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魅力  美食

60岁“刘三姐”扬起桂林美丽山水间文化自信

60岁“刘三姐”扬起桂林美丽山水间文化自信

  60年前,一部电影,让世界知道了“刘三姐”和她的扮演者黄婉秋,并重新认识了桂林山水,“刘三姐”也从此成为桂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历经数十年,桂林人一直在探寻“刘三姐”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并尝试了用不同形式演绎、重构“刘三姐”形象,探索“刘三姐”与桂林山水更深度融合的路径。

  2021年,很多桂林人又在思考一个新的命题:在桂林全面推进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之际,桂林文化人如何进一步破解“刘三姐”的文化密码,如何寻找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2021年6月3日,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婉秋难忘的一天,甚至比1960年她幸运地被选中成为电影《刘三姐》主角的那一天更加让她刻骨铭心。

  在展开信笺的时候,黄婉秋的右手下意识轻抚胸前,似乎无法置信,恍若梦中,又似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你主演的电影《刘三姐》家喻户晓,让无数观众领略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魅力。”习总在信中说,“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的向往和追求……希望你继续发挥老艺术家的表率作用,带动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早在四月底,习总到广西视察时,多次提到电影《刘三姐》,还问及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的生活工作情况,并请自治区领导代为转达问候。“收到总的问候,我非常激动,就提笔给总写了一封信,表达将会继续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决心。”黄婉秋告诉记者,她没想到的是,不久后,一封来自总的回信被转交到她的手中。

  读完习总的回信,黄婉秋胸中燃起一团热火:“虽然我已77岁,但依然觉得自己还是当年的刘三姐。我将按照总的要求,扎根人民,做好传帮带,做好刘三姐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用山歌唱好中国故事,不辜负总的关怀和厚爱。”

  习总给“刘三姐”的回信,也在第一时间点燃了桂林文艺界,文艺工作者们无不被总的殷殷关怀、鼓励与厚望深深感动并为之振奋。

  桂林市文联主席何绍连、广西曲协名誉主席李侃、桂林市作家协会主席盘文波、桂林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苏韶芬等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认为,习总给黄婉秋回信,既是对“刘三姐”文化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桂林文化艺术工作者莫大的鼓舞与勉励。桂林文艺工作者要不负总厚爱与嘱托,传承中华文化、讲好新时代桂林故事,在山水间扬起桂林文化自信。

  习总的回信,再次让世界瞩目“刘三姐”和桂林,也让桂林文化人从“刘三姐”文化想到了更多、更远。

  从一千多年前唐代民间口口相传的传说,到宋人将其写入史料笔记,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穿越千年却历久弥新的“刘三姐”,成为了深植广西的独特文化现象,彰显了深沉的文化自信,其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正如习总在信中所说:“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的向往和追求。”

  1960年,广西曾举办《刘三姐》文艺汇演,1209个专业与业余文艺单位以不同形式排演该剧,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演绎《刘三姐》成为一场全民性群众文化运动。

  记者从广西戏剧院了解到,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全国共有逾百个剧团、29个剧种排演《刘三姐》,这种演出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1961年,电影《刘三姐》面世。作为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它将民间传说、优美的桂林山水风光与独特的歌舞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捧。

  从那以后,刘三姐与桂林山水一路同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艺术传奇。在原有彩调剧、桂剧等传统形式基础上,艺术家们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水实景演出、民族歌剧、舞剧、交响乐、木偶剧等多种形式的《刘三姐》。

  据2011年广西文化符号问卷调查显示,“刘三姐”成为了与桂林山水共同排名第一的“广西文化符号”。

  从千年传说,到与时俱进的文化现象,“刘三姐”成为了跨越时代的传奇。无论是哪一个时期、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刘三姐的形象以及她的山歌,都抒发着桂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正因“扎根现实、为民抒怀”,“刘三姐文化”才得以在桂林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清澈的漓江上,竹筏顺水漂流,两岸郁郁葱葱,水中波光粼粼。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上演着那个妙趣横生的传说:机敏的壮族姑娘刘三姐与蛮横的财主秀才“斗山歌”,与朴实的阿牛哥相遇相知,歌声与笑声萦绕山水之间,充满着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与泥土味……

  ——60年前,一部电影将刘三姐与桂林山水融为一体,也在桂林人心中悄然种下了梦的种子——将刘三姐文化与桂林山水文化相融共生,并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而永久流传。60多年来,山水间的桂林人一直怀揣着这份“刘三姐情怀”,并为此孜孜不倦,开拓创新。

  “《刘三姐》成就了我,让我达到人生艺术高峰。我很幸运能与‘刘三姐’结缘,这辈子就将把传承‘刘三姐’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桂林老艺术家黄婉秋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作为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从登上大银幕的那一刻起,黄婉秋的名字就始终难以与“刘三姐”分割开来。多年来,黄婉秋组建“刘三姐艺术团”、打造舞台剧《歌仙刘三姐》、带着“刘三姐”的歌声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倾力培养“刘三姐”人……为传播“刘三姐文化”而不遗余力。2015年,她获得了文化部“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伴随时代发展,当“刘三姐”逐渐从一个艺术形象延伸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何在延续经典思路与精神的同时,融入新元素、新形式与新理念,成为了桂林人深耕的课题。

  2004年11月,《印象·刘三姐》在漓江上演。这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它将“刘三姐文化”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唯美的表达方式呈现。自上演以来,每年演出5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上千万人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飞来看了再飞回去都值得!”

  2018年7月,新编大型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作为桂林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剧目,“刘三姐”成为了亮眼的经典符号。2019年,该剧又登上了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歌仙”刘三姐伴随着桂林山水再一次征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

  除此之外,近年来在桂林的文学艺术创作、桂学研究、文旅产业发展、民族教育等方面,也从来不乏“刘三姐”的美丽形象与传说。无数桂林人心中的“刘三姐情怀”,也透过这些有形的载体,伴随着美丽的漓江流向远方。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今年4月26日,习总在桂林考察时曾这样对桂林的发展寄予厚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到国际旅游胜地的创建,再到如今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全新起航……桂林不仅仅以“甲天下”的山水风光享誉中外,更是将融入山水的一个个“文化品牌”、“文化符号”成功推向世界舞台,同时,也为桂林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6月9日—11日,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专家研讨会召开,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桂林精彩“论道”,为桂林发展“把脉”。

  习总给黄婉秋回信以来,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桂林文艺界、旅游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都有了同样一种强烈声音——“要塑造新时代的‘刘三姐 ’,让其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的最美代言,扬起山水间的文化自信!”

  在桂林全面推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今天,桂林与世界的联系,也必将日益紧密。立足于这样的时代特征,在文化领域重塑与时俱进的“刘三姐”,成为新时代的新需求。

  如何读懂习总给黄婉秋的回信,重构新时代刘三姐文化,让“刘三姐”成为桂林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符号?采访中,不少专家学者们给出了思考与解答——

  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桂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黄伟林认为,“新时代的“刘三姐”应该是基于“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的基础,重新赋予刘三姐这一符号时代的、文化的、审美的新内涵,促进民族文化和桂林文化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充实我们城市的文化自信。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总对桂林打造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提出的首要要求。因此,桂林要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就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挖掘。”桂林市旅游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入挖掘刘三姐的文化底蕴与时代价值,要用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段构造生动立体的刘三姐形象,把刘三姐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其品牌内涵与价值。这样,不仅能够讲好桂林故事、打造桂林文化旅游新品牌、增强桂林文化自信,也为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增添新的色彩。

  如今,刘三姐的歌声依旧萦绕于桂林的青山秀水间;刘三姐到过的地方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最美旅途”。当人们流连于如梦似幻的漓江山水画廊里,漫步于刘三姐大观园、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等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景点中,抑或是沉醉于“刘三姐”山歌背后多元化的艺术精品里……相信他们一定会被桂林这座城市的魅力所折服。“世界级的桂林”也将承载着文化自信的力量而焕发新的荣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