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影视

浅谈中国影视行业现状

浅谈中国影视行业现状

  1985年改革开放前后第五代导演诞生,统称50后,逐步出现张艺谋、陈凯歌、侯孝贤等新新导演。

  从1905年电影诞生以来,我国电影基本方针均以国家党政方针为主成型。早期外来文化入席,掀起洋流风潮。随着战争动荡以及国家误导政策电影方向发展逐步扭曲。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才得以发展呼吸。大量社会现实与社会历史等背景因素构成创作方向,导演拍摄也逐渐从党政题材回归到现实题材,所以出现了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优秀影片。随着改革开放后一批新生的艺术人才后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瞄准现实社会故事,进行了中西结合的传统性创作,生出了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娄烨「苏州河」、张杨「爱情麻辣烫」等优秀影片。随着外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中国的社会发展在国家统治的方针下,现实题材得不到释放,第七代、第八代导演的思想形成为迎合市场而过分商业化。所以中国出现第七代、第八代导演已死的呼声也便有了源头。

  中国电影行业的初期的引领者为专业电影人,后来随着时代事件电影成为了宣传工具,再后来改革开放后电影成了宣泄现实的工具,同时电影发展得到了进步。在电影发展阶段,电影的兴衰逐渐从上海转移到了北京。在人员组织构成上,初期均是一批艺术世家之子与政党关口人员负责,再后来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有学校孵化出影视人才,电影也才因此而上道。但是在电影发展过程当中最大的阻力就是国家政策方针,由于中国是传统文化大国,个人思想很难在电影当中呈现,特别是涉及到社会现实牵连党政的内容,所以导致更多人选择商业题材,既保守又稳妥。中国的人口在改革开放之后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逐步在市场环境中开放起来,各类娱乐活动设施范围逐渐扩大,电影产业也从过去的小范围到现在的大范围。也从过去的供不应求到现在的供大于求。中国电影在进阶过程中始终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所以在发展的路途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2000年中国电视剧百花齐放,一批优秀作品诞生,包含情景剧、爱情剧,如「家有儿女」「蜗居」等。

  从1958年电视台诞生以来,中国的电视剧得到了大量关注,随着家家户户的电视机入驻,观看人数逐渐增加,电视剧的影响力在全国蔓延开来。因此,国家政策把关相对于电影更为严格,在内容构建方面局限性较多。中国电视台的发展从最初的台制到后来的制播分离才逐渐得到了转型,因此电视剧行业在分离之际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电视剧的制作公司几乎是电视台体制内人员构成,且电视剧的购买均由电视台说话才有销售空间,所以在内容创作方面也就形成了听命于电视台,重心的方向也就从最初的内容制作转移到了关系搭建方面,因此,耽误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而中国电视剧导演也在该方向中迷失并未得到真正发展,中国电视剧的老辈在创作中至少掌控30年,新生小辈才华无法施展。各类制作环节均由关系决定生存,所以并未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从改革初期经济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开放的外表和固化的内在形成阻力冲突,电视剧的发展也因此止步不前。

  随着电影行业的市场量加大,越来越多外行人入局电影行业,大量资本进驻,导致中国电影无法出优质内容。更多电影人因为金钱关系而粗制滥造。票房口碑成为大众主流现象且不以为耻。曾经有个笑话,一个制片人花了两亿拍了一部获得5000万票房的电影,已经很成功了。这种花大量的钱与较低的收益之间形成的反差并未引起当下影视制作人的关注。因为,被钱蒙蔽了双眼。

  传统电视台在发展进程中作为公私合营的机构,在过去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发展环境相对闭塞。然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电视台逐步受到网络的冲击,收视率逐步下滑,经济效益减弱,危机感渐入。电视剧的制作也在冲击中向精品制作转型。电视剧的购销渠道稳定也在逐渐形成瓦解,一群传统媒体人在安稳中感受到了危机。

  这是电影电视行业中最致命的困惑,最近几年中国提倡学习美国影视制作发展流程,经常听到的词就是工业化制作。然而,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它的含义。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中国目前的不专业就在于很多人以为任何行业在没有完成学习进化时都可以转型,近年来看到较多的演员跨界做导演,演员跨界做导演,演员跨界做制片人等案例,制作出来的作品市场并未买单。例如电影「大闹天竺」「空天猎」等。作为一个技术行业,每一个部门的存在都有其该有的职务与工作,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系统性的学习才可以完成蜕变,如果仅凭“我可以”二字就进行尝试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出品人应该做好出品人的职责:在当下社会中经常看到很多出品人在完成着制片人该干的事,比如一个出品人有了一个故事想法,直接跳过制片人找到导演进行商量,并不知道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拍摄题材的偏好与天花板。纯粹就因为这是一个我认识的好导演,我要找他拍片,他拍肯定赚的想法就去盲目的联系。作为出品人时,首先掌控的是钱,其次是人,所以最应该第一步对接制片人,出品人对于市场的判断并没有制片人准确,毕竟出品人也仅仅是投资人。如果出品人认为自己有一个好的想法时可以找不同的制片人进行沟通,看故事能否构成电影形成市场商品,其次由制片人分析判断哪种导演适合执导该类题材电影,再由导演推荐编剧风格,最后,完成金额投资规划的方案。好的故事与投资金额大小无关,这就初于制片人对于该类题材的把控。所以,出品人完成好投资、用人就好。

  制片人应该做好制片人的职责:在当今中国,最为缺乏的其实就是制片人。制片人做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个好的制片人应该具备:市场分析判断、题材把控、导编演选择、资金控制、拍摄维系、制作周期、宣传发行等环节内容。

  然而,在当今中国,制片人仅仅只是制作中的一个傀儡,并没有真正做到承上启下的实效。当一个出品人拿着钱、拿着故事到一个制片人面前时,制片人应该判断该类题材能否拍摄、市场反应和效益、投入回报等判断。当一个题材不可做时应该及时制止,而不是因为人情关系以及金钱关系不敢作出拒绝。同时一个制片人认为该题材可做时应该进行风格判断进行导演选择,再共同和导演探讨拍摄方向、拍摄内容和拍摄效果等沟通。在彼此沟通达成一致时再进行编剧选择、演员选择、制作团队选择等。再或者,当一个导演有好的想法创意时,最先找的也应该是制片人,由制片人和出品人进行对接沟通,完成想法统一。当然,一位好的编剧的好的作品既可以找到导演、也可以找到制片人,毕竟编剧对于自己创作的内容和拍摄的效果是最清楚的。

  目前中国电影、电视行业均出现了制片人代替了导演完成了剧本内容、制作团队搭建等最重要的需要导演确认的环节,最后导致制片人做了导演该做的思考,想法一致性统一度低,最后,影片成型不伦不类。

  导演应该做好导演的职责:一个影片当中发挥最大创意的应该是导演本人,导演从前期的剧本跟踪到剧组筹备搭建都应有自己的要求体现。当一个导演选择影片拍摄时,一定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着作用,因为导演的思考随着影片内容的搭建而充斥了思想的流动。在制片人对于市场把关之后双方共同讨论出符合市场观看喜好又符合导演偏好的拍摄方式,共同来完成影片的制作。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影片的质量。而在当下,更多时候是一个制片人拿着成型的剧本去找导演,同时由制片人自己搭建好团队,导演直接入场拍摄,在内容调控中仅仅是做局部调整。最后影片最应该表达的价值观、内容表现杂糅了各类人群的想法,而使影片无法成为具有极强专业性的可看影片。如果一个导演仅仅未了赚钱而不从头跟进入手,那么宁愿不和这个导演合作。为了金钱而合,势必也会为了金钱而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我国影视行业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