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生活  网事

“三思派”6岁了 李侠:我与“三思派”的一些往事与感想

“三思派”6岁了 李侠:我与“三思派”的一些往事与感想

  “三思派”6岁了!自2015年9月20日上线以来,“三思派”已发布1037篇Criticism、Consulting、Construction的原创文章(总2028篇),拥有369位有情怀、有思想、有深度的原创作者,成为全球中文科技类新媒体领先的“上海平台”。为庆贺“三思派”上线周年,我们邀请长期合作的专家学者讲述他们眼中的“三思派”、他们与“三思派”的故事,以及对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考。

  前几日,“三思派”编辑来微信告知:“三思派”到今年成立六周年了,并嘱咐我写几句话。想想时间过得真快,一些往事恍如昨日。对于一个微信公众号来说,六年时间不算短,从初创的艰难到如今已经成为国内一家知名科技文化品牌,这段历程实在是值得记录一笔。

  记得2015年夏天的某个傍晚,李辉博士兴匆匆地来交大告诉我他们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准备做一个科技类的微信公众号,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三思派”(science-pie)。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所有人都很兴奋,虽然当时我们还不能预见到它今日的效果,但是隐约感觉到一个不同以往的科技传播时代已经在路上,这个机会不能错过,那一晚上我们在小酒馆聊得很尽兴。

  “三思派”公众号的内容定位非常明确,即专注科技创新领域,Criticism(评论)、Consulting(咨询)、Construction(建设),由于他们的微信公众号的主旨与我们交大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内容高度兼容,交大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六大块: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伦理、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科技传播与科学文化,基本上涵盖了围绕科技主题的几乎所有人文社科领域,因此当即表示支持,就是今天想来,那一晚也是聊得光芒四射,酒杯像号角一样被尽情吹响。

  从发第一篇文章算起到如今也快六年了,我也算早期作者之一。后来我的很多朋友也都在那里发过文章,一些学界名人以及大咖更是“三思派”的常客。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三思派”作为科技类微信公众号已经成功站稳脚跟,未来的科技评论界将出现一匹势不可挡的黑马,这真是值得祝贺的事情。

  客观地说,在科技传播方面,这几年北京做得比上海好,如“赛先生”“知识分子”“科学网”“返朴”等都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而上海在这个领域叫得响的也就是“三思派”这个微信公众号了。由是观之,“三思派”填补了上海在科技传播领域的一项空白,毕竟,文化基础条件建设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新媒体也是科技启蒙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乃至全国需要更多的如“三思派”一样的科技类微信公众号,只有公众的科技知识基准线提升了,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科技、热爱科技的生态环境,否则创新驱动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无法真实落地。

  “三思派”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发展时期,目前正处于蓬勃的上升期,此时尤其需要政策与资源的稳定支持,否则很容易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

  具体而言,在政策层面,需要把“三思派”团队建制化,从制度上保证它的运行是可持续的。在资源层面,任何科技活动的投入都包括人财物与制度资源,就新媒体而言,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内容为王,内容也是公众号对于受众产生粘性的基础,而好的内容的制造是需要投入的,如找到合适的作者,有吸引力的稿酬,设立奖励体系等。从而使公众号对作者也产生粘性,这不仅会激发作者的热情,还会对旁观者产生吸引力。

  一句话,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稿费的标准,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建立稳定的作者联盟,最大限度地聚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保证稿件的供给与质量保持稳定性;明确方向,建立品牌意识,使之成为某一领域知识的集散地。就如同1993年美国创立的《连线》(Wired)杂志。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好的微信公众号可以成为所在区域的一所无形学院以及智识平台,它做得越好溢出效应也越明显,它的存在不仅仅可以带来正向的知识传播与科技启蒙作用,而且它还可以对众多僵尸智库起到淘汰与倒逼作用。这后一点对于当下的中国尤其具有象征意义。“三思派”六岁了,作为早期的作者和读者,祝“三思派”越办越好,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往事作文1000字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