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生活

桂林伏波山(桂林伏波山试剑石)

桂林伏波山(桂林伏波山试剑石)

 

桂林漓江畔,有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伏波山,传说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曾经过这里,故而得名。

伏波的意思是降伏波涛。伏波将军的封号代表了对将军个人能力的肯定。历史上,曾有多位将军被授予伏波将军的称号,最著名的伏波将军就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马援。

今天,桂林伏波山景区门口的广场上就矗立着一座伏波将军的塑像,还未进入景区,便能看到马援骑在马背上的飒爽英姿。

马援是位骁勇善战的将领,曾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还曾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阯郡徵则、徵贰姐妹举兵造反,占领了交阯郡。随后九真郡、日南郡和合浦郡等地纷纷响应。徵则等人占据六十余城自立为王。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封时任虎贲中郎将的马援为伏波将军,发兵一万余人南平交阯。建武十九年初(公元43年),马援大军在战场上斩杀了徵则、徵贰二人,接着又剿灭了他们的余党,岭南地区得以平定。马援每到一处,都组织人力修治城郭,并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造福当地百姓。

平定交趾后,马援在新的边界上立起两根铜柱作为标志,柱上镌刻有铭文:铜柱折,交趾灭。南越当地土著不敢对其破坏销毁,只敢路过时捡瓦石投掷铜柱。天长日久,石块堆成一个小山丘。

试剑石

在伏波山景区还珠洞的临江出口处,有一处试剑石,它形状奇特,下垂的石柱与下面平整的巨石之间留有一条4-5厘米的缝隙,形状宛如被刀剑所劈削。关于它的传说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版本是马援南征时,与作乱犯境者在还珠洞中谈判,谈至僵局,马援将军拔剑而起,剑光一闪,竟将巨大的石柱贴地削去寸余,对方为之色变,立刻答应退兵。当然,也有传说说的是,马援在此处一箭射穿三座山,把敌人吓得魂飞魄散,灰溜溜地跑走了。

第二种版本是马援奉命远征交趾,士兵在此集结,即将出发之际,他选定了这个大石柱一试剑锋,剑落石断,以表视死如归。

试剑石

其实,这块试剑石只是一根由石灰岩被溶蚀遗留下来的残柱,它的底部原本有一层很薄的钙质页岩,经过江水长期冲刷,不断溶蚀,便留下了这条缝隙。而被江水冲走的薄层页岩如今已移到了还珠洞的南壁。

失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断地问他人,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为什么他要离开我,可是啊,很多时候,感情里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

显然,马援将军的传说是后人附会而来,那么,这个传说是从何时产生的呢?

唐代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记录:郭中之东北二里,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祠也。唐代,桂林便有了祭祀马援的伏波庙。但据杨力叶考证,伏波山在唐代被称作东岩,因为山前的漩涡改称洑波或伏波,随着时间推移,口耳相传,便成为了今天的伏波山。而马援与桂林伏波山开始有关联是在宋代。公元1126年,在还珠洞上刻的《张洵尚用之等五人蒙亭唱和诗》开始出现了关于马援的传说。(参见《桂林晚报》2018年9月3日《从环城水系游的重要节点到桂林山水景观的代表之一,与马援将军相得益彰的伏波山》)

虽然试剑石的传说是后人附会而来,但它寄托了后世人们对于马援这位勇猛的伏波将军的认可。因为,马援不光平定交趾,还曾多次出征平定西北边关,可以说是一位骁勇善战、精忠报国的将军。

《后汉书·列传·马援列传》中记载了马援马革裹尸的报国热情:

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说: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作为先锋击退他们。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马援大半生都在平定边疆的征战中度过,北出塞漠,南度江海,最后殒命疆场,履行了他为国尽忠的承诺。唐代诗人李益在《塞下曲》中赞扬了马援的舍身报国之志: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定要加倍努力变得优秀,等到哪天遇到对的人,才不会显得狼狈不堪,毫无准备。

今天,伏波山依然屹立于漓江边,还珠洞的试剑石寄托了人们的对马援将军的赞颂。透过这块试剑石,仿佛能够想象到伏波将军当年的风姿。

桂林因为它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自然山石被后人赋予的传说故事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见证了春秋更迭。

伏波山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名胜古迹的传说故事,请继续关注我哦!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