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教育

教育成长的守望者

教育成长的守望者

  历史因为积淀而厚重,教育因为生命而崇高。在抛开了工作的繁琐和心灵的浮躁后,深度研修让我们真切地用心聆听教育的声音,原来那是花开无声的悄然与魅力,更是瞬间绽放的惊艳与活力。学校是育人之地,校长是育人之首。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优秀校长是全校学生、教师、学校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是教育成长的守望者。 让我们永做教育真诚的守望者,怀揣梦想,以文化人;仰取俯拾,稛载而归;在挚爱的教育路上,览尽芳华,逐梦前行!

  通过聆听五位专家教授的讲座,我们完成了第二阶段的线上学习,我对学校营造的育人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校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不管怎么定义,我认为关键词有三个度,一个是深度,师生认同和遵循。第二个是广度,长期积淀。第三个是厚度,积极的价值追求。学校文化是立体的,不是扁平的,也不是线型的。

  没有师生认同和遵循的学校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关键所在,师生不认同,社会也就不认可;师生不认同,也就不会遵循,没有遵循也就不会有传承,也就不称其为文化。没有师生认同和遵循的学校文化,就是空中楼阁,或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 挂在墙上”的“应景式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必须是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的。没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师生的认同感就无从谈起。积极的价值追求是学校文化的意义所在,他能影响制约在这个文化氛围中生活的每一个人。这是一种无形的力,一种巨大的力,也是一种隐形的力。

  学校文化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包括多个方面,但我认为学校文化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观念文化可分解为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主要是师生在学校内部的共同劳动中所产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兴趣、习惯等心理素质的综合。它对形成学校师生群体积极向上的思想行为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办学校目标:应该是校长对学校发展的一种定位。它应该是一种目标导向,如果学校是一艘船,校长就是船长,目标就应该是船到达的目的地。

  核心办学理念:好比船的动力和航向,应该是具体实在的,校训应该是师生核心价值观的最简洁的体现。

  第二阶段学习通过聆听了黄树声、鞠九兵、朱春晓、朱万喜、刘永胜等几位专家培训,其中对校园文化内容的讲解,让我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悟以下几点

  1. 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种“教育场”, 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立足校情,通盘考量,系统设计,分布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既不能好高骛远,华而不实;也不能省事图便,急于求成。

  2.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其熏陶功能。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助于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起到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学校应通过绿化、美化、净化等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能说话”。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血脉,是校园文化得以延伸与发展的源泉, 它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发展个性的舞台,有利于校园充满生机。

  3. 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挥其自我完善的功能。建立科学合理、动态多元的评价系统,引导师性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学校应该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制定师生结合、校内外结合、天周学期学年结合的评价体系,让自律成为常态。同时充分发挥合作小组,活动团队和关工委、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用他律促进自律,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在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21 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骨干项目团场校园长领导力培训中小学优秀校长深度研修培训第二阶段学习中,六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各有千秋,却都精彩绝伦。在边听边记边思考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成长。

  朱春晓教授讲授的《学校发展策略研究》中关于知识、技能、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很透彻。学的知识是为了发展素养素养需要与之匹配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念是教育教学最高的追求;素养和各方面联系起来,就可以评价。鞠九兵教授讲授的《立德树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例谈》中,将“德”通过字形分析得淋漓尽致。德——人使终要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的地方,无论是静止的人还是动态的人都很有示范性。而忠诚是师德的核心!朱万喜教授讲授的《学校文化特色创建与可持续发展》用实例详尽解释了文化像一串串珠子的线,无孔不入;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文化本质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与魂!刘永胜教授讲授的《行走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路上》抓住关键说明办学理念来自何处——教育理论学习的领悟;长期教育实践的反思;教育名家的思想和格言;原有理念的继承发扬;借鉴先进学校已有理念但理念可以借鉴,文化不能移植。黄树生教授讲授的《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品牌创建》中,清楚阐明了怎样培养人:以德树人;以文化人——创新学校文化;教学育人——深化课程改革;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劳动育人。

  刘正才教授讲授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中有个敏感话题让我感触很深。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才能获得进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为学习才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成为更好的人类。

  第二阶段多位专家和资深名校长系统讲解了学校文化特色创建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指导我们站在教育新趋势上,定位学校的新发展,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好文化育人的功能,从而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发挥学校特色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很多。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要站在适应国家对教育的要求这关键点上,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特色文化要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一定要深耕于国家精神之中。我们的学校文化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萌生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让民族文化落地生根,让每一位学生自觉肩负起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坚定地走自己道路的历史责任。

  学校特色文化要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一定要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我们的学校文化必须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底色,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学校特色文化要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一定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的学校文化不能失去历史和传统,否则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坚持对传统和历史的继承,重视细节的建设和过程的积淀。我们只有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才能做到以文化人,才能让学校文化获得长足的发展。

  5月12日至14日,我参加了国家开放大学安排的营造育人文化专题培训,通过四位专家、校长的专题讲座,对有关学校文化的专题培训,收获很多,感触颇深。

  一、主题是灵魂,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校园为主阵地,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优秀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它不是无源之水,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一所学校,要想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高品位,在狠抓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学校管理的同时,更需要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

  二、物化是基础,既赏心悦目又润物无声。学校文化存在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校内所有建筑物,一草一木,一切活动,均是文化主题的载体。三、内化是关键,既净化心灵又激励行动。应该说学校文化是一种理想,而内化的过程就是学校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校内所见所闻皆为学校文化,学校里的各种活动都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师生员工都是学校文化的传播者。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可以折射出学校文化的品质。

  四、发展是超越,既功在现在又美在将来。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经历从经验到制度、从制度到文化的发展过程。超越经验和制度,达到文化层面,是学校管理的更高境界,是从外在的约束性管理走向内在的自觉性管理的一个飞跃。

  学校的发展就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过程。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吸收当代文化的营养,尊重历史,以学校文化主题为纲,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做一名忠实的学校文化的“薪火传递者”;作为校长,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从而实现从经验立校到制度立校再到文化立校的理想愿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是一支经受战火洗礼、久经考验、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参加过“百团大战”、保卫延安,解放西安、抚眉,兰州等战役。解放大西北参加战斗89次,战果累累,功绩卓著。她的前身是由“翼南地区东进支队”、“东纵一团”、“东纵二支队”于 1938年8月1日合编组成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新一团,是热播电视连续剧《亮剑》的创作原型,该团1940年4月改编为三八六旅十六团,1943年进驻陕北,1944年2月十六团、七七一团、二十五团组成六纵队新四旅,参加延安保卫战和南泥湾府村川大生产,1949 年1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同年10月随六军挺进新疆,全团于 1951年1月起,陆续到达伊犁惠远,是第一支进驻伊犁的解放军部队,剿匪、土改、建党建政,同时又肩负起屯垦戍边的使命,1953年3月,改编为农六师五〇农场,1956年4月归属农四师, 1969年改称农四师六十六团,2004年6月被兵团确定为中心团场,下辖原六十五团和良繁场。

  2014 年 4 月 12 日可克达拉市在六十六团挂牌成立二、“亮剑精神”的阐述亮剑精神来自于《亮剑》李云龙的台词,李云龙曾说:“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亮”即勇气,在教学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刻苦钻研,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在学习中要不畏艰难险阻,要有勇攀高峰的信念和决心。

  “剑”即方法、成果、收获,教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牢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以自己严谨、敬业的态度,点亮学生心灵,照亮学生未来。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乐土。我们要实现教师、学生双成长,既点亮学生的心灵,又点亮教师的心灵,既照亮学生的心灵,又照亮教师的未来。

  我们要勇于亮剑,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山,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我们要英风亮节,博学是我们身处三尺讲台的前提,敬业是我们身为人师的基础,探索是方法,严谨是态度也是方法。

  团结一方面指我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另一方面也指我们身处新疆,要更加注重民族大团结。求实是方,让我们尊重教育的基本原理、追求教育的真谛。奋进指在高峰时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 继续前行,在低谷时要敢于拼搏,坚定必胜的信心。在现阶段我们要再克时艰,充分应对师市教育资源整合带给我们的冲击,整装待发、再续辉煌。创新是通过教科研,找出破解学校发展瓶颈的教育教学新路。

  经过本次培训第二阶段“学校文化建设”专题的培训,五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用充实的理论基础、名校的精彩案例及实践经验,使我豁然开朗,同时让我在学习后更加觉得自身作为管理者思维的匮乏,也让我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了全方位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我们进入一所校园,首先能观察到的一定是物质文化的布局和展示,因为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我们在一所学校旺旺可以看到“一训、三风”的表述,但在校园师生的行为习惯和学校办学的质量上,往往感受不到这种核心力量,这也正是我们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最难做到的。

  学校不同的时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我们常说“用制度管人,以文化育人”,通过本次学习,清楚了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通过本次学习,使我对校园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校园中摆放在树下草坪刻有励志字样的石头、楼道内贴在墙上的名人名言、教室内的墙报,校园宣传栏的喷绘展板,这些虽然都在发挥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但新鲜感一过,作用久变得微乎其微。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创建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上述物质文化的摆设及表述,更要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与实施,提炼学校活动文化内涵,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将教风落实在教职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学风体现在学生每日的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中,用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最佳全师诠释校风、校训。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学校的气质,是师生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学校的未来发展紧紧相连;是师生的日常行为涵养,教与学的风气,源自学校文化长期的浸润与滋养。一所学校的气质一定能影响学生气质。从孩子走进学校的那一刻起,六年间, 他看到的每一处景致,听到的每一种声音,上过的每一堂课、翻过的每一本书,参与过的每一次活动,都会在他生命中留痕,成为他未来人生的底色。这几天学习了《营造育人文化》专题,带给我很深的冲击,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长期规划、逐步推进。为什么教育人?教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教育人?文化是我们的最终指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我们的收获就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对学校文化价值内涵有清晰的认知,对目标方向有准确的把握, 对落脚点有合理的定位,对行走路径有正确的选择,才能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探寻“学校文化是什么”,“学校文化从哪里来”,“学校文化到哪里去”。

  文化源于对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的价值理解、本质坚守和实践追求。对教育的理解与价值认同,决定着办学愿景、办学方向、办学路径、办学行为,成为办学主体的“精神基因”,而这,正是学校文化真实发生和动态生成的根本保障。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他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朱万喜校长说:“文化是宝贵的粘合剂,把人心聚集起来,让志同道合的人长久走在一起。”

  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办学历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与生命密码,积淀并传承着独特的精神、理念、智慧乃至习俗。做好文化传承,并使之发扬和创新, 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根”,是凝聚和激励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精神力量,是推动教育创新和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我校作为一所师市直属老校,有 70 年的办学历史,具有较为丰厚的红星文化积淀。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推动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学校进行了初步探索。在研读校史的基础上,秉承“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确定了“红星闪闪亮,颗颗放光彩”的育人目标,建构红星文化,传承兵团精神,奠基幸福人生。

  学校文化从办学历史中走来,从现实磨合淬炼中走来,它必将在教育的实践中丰盈内涵、增强能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教育的当下与未来。我们把“享受幸福教育”作为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不仅追享职业幸福,更为人生幸福奠基。我校把“传承红星文化”作为特色来创建, 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上下功夫,让红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师生。

  学校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时代在变,学校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学校文化才能真正助推学校的发展。“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不是标语、口号,它是一种教育信念、育人情怀,更是一种践行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坚守。我们的思考也永无止境,怎样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完整地构建“幸福教育”的学校课程体系?怎样让我们的“幸福教育”创新性地发展?怎样让在师小六年的孩子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怎样用文化引领师生幸福成长?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需要不断探究和努力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