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影视

美邦、班尼路、佐丹奴…步行街上这些门店,你上一次逛是什么时候?

好享家

近日有关于好享家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好享家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好享家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好享家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好享家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一度是“地标”式存在的美特斯邦威旗舰店,正陷入一场关于“保全脸面”的战争。

一份针对美邦服饰公司及董事长胡佳佳的限制消费令,揭开了这场战争的冰山一角。

张建 摄(资料图)

2017年,旗舰店中的两个一楼临街铺位在租约到期后,选择不再与美特斯邦威续租。在经历两年的拉锯、并在去年被法院判决腾退房屋后,美特斯邦威始终未履行判决。对此,外界分析原因可能是,商铺分离将大大影响旗舰店整体格局。

尽管这位年仅34岁的掌门人很快作出回应,经沟通有关部门撤销了限制令。但以这种方式登上热搜,还是让不少人感慨这个曾经的“国民品牌”的陨落。

其实,不仅是美特斯邦威、班尼路、佐丹奴这类曾经的“步行街品牌”正在被遗忘,步行街本身也早已不再是城市的“流量担当”。不管在上海、北京还是广州,亦无论商业如何更替、城市如何进化,步行街似乎始终是那个“你爱来不来”的老样子。

7月9日,戴德梁行发布《2020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白皮书》。据统计,全国经营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步行街超过2100条,总经营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但从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文化内核缺失、功能定位混乱、业态内容同质化、建筑规划不合理等多重问题,改造提升迫在眉睫。

今年,“提升改造步行街”再度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商务部部署的关于第二批提升改造步行街试点的消息也陆续传来。去年,作为“领头羊”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同时迈入20周年,并纷纷启动步行街延长施工:南京路计划拓展至外滩,而王府井将从原来的548米延长至982米,增长近一倍。

改头换面后的步行街,能否迎来“第二春”?

街道回归

2007年,美邦服饰与南京东路上的圣德娜商厦业主华东电器集团签订10年租约。在正对南京东路地铁站的“风水宝地”,一个跨越5层楼的亚洲最大单品服装旗舰店——美特斯邦威上海旗舰店正式开业。

次年,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出版。在他笔下极尽奢华的上海,“中心一定是那条被电视节目报道了无数遍的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佐丹奴和班尼路的旗舰店,闪动着巨大电子屏幕”,为南京路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

那是一个属于步行街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城市掀起商业步行街区规划建设热潮。1999年,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与北京王府井商业街步行街先后实现全天候步行。紧跟其后,广州北京路也于2002年完成步行化改造。由此开始,步行街几乎一夜之间变成城市“标配”。

但本应各具城市特色的步行街,却逐渐走向趋同。

作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名噪一时的“中华第一街”,南京路为大多数步行街树立了“标杆”。

南京路街道两侧错落有致的天际线,上海第一百货等百货公司组成高楼、代表历史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的往日辉煌;而新兴的美特斯邦威们则在林立的沿街店铺、百货橱窗中找到一席之地。

这种“百货+街区”的构架,几乎被运用在所有步行街建设中。但结果往往是,由车道改造而来过宽的街道本就增加了步行难度,百货又进一步吸收了人流,步行街实际上只扮演了将行人送往不同百货的作用。

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会长冉立春认为,最近,全国各地提倡发展夜经济,这事实上为以步行街为代表的街区商业发展提供了思路保证。街区作为一种商业形态,也由此再度回归公众视野。

去年底,在第一批11个步行街提升改造试点近一年时,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提及,改造提升步行街要与发展“小店经济”相结合,并以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小店经济”发展。对于已发展将近20年的步行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风向。

“街盒”之争

步行街转型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与购物中心的竞争。

2006年,广州本地媒体曾做过一次调查。当时,北京路步行街还在为自己“庞大”的人流量兴奋不已时,开业刚满十年的天河城却在为削减人流量而努力——即便向步行街转型,也无法阻止人流涌向购物中心。

这与过去人们印象中步行街与购物中心的区别或许有些不同。业内存在一种观点,步行街的开敞空间能让行人更容易进入,在与百货、购物中心等商业体并存时,能够成为导流工具。

换句话说,街道能够满足“逛”的需求,即便最终并没能转换成购买力。也因此,步行街常常被冠以“旺丁不旺财”的标签。

但更加封闭、移动路线更为繁琐的大型购物中心,在客流上似乎并不逊色。

冉立春指出,一些商业地产开发商愈加倾向于在商业体周围打造配套街区,反而是通过商业体本身的流量,带动街区商业销售,以此缓解自持商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因此,街区可能只是以“配角”身份存在。

更尴尬的是,步行街上吸引的流量,转化率可能相对更低。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朱玮的团队,曾对南京路步行街上的消费客流进行调研。他们发现,南京路上海消费者比重不断下降,从2001年七成以上跌至2007年六成以下,而近几年更是仅剩四成。

地产咨询公司睿意德发布的报告进一步指出,由于对本地客群重视不够,王府井商圈内企业总部外迁,流失的商务人群恰恰是消费意愿和能力较高的那一部分。

城叔询问周遭的朋友,除招待外地亲友,几乎没人平时专门逛步行街。即便作为游客,在步行街也多是观光打卡。一位多年前造访南京路的朋友就吐槽,步行街内商品价格普遍偏贵,品牌、业态又相对较老,难以激起消费欲望。逛完街后,他们还是决定去附近的购物中心用餐。

那么,能否让步行街与购物中心加以融合?

反对者认为,步行街和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盒子商业均是自洽的商业模式,有着不同的定位和逻辑。一个例子是,二者客群不尽相同——开放的步行街更能吸引年轻人,而讲究消费环境体验的消费者可能很难有兴趣。

在冉立春看来,与购物中心主要由地产商自行运营不同,步行街背后的运营主体大多是政府或其平台公司。尽管近年来步行街也在探索引进专业公司,但总体来说,改造步行街,需要政府对定位、客群有更准确的把握。

谁的街区?

作为街区的步行街应该如何定位?

冉立春认为,与被包裹在密闭空间的购物中心相比,步行街能够体现城市商业文化,成为城市名片的延伸。有什么铺面、做什么生意,都能在步行街上展示得一清二楚,逛街的人不仅仅是商业参与者,更是文化感受者、城市观察者。

这与步行街的发展历史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曾指出,商业街的形成源于在城市最方便的交易地点产生了商户聚集,且大多商户在商业街初始形成时就有了自己的店铺。

由此不难理解,通常是商业街“元老”的步行街,为什么总是位于老城中心地段,还常常孕育了大量老字号。

可以说,“老”是步行街难以为继的原因,也是其保有特色的精华。

但留给老字号的时间不多了。

2011年一项数据显示,20年间,近七成老字号迁离南京路。商业更替无可厚非,但逼退商家的往往是连年上涨的租金。

2012年,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南京西路一家商场内,200平方米的餐厅一天需支付3000元租金,按照当时上海餐饮企业租金成本占15%平均比例计算,餐厅每天营业收入需达2万元。而2007年租下9200平方米店铺的美邦服饰,当时签约的年租金则在4000万元左右。

有人总结,步行街正在从过去的“一铺养三代”,变成“三代养一铺”。

不合理的改造进一步“蚕食”着老字号生存空间。

李铁曾指出,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街改造,虽然形象上获得成功,成为旅游者必经之地,但前街改造提升后,店铺的商品贵了,人流远不如未改造的后街,后街的老字号仍然人流熙攘。

“全国这样的案例无数,但是除了少数特大城市的特殊案例外,成功的并不多。”

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街(西城档案)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分析指出,老字号流量不再,可能是在步行街改造后,老字号传统的品牌形象让消费者感到更加陌生。对于步行街而言,文化需要传承与保留,对于传统和创新,应该寻找更好的结合点。

步行街还将有更大变化。在国务院研究室最近组织编写的《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中,对步行街升级改造提出,将鼓励在国内步行街设立市内免税店,支持步行街商户申请备案为离境退税点。新业态对本地人可能是一个利好,对于老字号而言,则可能是更大的挑战。

记者| 编辑|刘艳美 赵云 王嘉琦 杜波

本文转自我的小伙伴:城市进化论

微信号:urban_evolutio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