为完好。”贺战武说。

  今天来看设在鹦鹉山的桂林城防司令部旧址,四周环境优美,寂静清幽。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可是事关桂林城命运的决策中枢,很多重大决议、重要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

  据贺战武介绍,当年的桂林城防司令部主要依鹦鹉山山势及原有洞穴扩建而成。因保护《静江府城池图》的需要,文物部门在鹦鹉山脚安装了铁门,平日并无人能从此上山,记者沿青阶石板拾阶而上,步行近百级台阶终于看到一个洞口。这里,就是桂林城防司令部旧址。

  “过去守城指挥官们开会、吃住都在里面。”贺战武介绍,洞内最多能容纳150多人,内部呈长弧形,洞内总长15米左右,最宽处4.15米,最高处3.3米。洞分东西两个出口,在洞口处用料石、碎石垒砌成墙体和门。距西侧洞口约2米处开有一“洞窗”。记者利用手电走进洞内,一股凉爽的感觉迎面扑来,待走到洞的中部时,手电便起不了作用了,只有再往前走看见这个洞窗,才有了一些光线。

  “如今的清幽,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因战事带来的令人窒息的紧张”,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文丰义向记者介绍了当时桂林城防司令部发出的一道命令:1944年8月8日,湖南衡阳陷落,日寇进攻广西。1944年9月12日,日寇重兵逼近桂林。桂林城防司令部发出第三次强行疏散的命令,要求3天之内,除守城部队外,凡一切人等,若无特别通行证者,均不得留居桂林,违者按汉奸论处。

  1944年10月下旬,日军飞机对桂林进行大轰炸。记者从一些历史的老照片中看到,当时的桂林城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文丰义说,“一片焦土”,是当时桂林城最真实的写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