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特产

桂林尧山(桂林尧山灵异事件)

桂林尧山(桂林尧山灵异事件)

 

人类化石的形成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这个标的物要死在恰当的地方,因为只有15%的岩石才可以保存化石,它必须死在沉积物里,在不接触氧气的情况下腐烂。然后再经历无数次的地球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骨头不被挤压变形。最后,还要在千万年或上亿年之后恰好被人发现,当成宝贝来珍藏,这才算是得到了一块化石。这个概率大概在每10亿根骨头中,才只有1根能变成化石。而这些稀有化石,能不能被人们发现那个机率就更微乎其微了。

根据现有的记载,我国最先发现人类化石遗址的时间是1921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上的山洞里发现了厚达40多米的堆积层。1927年进行发掘,1929年12月2日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1933年在此山的最顶端石钟乳洞,即山顶洞中,又有新人阶段的化石人骨出土。称此为山顶洞人。地质年代相当于欧洲旧石器晚期。至少为7个人体的人骨,年龄范围自新生儿至老年。其中三个头骨保存良好。根据魏敦瑞(F.Weidenreich)的主张,其中男性老人与欧洲克罗马农人相似,成年女性头骨A是美拉尼西亚人,成年女性与爱斯基摩人相似。魏敦瑞从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远古时代人的个体差异较之今日的人种差异为大,这是由于各地方的人经过选择,而产生了今日人种的变异。通过采用科学家新的测定结果,将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由以往的距今约一万八千年改为距今约三万年。测定结果表明,山顶洞文化年代应介于距今2.7万年左右至3.4万年左右之间。

1978年3月21日在陕西省大荔县段家镇解放村甜水沟附近的洛河第三阶低砂砾层中(此地与蒲城县旧址蒲石村隔河相望只有数里之遥),发现一具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被称为大荔人。在含人头骨化石地层中还发现564件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燧石次之。与大荔人伴生的动物化石有十余种。男性头骨化石经测定生活在距今约20万年左右,属不足三十岁的男性头骨。大荔人头骨化石的特点是粗壮,厚实、骨质较厚、头顶特别低矮,保存相当完整,唯缺下颌骨和牙齿。在出土的数百件石制品中,大多数是石片和石核,类型以刮削器为主。其次是尖状器和少量的雕刻器,砍砸器、石球等。

1963年9月,在陕西省蓝田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厚30米左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红土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两地相距约30公里。经测定公王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10万年至115万年。属第四纪更新世早期。定为直立人蓝田亚种,也称蓝田人。

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人牙齿化石,被称为元谋直立人,也称元谋人。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差距在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按距今时间先后排列,接下来分别是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最后是山顶洞人。

这些古猿人化石的发现,充分揭示了人类发展的演变过程,对于研究人类发展史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其实在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之巅的石灰岩缝中也曾发现过古人类化石,并且不是肢体的局部,而是一个完好的整体。发现的时间也不是当代,而是金皇统(宋高宗绍兴)年间,距今已经860多年了。可惜因为那时科学不发达,被迷信的人们误认为是仙骨而忽咯了。要说清这件事还得从尧山说起:

尧山风景

在蒲城县北15公里处有一座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脉,主峰海拔1080米。早在远古时,水漫九州,唯尧山浮于水面,故又称浮山。《水经注》:昔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唯此山若浮,因而得名古浮山,又因帝尧在山上治水有功,又称为尧山。尧山山谷,形似圈椅,三面侧柏环绕,南与华山相望,椅掌小平坝中建有灵应夫人祠,山上庙宇90余间,圣母正殿为主,周围有马王庙、牛王庙、文昌庙、药王庙、白马将军庙、送子娘娘庙、关帝庙、九天三圣庙等。灵应夫人是怎么来的?其祠起于何时?据《重修尧山灵应夫人庙碑记》上说:考县志,唐咸通中碑云:自古灵应,未知肇兴何代。至宋崇宁二年,有司以祷雨辄应,奏其事于所在,遂敕封焉。看来这座庙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年)以前就有了,而灵应夫人则是在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因求雨灵应,县令奏明皇帝才命名的。

尧山幽静

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蒲城来了一位新县令,姓马,名扬,字伯鹰,是山东省东平县人,到任的第二年,适逢大旱,马扬祷雨于灵应夫人祠,并许愿说:若获甘雨,重修庙宇。实在凑巧,天竟下了大雨。邑令马扬,拓地增修,于坚石内凿见枕肱卧骨,肢体咸具(《重修尧山灵应夫人庙碑记》)限于当时封建迷信思想浓厚,人们把发掘的这个化石当作仙骨——灵应夫人的躯壳。乃命石工复即旧岩,......别凿新穴,为小柏柩,裁方石以龛之,题其岩曰‘仙蜕’。多年后立碑记事。到了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县令王佐竟申请载入祀典。每年清明,民间组织尧山庙会,把周围村庄编为11个社,轮流娱神,主持社事,举行盛大祭祀活动。

尧山庙会

尧山属石灰岩结构。石灰岩是上万万年以前形成的,那时世界上还没有古人类,哪里来的古人类化石?就这个问题,蒲城的历史爱好者原志军先生曾写信问过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得到的答复是:古人类化石一般存在于岩石的裂隙、洞穴中,不可能直接埋在石层中。尧山人类化石正是存在于坚石的空隙中,现将当时化石发现者县令马扬所作的《灵应观仙蜕岩碑文》中记载的发掘经过和现场情况摘抄于后,以供爱好者研究之用。

尧山祠庙

碑文的开头即是:皇统己巳秋,因增修灵应夫人殿,患其旧基乾隅为巨石所局,不能宏大其势,乃命工东西凿去丈余,南北倍之,其高二寻。自七月庚辰朔,众工始兴,约以二旬为期。既剖石,至中元日,自南而北已及丈余,上下亦及倍寻矣。俄于坚石中有小空隙,藟蔓根株,非草非木,若蛛网然,萦缠笼络,中得骸骨一躯,印于石内:头颅、臂胫、肢体咸具,石骨相附,几若同体,中间卜节,若微有朽化者一二矣。这段碑文的大意是:皇统九年的秋天,在扩修灵应夫人殿时,因西北角受大石所碍,不能扩大,便叫匠工东西凿一丈多,南北凿两丈多,高一丈六尺,从七月初一动工,二十天内完工。到七月十五这天,发现在坚石中有个小空隙,里面有藤蔓样的东西,既不是草,也不像木,如蛛网一样,来回笼络缠绕着。里面有一个躯骸,长在石头内。有头,有臂,有腿,四肢完整。石头和骨头结成一体。中间有些小节,微有朽化的痕迹。

碑文接着又对周围的石头作了如下记载:俯仰审视其石之脉理,与崖壁之四旁上下,皆顽然黝黑,方凝结坚贞,略无劖镌刓刻之迹,亦无瑕衅断折之痕,特异于寻常之石,可砻错刊磨,遽能破碎者。群工与众役皆杂然称异。董役者乃置其骨于西麓之垠,欲遂葬之。这段话的意思是:细细察看,石头的纹理和崖壁四旁上下,都是黑色的,而且凝结得非常坚固,没有一点像古墓穴那样镌刻的痕迹,也没有断折的裂缝,和平常的石头不一样的地方是随便凿磨就能破碎。群众都乱纷纷说奇怪。监修的工头把这个骨骸放到西边的山崖下准备埋葬。

接下来碑文记载了县令马扬次日所作的进一步的实地考察:翼日,扬闻之而往,物色所凿之崖壁,周察其巨石之理脉,与从衡余石,犹嵖岈裂缺,散乱于地,尚可吻合,与所说不诬。考察的结果与反映的情况没有什么出入。

我把自己的想念折成一个纸飞机,然后想象着你的面庞,放飞了它,带着我的思念穿越那些阻隔我们的千山万水落在你的面前!告诉你,其实我很想你!

对于这个骨骸,如何处置的呢?碑文是这样记载的:乃命石工复即旧岩,稍升于层崖之上,比初穴高丈余,以避殿之碍也。别凿新穴,为小柏柩,裁方石以龛之,题其岩曰仙蜕。庶俾后之人得以识其异事。

此碑文马扬撰好以后,还没有来得及镌刻,任期届满,遂挂印而去,逸其文而不传,一时间此事竟然湮没无闻。直至37年以后邑人屈祺从祖籍扶风住在本县北乡的当代进士窦伯达处看到这篇碑文,惊喜尤甚,遂请同知华州御史、著名诗人兰泉老人张建题跋刻石,于大定二十五年(1186年)夏立于仙蜕岩下,一篇记述人类化石发现过程的奇文才得见于天日。

此碑文引起了历代史家的重视,古今多部《蒲城县志》均有收录。岁月流逝,历史沧桑,如今仙蜕崖已不复见,仙蜕碑也杳无踪影。为了追寻化石与碑石的下落,有关方面曾经作过很大的努力。乡贤原志军先生生前曾亲自访问了附近浮阳村的一些老者。据村民何江波反映,他的死于1928年的祖母曾言,石骨埋在神像下边。同村在世时已有100多岁的何有成也说过此话。这些传说可能是有道理的。因为自金时马扬等发现化石以来尧山庙宇几经扩建,虽然环境有了变迁,但古人迷信思想很浓,是决不敢毁掉灵应夫人仙骨的。原志军先生将此情况报告省文管会,1978 年6 月21日,半坡博物馆派人会同县文化馆,在尧山试掘,未获结果。1983年夏,原志军先生和文化馆的有关人员又去尧山挖掘,在神像下掘得异石数块,考古工作者亦不能断定是否人类化石。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抱憾的结局。

对于这件事还有没有必要进一步寻找研究,弄个究竟,笔者是个外行,只能凭自己的直觉提出期望,有无操作价值,只能由实施部门决定了。这个发现于860多年前的蒲城仙蜕,算不算中国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限于自己的知识面过窄,我也是无法作出判断的,但我起码可以有把握地肯定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稀世珍品。

附录一、【金】灵应观仙蜕岩碑

皇统己巳秋,因增修灵应夫人殿,患其旧基乾隅为巨石所局,不能宏大其势,乃命工东西凿去丈余,南北倍之,其高二寻。自七月庚辰朔,众工始兴,约以二旬为期。既剖石,至中元日,自南而北已及丈余,上下亦及倍寻矣。俄于坚石中有小空隙,藟蔓根株,非草非木,若蛛网然,萦缠笼络,中得骸骨一躯,印于石内:头颅、臂胫、肢体咸具,石骨相附,几若同体,中间卜节,若微有朽化者一二矣。俯仰审视其石之脉理,与崖壁之四旁上下,皆顽然黝黑,方凝结坚贞,略无劖镌刓刻之迹,亦无瑕衅断折之痕,特异于寻常之石,可砻错刊磨,遽能破碎者。群工与众役皆杂然称异。董役者乃置其骨于西麓之垠,欲遂葬之。翼日,扬闻之而往,物色所凿之崖壁,周察其巨石之理脉,与从衡余石,犹嵖岈裂缺,散乱于地,尚可吻合,与所说不诬。乃命石工复即旧岩,稍升于层崖之上,比初穴高丈余,以避殿之碍也。别凿新穴,为小柏柩,裁方石以龛之,题其岩曰仙蜕,庶俾后之人得以识其异事。扬幼时,尝游于并、汾间,闻山民云:老龙蜕骨,或岸谷崩圮,得全骨于崖壁中,有稛载数车不能尽者。后又见濒海之民,得龟、蟹于岸沙中,视其形质偶缺,其龟之后足骨犹未变。后又因剖石,而得鱼与燕者,其石多赭紫,初无瑕隙,而鱼燕全体印于石中,犹未变色。是以知天地万物之情,固有理之不可致诘者矣。噫!龙固神物,宜能遁形于岩谷中,而龟、蟹、鱼、燕之物亦微矣,且能随寓而化,况于神仙杳茫之理乎!然则石中之骸,人耶?神耶?固不可得而知矣。意其体道之,至人英灵淳质,随念而通,故精诚所向,洞贯金石,无所留碍。虽时有推移,而性无变灭,数有终穷,而形随隐显。昔也,潜通于龛岩,岂非得道之真?常能参万岁之盈数,故反其真而秘其迹焉。不然,则穷而独善,不愿为人间之游者矣。今也,因时而示迹,岂非忘情于幻化,不逃隐显之至数,故随寓而后见于世焉。不然,则精气为物,偶然而成耶?游魂为变,适然而出耶?二者皆非世俗之所能知。仆是以姑谓:至人之仙者无疑矣。然则,因邦人祷雨蒙应,特新庙貌,而仙蜕之出,又安知不为灵应之本体耶?昔之隐其形也,惟恐其山之不深;今之示其蜕也,岂期于人之复见?世系之不可考,谁为之先?姓字之不可知,孰识其裔?彭城得冥漠之冢,但骇于义康;三峡遇欲堕之棺,竟符于王果。以彼较此,未足为奇。虽题记之罔存,幸宅兆之方固。何竢黄肠之复设,尚祈翠巘之永依。爰纪幽岩,姑继铭曰:尧水浮山,迄今几年?夫人灵耀,孰开厥先?作镇兹地,泽润民编。石中之蜕,孰知其然?惟古至人,体道虚玄。神疑罔测,通达以圆。委蛇一化,卢牟八埏。出入金石,弗问天渊。物莫留碍,其天守全。屠维之岁,荒落是躔。律协夷则,气遇中元。日御甲午,仙蜕出焉。人耶神耶,胡能究旃?智数讵诘,强名云仙。乃择令辰,乃荐吉蠲。改卜所兆,既固且完。贞石有泐,岸谷有迁。兹岩之蜕,尚永其传。 邑令马扬撰

附录二、仙蜕岩碑跋

东平马公,名扬,见于记。其字伯鹰,博学才辨。宋宣和六年,沈晦,榜及第。在废齐为御史监察,以直言见贬,废于家。皇统八年,复起求仕,以徵事郎试蒲城令,为政简静。明年夏六月旱,公率吏民走币(原稿币字上下由旋巾组成,音c0),祝于浮山灵应祠下,鞠躬致祷。异日雨大霈,远迩霑足,岁则大熟。公思所以答神之体,于是命匠凿西北崖,以崇广其殿,而仙蜕出焉。公乃作记,碑刻未树而秩满,代者赴期,解印而去。执事弗谨,逸其文而不传,,于今三十有七年矣,每以为恨。一日,邑人临海屈祺,袖其碑文见过,读之惊喜,询所从来。云,得之扶风窦伯达,今将刊诸翠琰,以置岩下,欲得数言以记其事之始末。建皇统、天德间,凡两预荐,名皆出公,陶铸于公,为门下生,此义所当为者。故敬跋于后,以发扬公之雄文,且俾后学有所开觉焉。若夫仙蜕之灵异,于记言之详矣,兹不复云。

大定丙午夏四月 兰泉老人张建谨跋 邑人屈祺 屈禧立石。

这天像着火了一样,十几分钟后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乌云乌云快走开?天青色等烟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冯宝哲先生近照

冯宝哲先生简介:1938年生,陕西省蒲城县龙池镇人。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

原文来源:作者提供

原文作者:冯宝哲

整理编辑:义门村的故事

如果再遇到喜欢的人我会选择沉默,不然或许连朋友也不能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