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特产

桂林恭城晓山村:徽派古村里藏着的“桃花源”

桂林恭城晓山村:徽派古村里藏着的“桃花源”

  晓山村是桂林恭城嘉会镇秧家村委的一个自然屯,坐落于茶江西岸一公里处大山头之东麓,依山傍水,村前有一小溪,当地溪名叫晓江。据记载,晓山何氏一族先祖为韩信子,战国时期韩国末代君主韩王安之后,今安徽阜阳人。公元前196年为避强秦更姓为“何”。何氏先祖善经商,从安徽迁出后,先后在湖南郴州、广西平乐定居。宋末元初,先祖宏念公率家眷迁至今泗安寨头村定居,以耕读为业。元末明初,八世祖玉公一族迁于今秧家晓山定居,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现有人口600多。

  晓山村先辈是元末明初迁移过来,因为当时人丁稀薄,便取名为小寨村。定居晓山后,人丁兴旺,族人逐渐向山脚扩居,便更名为小山村。清代时,因村址位于大山头东面与小字不符,又因村南的两个天然巨石形似一对雌雄鸡,村民便取了金鸡报晓的好彩头,更名为晓山村。这里有保存较好的徽派建筑,一砖一瓦述说悠悠往事。村里还有独特的岩洞、暗河等自然景观,一山一景充满生机魅力。

  何氏先祖从安徽迁移至晓山村定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安徽建房工艺及农耕技术也带来了,现村内仍有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

  被用作村史馆的古宅名叫福字楼。走进福字楼,屋里有天井,光从这里照亮了屋内。显眼的是在墙上的福字长出了青苔,带绿的福字又为古宅增添了一丝生机。

  福字楼建于清朝雍正时期,因其墙面有仿乾隆帝手写“福”字而得名。细看屋顶有两根横梁,刻有一些图案,多为吉祥的动植物或如意、宝瓶等,取意富贵平安,吉祥如意,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木雕文化。

  铜钱楼古宅是村里最老的堂屋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许多村民就是从这个堂屋走出去,开枝散叶。屋前有一块雕刻有铜钱形状的雕刻,古人推崇外圆内方,认为可以招财辟邪。

  村里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古宅已经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虽然已经陈旧,但是仍然显出昔年的气势,老宅古雅幽深,整个建筑与院落围以高大的墙垣,用的青砖虽然历经百年历史沧桑,但至今仍保存完好,色泽如新,仍保持气势恢宏的神韵。结构功能齐全,厅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厢房之间廊道由石板和青砖铺砌。

  村里还有一座古宅名九品楼。它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相传此房第一任主人为当时九品芝麻官,因此得名九品楼。

  还有一不知名的古宅,其中位于门口侧面拐角的一块长方形石头名为转角石,特别引人注目,在具备美观对称的基础上,起到了很好的固定房屋结构的作用,为民居的安全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一栋粉色的老宅名为朱红楼。它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至今有70余年历史。这个古民居最具特色的是院落式的设计和朱红色的大门装修风格。朱红色代表高贵与权威,象征着庄重。一般只有出过文武人才的家里才会使用这样的颜色来装饰。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围合,不仅仅指的是物理的保护,而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围合形成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既保证了居民私密空间的距离,同时又扫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闭感觉,营造了良好的局部气候条件。

  晓山村是被山水和农田围绕的。据村民介绍,祖上先辈来到这里的时候带来了优良稻种,经数辈培植完全适应了这里的土壤气候,不仅养育了一方百姓,还带来了可观收入。在还没有高产的杂交水稻的时候,村民勤劳善种,秧家村上岩何氏宗祠还保留着一块牌匾,所写内容就是用于表彰为产粮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有着发达的种养产业做基础,当地村民历来善于经商。为便于经纪人带客商来买货与本地人沟通谈价钱时不让外地人听懂,最大限度地把本地物品卖出好价钱,这里形成了本地人才听得懂的独特谈价语言,分别用形近或意近的字“旦工生回丑,大毛开尤架”代表“一二三四五六七十”。

  晓山村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特别值得来体验大自然的神奇。晓山村背倚大山,前盘河道,三四月份山上漫山遍野紫荆花开放。村前小溪,名晓江。晓江是地下水,竹排、小船可逆前游岩,岩洞内有暗河流长两百多米,岩内天篷、石壁千姿百态。

  村支书何志文带着记者游览岩内。远看岩洞口有点小,竹筏从此进入,预示着前方路途有些惊险。进入岩洞暗河,借着岩洞口的光可以看到岩壁怪石嶙峋。

  越往里光也会逐渐消失,只能依靠强光电筒才能看到前方的水路。钟乳石在电筒照射下闪着亮光。暗河有些地方深,有些地方浅,有些地方似乎只要一抬脚就能跨到岸上,但是作为外来人,强烈的陌生感和黑暗感让人不敢做此举动,只能老老实实坐在竹筏的小凳子上,在一束电筒光照中看周围的风景,听或急或缓的岩石上滴下的水声,还有何志文偶尔说起的村里的故事。

  当行至洞穴深处时,光亮只能完全依靠电筒。“我们把电筒关了,感受一下吧。”记者话音刚落下,何志文动作过于敏捷,一瞬间黑暗成了全部……记者极力想要看看周围,甚至看不到同在一条竹筏上的同伴,除了漆黑,一无所有……

  时间过了多久?或许不到两分钟,岩壁上一滴水“嗒”掉入河中打破了宁静。“大哥快打开电筒!”记者被“吓破魂”,引来同伴的一阵笑声。何志文笑着说,“第一次来的都会被吓到尖叫蛮多次,不用不好意思。”

  继续前行,有些地方特别矮,必须要蹲在竹筏上,用手顶着头顶的岩壁向前滑行。而有些地方也特别开阔,有几十米高,村里有人爬上去看过。

  大约15分钟后,自然光再次出现在岩洞口。伴着光亮,声音也多了起来,何志文说那是燕子、蝙蝠的叫声。顺着电筒光,在高高的岩石缝里,那是一群蝙蝠的窝。此时极易让人担心是否会像电影中那样,一只巨型蝙蝠从黑夜深处向你飞来……

  好在一阵暖风吹来,竹筏已经到了岩洞口,风吹散了恐惧,视线也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颇有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意境。竹筏到了岸边,回头望去,刚刚游览的山洞还静静矗立,夕阳逐渐沉入水面。不知道下一次来这探险的人,进到那暗河的深处时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说到徽派建筑,二哥是十分感兴趣的。当然,这话也许应该这么说,说到建筑,不管它什么派,二哥一直都是感兴趣的。

  当年高考,二哥填报志愿时,在当时的重点大学里,第一个报的就是建筑学,第二个才是汽车设计。这两个专业所对应的行业风马牛不相及,但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包含设计元素在内。二哥还曾想报一个北航的飞机设计专业的,但是那一年人家在广西不招这一项,徒唤奈何之下,也只能作罢。

  如你所知,最后二哥建筑学没去成,去的是汽车设计专业。刚开始以为是汽车外形设计,对于从小就拿着粉笔满墙满地乱画汽车的二哥来说,这算得上个不错的结局。谁知去到学校以后才知道,这个专业主攻方向是机械设计,和外形完全无关,顿时就有点崩溃的感觉,甚至一度自暴自弃了起来。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在一个对未来充满期待、本该意气风发砥砺前行的年纪,却发现自己入错了行,二哥当时糟糕的心情可想而知。

  首先,当时的二哥是有些艺术细胞的,在艺术上也颇有些追求,这从二哥这个年纪了,穿着打扮还在往艺术家身上靠,大致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唉,年少时的执念,哪怕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岁月研磨,都成了灰,却仍有泪光闪烁。

  第二个问题,选择职业道路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初心:我真的喜欢这个行业吗?这真的是我所喜欢并且愿意一辈子为之付出的吗?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一辈子的浸淫和坚守,你有极大可能成为行业的翘楚,攀上自己的人生巅峰。如果不是,那么……也还是要恭喜你的,毕竟你的人生可能会就此变得千回百转,荡气回肠,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夜深人静时的彷徨过后,如果没有沉沦,你会比其他人更加的坚强。就像二哥,读建筑学不成,后来不停转换岗位,屡败屡战之下,现在就皮厚得很,不是一般的坚强。

  虽然没能如愿在自己可以操持一生的专业上尽情发挥,但二哥对建筑形式的喜爱,却一直保持着如同初恋一般的热度。

  二哥曾经帮朋友操持过一家外贸公司,有段时间效益相当不错,照那趋势眼看着三十岁前就可以退休实现财务自由,那时候二哥就开始想着要给退休后的自己建一个什么样的院子。

  二哥曾经多次去观摩过佛山的梁园,还有顺德的清晖园,那种带有浓烈岭南富家民居风格的庄园,很是让二哥向往。不说占地像那两家那么大吧,起码从风格上模仿一下做一个微缩版出来也是不错。青砖黛瓦粉墙,亭台水榭楼阁,雕梁画栋未必要那么夸张,但假山上当风温酒的红泥小炉却是必备之物。如果不远处的水榭里,还能时不时传来红颜知己缥缈的琴音,那就基本上接近完美了。

  但是这世上,不如意事常,二哥勤勉半生,到现在这年纪却还是退不了休。自由倒是挺自由的,却又得把财务这个重要元素撇除在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二哥从带湖面的庄园开始,退而求其次,仔细研究起北方的四合院来了。一个标准的三进式四合院,占地在一亩左右,虽然没有私家湖面,但弄些山石花草,布置些小水景,一大家子人住进去,老人摇扇驱蚊,孩童满院子捉迷藏,也能尽享天伦之乐。如果还能在高墙大院里面时不时地弄场家宴,呼朋唤友,推杯换盏,那也是挺完美的事情。

  四合院占地不小,非豪到极致不能拥有,所以,当二哥发现自己实力不允许的时候,又有过退而再求其次的解决预案:建一栋徽派小楼。不必太大,两层楼,有个三四十平米的小院子就行。小院子里有假山,有鱼池,有两棵芭蕉树。下雨的时候,与家人或者三五知己坐在鱼池边的太阳伞下,温上一壶老酒,听雨打芭蕉的声音,那感觉也是极好的。

  对于徽派建筑形式,二哥最喜欢的是它的色调:纯纯的黑白两色。这种色调乍一看让人感觉颇为清爽、干净,细品又觉得幽深清减,极具韵味。如同黑白照片,并非把色彩丢失,而是通过想象空间,用不同的层次把质感和气氛渲染出来。黑白分明的色调,看似简单,却能让人拥有更多的感悟,能把我们在俗世中沾染到的躁热瞬间便清凉下去。这个时候,徽派赖以成名的另一项绝技“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二哥倒是觉得不那么重要了。有当然好,没有,也不影响二哥在黑与白的氛围中静赏满园绿色。有白的院墙做背景,有黑的马头墙瓦檐压顶,在黑白色调的庄严肃穆中,那绿色的生机便更加的生动了。

  但是,如前所述,造化弄人,二哥最后还是不得不再再再退而求其次,住进了一套八十平米的小公寓房。公寓房很普通,两室两厅,早些年儿子、儿媳尚未自立门户还住家里的时候,就更显逼仄了。

  不过呢,逼仄也有逼仄的好处,一是二嫂的室内装潢水平已臻化境,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小的公寓里居然也能做出添一件装饰太满,少一件装饰太素的效果来,配上恰到好处的灯光,开关转换间,竟也有了数种场景的体验,完全不像仅仅是一套房子的感觉。另外一个好处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中国人传统中所特别看重的人气,这一刻倒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二哥这些年虽居陋室,倒也能安贫乐道,坐享其成。

  徽州建筑固然如同画卷,美不胜收,但在能力不及的情况下,二哥窃以为,接受眼前的简陋,珍惜当下的美好,可能要更有现实意义一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桂林传统古村落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