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浦东说书:浦东本土文化的主力军

  浦东说书的说表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起角色”第一人称的代言,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描绘故事生动灵活。其演唱曲调优美,具有浓浓的江南水乡风味,加之浓重的浦东乡音,构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散发出南方曲艺特有的艺术魅力。...

  浦东说书又称沪书、农民书,因单手击打钹子又称钹子书、唱单片和敲刮子,是上海仅次于“滑稽戏”的大曲种,为极具乡土特色的地方曲艺。据悉,浦东说书起源于黄浦江以东包括川沙、南汇、奉贤在内的“浦东”,主要分布于川沙、南汇、奉贤、金山以及松江、青浦等市郊全境;除在上海老城厢演出外,也曾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一直视浦东说书为粗俗,史志记载极少,文人亦鲜考据,起源沿革少有文字资料,但二十世纪初光绪年间的《图画日报》曾载有“说因果画”,并题打油诗曰:“手敲小钹说因果,口唱还将手势做,多人环听笑迷迷,只为乡音说得真清楚。”可见浦东说书在当时已十分兴盛。另外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颐安主人所著石印本《沪江商业市景词》中的记载,“茶寮每有说书人,海市蜃楼幻作真,一扇一瓯聊佐讲,偷闲争听味津津。”可见当时“说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据1936年版川沙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高桥镇就有浦东说书的书场了。

  浦东说书最初就是与宣传佛教的因果教义有关,那些生活在浦东的唱导法师手敲小钹,结合了浦东语言语音语调,自击自说唱,又吸收了浦东的山歌、田歌、盐歌、渔歌即兴创作的旋律,再结合出于佛教歌曲的莲花落,逐渐变成摆脱“梵呗”的“因果调”,故浦东说书最原始称为“说因果”或“因果书”(至今崇明和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的浦东说书仍称“因果书”)。

  解放前,浦东说书的演员多为农民、手工业者及城市贫民,艺多是半农半艺,农忙种田,农闲在农村集镇的茶馆演出说书糊口,每逢庙会、节庆时演出频繁,日夜两场演出熙来攘往,门庭若市,余音绕梁。艺人以浦东方言表演,一般为单人坐唱,演员拿钹子,身着长衫,演出开始用竹筷敲钹子唱四句诗或词,再唱开篇,后说长篇正本,在长篇时开头也是唱一段,长篇以说为主,时有穿插唱。敲钹子打出许多花样,以渲染气氛,给人美感。钹子声的轻重缓急都是为了表达书中人物思想、感情、动作的停顿和转换。曲调节奏明快,朗朗如诉,有长调、慢调、急调、哭调等。因此,浦东说书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

  浦东说书是浦东本土文化和上海文化的主力军,尽管目前,专业演唱浦东说书的艺人已不多见,但在浦东说书的发源地,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还常以群唱、表演唱等形式出现在业余曲艺演出中。浦东说书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月,陈建纬和眭朝晖被命名为第一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浦东说书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2月,陈建纬被命名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浦东说书代表性传承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