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特产

桂林的六个山里娃和六份大学录取通知书

桂林的六个山里娃和六份大学录取通知书

  对于来自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小山村的贫困学子苏文丽、兰佳希、秦源、刘竹青、秦娅文、邓荔月而言,他们6个人的上一个十年是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之下度过的,而他们对这份关爱的回报是6份大学录取通知书。

  故事从2010年开始,那年桂林市政府的办公点还在五美路上,上半年的一个扶贫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鲍铁军作为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结束,走出机关小礼堂,鲍铁军有了新的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定点扶贫工作安排,公司的扶贫帮困对象是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双朗村,鲍铁军是该公司对接这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当时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龙胜是桂林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块硬骨头,而三门镇更是属于龙胜的边远山区,交通闭塞。这里的扶贫工作可以说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鲍铁军作为公司工会主席带队进村考察的时候,刚好赶上了那年的“六一”儿童节,他与志愿者一起来到双朗村小学捐书捐物,正巧遇见一个孩子端着一个盆子在吃饭,鲍铁军好奇地上前一看,饭盆里面只有一些南瓜和辣椒配着米饭。“好吃吗?”鲍铁军问。孩子边吃边回答:“好吃,好吃。”

  “扶贫更要扶志,孩子有出息是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关键。”鲍铁军觉得应该为这里的孩子做些什么,考学也许是这些大山孩子走出去的唯一路径,一个“助学逐梦”的想法就此萌生。

  在和公司、学校经过几番交流讨论之后,他们决定,从这所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中,每个年级选一位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公司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予关注和支持,提升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每年给予他们助学金和奖学金,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考学梦”。

  就这样,2011年,双朗村小学12岁的苏文丽、11岁的兰佳希、10岁的秦源、10岁的刘竹青、9岁的秦娅文、8岁的邓荔月被挑选出来,成为了这个助学项目中的受助者。

  鲍铁军那年55岁,看着这些孩子,就像看着自己的孙辈一样,根据他们的年纪,他喜欢称呼这帮孩子“老大”、“老二”、“老三”……

  “老大”苏文丽,家里有四口人,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一直以来努力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二分田,但他们并不希望苏文丽将来和自己过一样的生活,而随着苏文丽和妹妹的不断成长,家里的经济负担也逐渐加重。

  秦源是6个孩子里唯一的男生,与苏文丽家同样是四口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家庭负担比较重,父母都很遗憾在自己那个年代没有机会上学。“爸妈都认为我们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家门,见到大世面。”秦源说。

  因为这次“助学工程”,6个有着相似境遇的家庭与扶贫单位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庭”,这些素昧平生的人就这样聚在一起开启了一段共同奋斗的新征程,这段征程的目的地是“大山之外”。

  十年弹指一挥间。10余年间,这个“助学项目”持续不断地进行着,2014年鲍铁军正式退休,但他仍一直和每位孩子保持着联系,像爷爷一样关心关爱着每个孩子,每年坚持家访。而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后盾单位,始终坚持由工会主席每年带队到6户人家看望和家访,给他们送去关怀,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状况。

  2017年,苏文丽考取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教育专业,率先实现了这个“大家庭”的奋斗目标,她还于2021年考上了湖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

  2022年夏天,“老小”邓荔月收到了广西民族相思湖学院法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至此,6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完成“集结”,为长达11年的捐资助学工程画上了的句号。

  今年暑假,中国化学桂林工程有限公司为捐助的学生举行了“助学工程收官”仪式,为他们送行并送上祝福(图中为5名孩子及家长,还有1名在外地工作,因疫情无法返桂参加)。

  11年间,总支出76600元助学基金,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大山里6个农村困难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更珍贵的是那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关心与帮助,让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感受更多的一份爱心,是一份期待,是正能量,是责任与担当。

  “我们有幸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背后有很多人和你站在一起。”当苏文丽再回头看时,她这样感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