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我所思兮在桂林今世愿作电视人

  因为一个到桂林西山公园寻访石刻的,我和秦冬发先生有了第一次会面。那时,他正热火朝天忙着创作20集系列片《桂林石刻》。该片在2010—2013年获得了一系列大。后来,他将其解说词收入《桂林石刻:史实与人事考略》(漓江出版社,2014年12月)一书中予以出版。秦冬发是一个“慢慢地写,慢慢地干,努力争取下一次比上一次写得好,努力争取下一次比上一次干得好”的人。距上一本书出版才刚10个月,他的第二本书《桂视屐痕:一个电视人的思考》(出版社,2015年10月)又出版了。该书不仅记录了他在桂林从业20年的实践历程,更因他怀有金针度人,解析了他在电视业务实践中的和心历程。

  首先,秦冬发先生的《桂视屐痕》是电视人解读桂林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是桂林文化研究角度的一大突破。

  从2008年起,秦冬发将镜头转向“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撰写了大量解说词。《桂视屐痕》的第一部分是《解说词里读桂林》,其中的“桂林老八景”选题,展现了他身为一名电视人的敏锐眼光与立足地方的务实作风、贴近市民文化需求的直觉。作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桂林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族风情……题材十分丰富。拍什么,不拍什么,需要筛选,需要判断,需要问题意识,需要具备线索追踪能力……他从修改一位新记者拍摄塔山的新闻稿和对市民的采访中,就确定要做“桂林老八景”的选题,显示了他发现选题的独到眼光。

  《寻访桂林老八景》一文,还可以看到秦先生深厚的学术考证素养。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元代吕思诚所提出的“桂林八景”,被称为桂林老八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所以对桂林老八景的解读产生许多不同的说法。为此,秦冬发查找资料,亲到实地,进行了许多考证和考异的工作。对于“阳江秋月”的解读,经过查找多种资料和深入思考之后,他并不认同阳江秋月指的是现今桂林西郊桃花江段秋景的说法,而是提出了朱树德所指的阳江秋月,其描述的应是现今南门桥至象鼻山水月洞的桃花江段秋夜月明的景观。对“五岭夏云”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细细研读朱树德描摹五岭夏云的原文之后,秦冬发纠正了以往错误的说法,破解了:五岭夏云这一景观具体所指的是七星山以东群山,包括越城岭的余脉尧山在内的山峰在夏天天气晴好的时候,奇峰毕露,青云浮动的景观。

  其次,作者汲取前人写作的经验,将“感者,莫先乎情”作为信条,在电视解说词撰写中大力执行“两情”说,强化“两情”在中的分量。

  “两情”说,其一是指情感。作者在写作中注重情感营造,在细节处张力实足,以情感感染人,以情感人,以情感激动,以情感打开人的,以情开人们心灵的块垒。书中的《桂林百年辛亥四牛图》一文,说到马君武的安葬,是这样的:“……他的墓园位于雁山镇南端的一个土岭上,这个是地质学家李四光亲自挑选的。……今天,他静静躺在那里,成为后人缅怀、追忆的师表。”短短的几句话,点出了马君武和李四光的深情厚谊,点出了马君武的安息吉地,点了出了马君武的教泽后世……想起我当年前去凭吊马君武的场景,读至此处,不知不觉间竟然潸然泪下而不自知,这就是文字的情感力量。

  “两情”说的另一条,是注重情节设置,靠情节引人入胜,靠情节牢牢抓住人的眼球,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比如《亲历桂林解放》一文,“据说,当年评委在看文稿时,一致认为这应该是一件可以获一等的片子……”。该文以“桂林解放”为抓手,选取的出镜人员有最早进入桂林城的解放军、带领解放军进入桂林城的桂北游击队员、桂林城工委宣传委员、桂林的地下党学生、当时的桂林普通市民。这5个人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视角了桂林的解放。在撰写文稿时收放自如,采用5条线索并进的情节建构方法,布局清晰而紧凑,营造出穿越时间的纵深历史感和穿插空间的阔大壮美氛围。

  再次,秦冬发一直以“做一个有新闻理想和新闻操守的电视人”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本书所收的论文即是他在电视园地耕耘20年后的心血结晶,为电视人的文稿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秦冬发先生身上的干练、坦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勤于动笔,注意经验总结,善于将自己的创作体会写成文章。《桂视屐痕》收录了13篇论文,5篇杂感,记录了他在电视新闻节目创新、方言节目培育和纪录片文稿创作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新见迭出,便利了新入职者和电视人同行学习、交流电视实践操作的业务知识。

  关于纪录片,他先后撰写了《由电视纪录片〈桂林石刻〉说撰稿》《再说纪录片的撰稿》《三说纪录片的撰稿》《纪录片创作刍议》4篇文章,对纪录片的创作、选材、借鉴、同期声、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开篇与结语、布局谋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此外,他对纪录片的创作、题材选取、制作形式、创作机制、技术革新、渠道加以刍议,显示了他的重大项目运作能力和资深电视人的思维高度,必能带给同行业务上的,促进电视纪录片事业的繁荣。

  最后,《桂视屐痕》一书中的大量思维闪光点,仍盼望作者更进一步去思考,形成专题性的论文。

  作者在《纪录片创作刍议》中所提到的“项目制”运作电视纪录片,并预言“项目制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地市级台纪录片创作的发展选择”,对此我非常认同。此外,作者提出在节目本身精致细腻的做工之外,“要充分利用新的优势”,将网络电视、博客、手机视频、各大网站、爱奇艺等巧妙加以利用,都是很好的操作思。还有,对城市台新闻同质化的破解,作者做了很好的尝试和实践,如果假以时日继续深入探究,相信会有更进一步的思维飞跃。在读研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新闻人首先要讲求新闻伦理,杜绝做假。当我翻看到《杜绝虚假新闻首先要杜绝态度造假》时发出会心一笑,希望作者以后能从电视人的新闻伦理角度撰写出更多的佳作,对此,我满怀期待。

  泰戈尔《流萤集》中有句:“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电视屏幕上的文字倏忽滑去一闪而过,的图书则保存下自珍的屐痕。我知道,深藏在这本《桂视屐痕》里的,是不弃的长思,是爱惜的眷念,是珍重的。

  (本文作者:韩海彬,副编审,海天出版社。研究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编校流程,市场营销运营,图书选题策划,宣传推广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